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地理”专题复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考点点击

1.考点解读

2.高频考点

考点1:人口增长与分布

命题方式:运用人口、民族等相关数据和各种分布图,考查我国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和民族分布概况,分析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措施。

考点2: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命题方式:以不同尺度区域的自然要素分布图为载体,配合相关自然要素的统计资料,归纳地形、气候、水文(水系)等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相互关系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3:区域自然资源特征

命题方式:提供不同尺度区域相关资源的分布图和统计资料,考查我国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并探究成因、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考点4:区域农业与工业可持续发展

命题方式:提供不同尺度区域分布图,配合相关自然或人文要素的统计资料,考查区域工、农业分布特点,并能够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区位分析。

二、知识网络

1.知识结构(图1)

2.知识拓展

*中国地形(图2)

*中国气候(图3)

*中国河流(图4)

三、重点升华

1.要点突破

(1)中国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①影响气温: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冬季风背风坡气温相对较高。②影响降水:我国东部许多山地降水比平原多,就因为山地的东南侧为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减少,形成“雨影效应”。如台湾山脉的东侧降水明显多于西侧。③影响气流运动:我国许多高端山脉两侧地区的气候截然不同。如秦岭,冬季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夏季阻挡了北上的暖湿气流,使其南面的汉中平原、四川盆地与北面的渭河平原、黄土高原在气温、降水方面有很大差异。

对河流的影响:①决定河流的流向:地势高低决定河流的流向,反过来通过河流的流向判读地势高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入海。②影响河段的落差和水能蕴藏量:河流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地带形成巨大落差,形成峡谷、急流,往往水能资源蕴藏丰富。

对植被的影响:地形对植被的影响一方面反映在山脉的阳坡与阴坡植被的差异,另一方面表现在植被随高度增加而发生有规律的垂直变化。

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多滑坡、泥石流,这与西南地区山河相间、地表起伏显著的地形特征相关。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农业活动,如江南丘陵的立体农业、东部平原地区的耕作业、天山的山地畜牧业等。

(2)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与旱涝灾害。降水时空分布及成因见表2。

锋面雨带推移与旱涝灾害见表3、图5。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造成降水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雨季由南向北逐渐变短。在正常年份,雨带推移是有规律的(图5)。副高强弱影响夏季风的强弱,引起东部雨带推移速度的变化,从而东部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产生变化,造成东部的旱涝灾害。

(3)中国气候特征的分析及对农业生产影响(表4)。

(4)中国不同区域主要环境问题与治理措施(表5)。

(5)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表6、图6)。

(6)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图7)。

*中国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步骤

首先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一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其次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关注重要农业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发展障碍。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注意点

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各产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区域内部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以东北地区为例)

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农业发展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推导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发展重点是强化人工草地建设,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发展重点是培育林木、人参、梅花鹿、林蛙、食用菌、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我国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条件差异

珠江三角洲——出口创汇农业。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临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的需求量大。

海南岛——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热带经济作物的产品需求量大。

昆明——花卉种植业。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多种花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7)中国跨区域资源调配。

跨区域调配资源原因分析思路:明确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明确该资源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资源调配线路选择的因素分析: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安全系数高;对沿线自然环境影响小。

评价跨区域调配工程:需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方面说明,对输出地侧重说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并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对输入地则突出说明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如表7)。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入区也有不利影响。任何工程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只是从综合方面看有利影响更大。如南水北调的东线方案对调入区容易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

(8)黄河流域环境问题及其对策分析。曾经水量丰富的黄河流域已经变为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区域,出现水多(洪灾)、水浊(水土流失)、水少(如黄河断流等)、水污(水污染)等水资源问题或危机。黄河流域水土资源严重流失,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大动脉在流血。黄河断流、变污等多灾多难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黄河断流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自然原因: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风力作用强烈,蒸发旺盛;流经地区土质疏松、土地沙化,河水下渗严重。

人为原因:沿岸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过大以及水资源的浪费性使用;上、下游地区水资源分配不合理,沿河引水工程争相抢水。

对策:①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季节调控能力;②跨流域调水,协调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矛盾;③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提高水土保持能力;④加大科技投入,改革灌溉和生产技术,节约水资源;⑤全流域统一调度,建立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机制,协调上、下游地区水资源分配。

*黄河“凌汛”现象

分布河段:出现在宁夏到内蒙古河套的上游河段、下游的山东境内。

形成条件:纬度较高,气候寒冷,秋末有结冰现象出现,春初开始融冰;河流流向是从低纬流向高纬;河道形态上游宽、下游窄或河道弯曲回环。

形成原因:下游河流封冻时间早于上游,解冻时间下游晚于上游,容易导致上游冰凌随水流运动到下游后被阻塞,使水位上涨而产生凌汛。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其治理

成因分析见表8。

危害分析:①土壤流失,影响农业产量;②沟壑纵横,威胁工矿和交通设施安全;③泥沙淤积河床水库,加剧洪涝灾害;④生态环境恶化,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衰退,且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干旱加剧,植被减少,降水减少且分配不均匀,多暴雨,水土流失加剧。

治理对策:①工程措施:固沟工程——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既拦泥蓄水,又防止其继续扩展;护坡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既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又发展了林果业生产;保塬工程——在一些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②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以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之目的。③生物措施——森林草地具有蓄水保土、护坡、固沟、保塬功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2.学法指导

(1)构建心理地图,突破区域定位(图9)。利用特征经纬网构建参照系统。用特征经纬线及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理事物构建中国地图的骨架,如图解中国主要地形单元的经纬度位置及与山脉、河流的空间位置关系。

(2)综合整体思维,分析区域特征(图10、11、12)。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需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方面认识,且在分析过程中善于抓主导因素见图10。

“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青藏地区最大的环境特征是“高寒”,图解“高寒”的气候特征对青藏地区的综合影响见图11。西北地区最大的环境特征是“干旱”,图解“干旱”的气候特征对西北地区的综合影响见图12。

(3)利用类比方法,掌握区域特征。区域类比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比,可以突出区域特征,明确区域差异,借鉴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图13)。可进行如下比较:①地形相似的区域比较,如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的比较;②国土整治相似的区域比较,如同样面临水土流失危害的黄土高原与江南丘陵相比较;③产业相似的区域比较,如新兴产业都比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比较;④跨区域资源调配两端的区域比较,如西气东输两端的新疆塔里木盆地与长江三角洲相比较;⑤区域特征有明显差异的比较,如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内陆地区的比较等。

(4)运用辩证方法,评价区域人类活动。在特定的中国区域环境中分析评价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找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这就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尤其需要客观、科学地分析区域发展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从更高的视角和更全面的角度,对区域发展提出治理和开发措施。

四、实战演练

1.典题精讲

(2012年山东文综卷26题)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 图14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图示意图。

(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3)目前就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图中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

(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河流水文特征、河流流域治理以及跨流域调水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及海拔数值,以A、B分别作为地形剖面图的起点和终点,精确绘制剖面图即可;第(2)问,注意抓住“水”、“沙”二字分析,“水”多的原因需要考虑水的来源,“沙”多要从影响含沙量大小的因素(植被、地势、降水等方面)考虑;第(3)问,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原因,分析一般都考虑到水的减少如过度采水,容易忽略河水含沙量大导致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从而产生的影响;第(4)问,根据题干信息,“丁坝”的作用可主要从提高流速和枯水期水位方面进行分析;第(5)问,“引松济辽”可以缓解辽河流域水资源紧缺状况,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答案:

(1)如图15 (2)“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西沙”:干流西侧支流上游地势起伏大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 (3)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4)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流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答对一点即可) (5)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

2.仿真模拟

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读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图16),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⑥三地的农作物对应正确的是:

A.甘蔗、甜菜、葡萄 B.黄麻、亚麻、棉花

C.水稻、青稞、小麦 D.水稻、玉米、小麦

(2)②、③两地位于青藏高原,但农业生产潜力差异大,原因在于:

A.②地热量丰富,降水充沛

B.②地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C.③地降水过多,气温过低

D.③地水源充足,光热不足

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柑橘的生长发育带来风险,气候风险度越大,柑橘减产的可能性也越大。图17示意我国大陆亚热带柑橘产地气候风险度分布,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①、②两地气候风险度分别可能为:

A.0.55 0.50 B.0.30 0.50

C.0.55 0.35 D.0.30 0.35

(4)导致①、②两地气候风险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A.大气环流、地形 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地形 D.海陆位置、河网密度

(5)若图示地区气候变暖,以下四地中风险度降低最明显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图18为河套平原区域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6)描述图中沙坝分布的特点,并解释成因。

(7)简述黄河宁夏平原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8)指出河套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

(9)近10年来,水道拐周围地区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

参考答案:

(1)C (2)A (3)B (4)A (5)D

(6)分布在河流曲流的凸岸。曲流凸岸受流水的沉积作用,泥沙沉积而成 (7)从南(西南)向北(东北)流动(或从低纬向高纬流动);流量大,含沙量高(或含沙量比中下游低),有冰期,冬春季有凌汛 (8)降水;引黄河水进行灌溉;土壤盐渍化;下游水资源短缺 (9)生态保护的需要;消费者对乳品需求的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保鲜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