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班主任的“为”与“不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班主任的“为”与“不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一个活动频繁、管理细化的学校,学生在日常行为和礼仪规范方面有诸多要求,且必须参与到学校要求的常规活动中。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积极执行学校的这些工作,而另一方面则要能领会这么做的意义。由于班主任任务繁重,尤其是还有一些自己想法的班主任,若想在自己的班上实施一些自己的东西。那就必须考虑到既不与学校的要求相悖,又能在此基础上完成自己的实验。其中的“为”与“不为”就需要细致的权衡了。

关键词: 班主任 学生 为 不为 德育 文明礼仪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146-01

一.班主任工作的“为”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谈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治天下之道如此,而班主任的“德育之道”也有“为”与“不为”的辩证哲学。一般来说,学校常规管理和活动组织都有量化考核作为评判。每个月的累积加扣分数作为文明班的评价准绳。很多班主任开展工作便围绕着“加分”或“扣分”进行。对加分的学生大家褒扬,对被扣分的学生则严厉惩罚。这样做确实可以暂时达到整齐统一的效果,但是久而久之,对分数的盲目追逐则容易忽略对学生个人的关注。所以如何把握好事情的“为”与“不为”,成为了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

“为”,指执行有意义的事情。对于学校的礼仪规范要求,当然要“为”,诸如每天到校要穿成套校服,戴校卡,尊敬师长等要求都是出于对孩子文明礼仪的考虑。这些事情要做,但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样做是为了他身心健康发展和个人修养的需要。

除了学校的要求外,班主任还可以施展自己的作为。学校教育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公民,所以只要是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措施都可展开,都可“为”。就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工作重心不同,也就意味着对学生的培养有各自的偏重。然而这个社会要求我们培养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对于那些在某方面培养有所缺失的学校,班主任可以设招来给学生“进补”,比如某个学校体育课太少,学生锻炼的机会少。班主任就可以经常在班上做体育锻炼的宣传,或者亲自带操跑操,引起学生的重视,鼓励学生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和周末的时间来增强锻炼。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深圳龙岗区的一所直属学校,孩子都来自于城市的各个家庭。他们大多不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但是他们十分缺乏和大自然交往的机会,然而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一个心胸开阔、身心良好的人必须要到大自然中去颐养心神,即便不能游山玩水,只要能经常身处自然之中,人的品格就能得到一定的浸染作用。所以笔者经常利用一些活动时间带学生游览学校的园林,让学生和树木花草,山水土石对话,或者将一些班级活动放在户外来举行,这样既能拉近学生和大自然的距离,又能让学生的身心在宽阔处能得到舒展。

二.班主任工作的“不为”

“不为”。这里的“不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某件事情放在心中,缓一缓再处理的意思。

比如说某个后进生家庭遭遇变故,导致其情绪变化,故意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经常迟到,上课睡觉,不按要求穿校服。这个时候班级的分数会因为这一个学生而扣掉许多。但是不能因为如此班主任就暴跳如雷,当着全班的面就地“正法”。因为违纪的孩子是因为外部的因素而导致其行为的散漫,班主任不查明原因就“依法办事”,到头来只能促成孩子的更加逆反。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不为”,对于他的种种扣分事件仿佛“视而不见”,先跟他聊聊其他的事情,待他敞开心扉,能够信任班主任的时候,我们才缓步跟他谈礼仪规范、道德修养。那样的话学生才能真正意识到自我所犯的错误。

同样,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班主任要“不为”。对于德行与学习都较差的学生来说,只要他的其中一方面有所进步,就应该抓住他好的一面大加赞赏,而对于他仍然较差的一面不做过多追究,只做简单的提醒,那样他就能一直在进步。

另外,班主任在班上进行表扬和批评,要尽量表现得“不为”,即对分数的淡化处理。也就是说,对于班上表现得好的同学进行夸赞,是因为他的德行或学习有所进步,而不是因为被学校加了多少分;对于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不是因为他连累全班被扣了多少分,而是因为他的德行或学习还需要改进。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班主任所进行的教育都是为了他们好,而不是仅仅为了夺得一个“文明班”的称号。那种“只认分、不认人”的班主任形象一旦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以后,班主任的威信将大打折扣,所有德育的工作将很难展开。

另外,当班级诸多事情堆积在一起时,某些不影响大局的事务也要“不为”。比如某个星期轮到班级在全校的主题班会展示,每个同学都忙于活动的准备时,有些无法顾全的事情就可以暂时“不为”,这里的“不为”不是指完全不管、放任自流,而是指放低平时的要求,不受细枝末节的困扰,不被繁杂琐碎的要求分心,那样师生才能齐心协力抓好当周的重点工作。

三.结论

总之,班主任的“为”与“不为”是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决定的,而不是根据“加分”与“扣分”来决定的。学生的得与失也并非由德育考核分来决定,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都有不同的个性与心理,只有班主任发自内心的赞扬和批评,才是他们改变与前进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