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名著中的交际之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名著中的交际之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之往来应酬者,谓之交际。汉王符《潜夫论·交际》:“语曰:人惟旧,器惟新,昆弟世疎,朋友世亲,此交际之理,人之情也。”融和感通乃交际之追求。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只要有人的活动存在,就会有交际的存在。一个人在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要想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必须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我国的古典名著中包蕴着许多交际之道。向名著学交际是提升交际能力的一条重要道路。

交际的主体是“人”,交际的核心元素是“听话者”接收信息的反应。因此,成功的交际一定是因为说话者做到了目中有“人”。

一、说话要摸准听话人的心理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支柱人物,用红学家吕启祥的一句评价概括:“没有了王熙凤这个人物,《红楼梦》就不成为《红楼梦》了。”王熙凤文化水平不高却能够成为贾府的支柱性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的能说会道。在人际关系复杂的贾府,王熙凤硬是凭着她拿捏得当的察言观色、善于揣摩听话者心理的能力赢得了自己在贾府的地位。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是初见林黛玉,当时在场的还有贾母、王夫人和惜春众姊妹。夸一个人容易,但是扬此也容易抑彼,能够顾此还不失彼的,也只有王熙凤了。所以那一段王熙凤夸林妹妹的话成了经典:“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王熙凤夸林黛玉只说了三句话,却是一石三鸟,把在场诸位一网打尽,说得个个心里像刚让暖水包熨过一样熨帖,顿生高兴之情。其一、林妹妹高兴。初进贾府的林妹妹是处处留心,小心谨慎,忐忑不安,亟需贾府之人对其认同。“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王熙凤是直抒胸臆,一个“竟”字,热辣辣地表现了对林黛玉美的赞叹。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从这句话中接受到的信息不止是王熙凤对其美貌的夸赞,更重要的是言语背后传递王熙凤对她的喜欢和认同,自然是心生欢喜。其二、老祖宗也高兴。贾母对于少失母爱的林黛玉自是怜爱有加。外孙女初来乍到,就被人称赞,心里自然多了一份安慰之感。其三、惜春姊妹高兴。如果王熙凤只说第一句话,不说第二句话,无意间就犯了扬此抑彼的错误,把惜春姐妹得罪了。王熙凤一言出口,也意识到自己无意间贬低了三春。但王熙凤的聪明就在于她能及时领悟其言后的消极价值,所以及时补上了一句。连来了两个“竟”: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两“竟”及时地传递出对“三春”大家闺秀气质的赞叹之情。既安抚了三春的情绪,又更上一层地夸耀了林黛玉的风度。王熙凤这两句话烘托了喜庆的氛围,但王熙凤这时却话锋一转,适时地由喜入悲,因为黛玉此番前来,并不是寻常的走亲访友,而是因为母亲的故去,所以,深谙人情世故的王熙凤及时地说了第三句话,“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句话及时地把话语中心引向了老祖宗,夸赞了老祖宗的不偏不倚,也传递出她对林黛玉的怜爱。

二、说话要摸准听话人的性格

说话要有对象感。一句同样的话,因为听话者性格的迥异,接收到的信息可能就截然不同。项羽当年完全有着生的可能,却为什么选择了死?项羽之死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疑团,关于项羽之死的猜测至今也未停止。有人认为项羽死于形势突变所导致的绝望心理,也有人认为项羽不敢面对现实,还有人认为是项羽的英雄主义作祟。尽管意见各不相同,但纷争的焦点全集中于项羽的身上。

如果从言语交际学的角度分析,实际上还有一个小人物对项羽之死该承担很大的责任,那就是乌江亭长。

当年项羽带兵杀到乌江边上,虽然只剩下了20几个士兵,但是他依然有突围以图东山再起的可能性,何况当时乌江亭长已经“移船待”,项羽完全有突围的物质条件。事实上,对于渡江东向,应该说项羽也早有心理准备。据《项羽本记》记载,在乌江突围之前的垓下之围时,项羽已经经历了兵少粮尽,四面楚歌的绝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却抛弃八万大军,只带八百骑突围,一路拼杀,至于乌江边,“乃欲东渡乌江”,说明他本来早有东渡以图东山再起之意,并不像他自己自刎前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但为什么项羽准备东渡,却最终选择了自刎?这其实与乌江亭长的劝慰相关。乌江亭长移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乌江亭长此番话语,本是出于好心,但我们站在项羽的立场来听一听,看看项羽听出了什么?“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项羽出身武将世家,从小所受的教育是“以直取道,杀身取义”的价值观,凡事不肯拐弯;加之性格中固有的爱慕虚荣、自负自傲、敏感多疑的特征,使得项羽对乌江亭长的话产生了误读:江东虽然只有方圆千里,比不上昔日的“王九郡,都彭城”,但好歹也能称个王,您就委屈一下吧。毕竟今非昔比,凡事将就一下吧。这对于持“以直取道,杀身取义”价值观的项羽而言,无疑是一记羞辱,等于在他的伤疤上撒了一把盐,士可杀,不可辱。所以,连一丝犹豫也没有,他当即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一“怜”一“愧”,是乌江亭长这番话在项羽心中的真正感受。

从言语交际的角度看,正是乌江亭长犯了不注意交际对象性格特征的错,才导致了项羽的乌江自刎。倘若换了刘邦,乌江亭长的这番话所达到的效果必然截然相反。因为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委曲求全,认定大丈夫能屈能伸。所以同样的话在刘邦听来,接受到的信息一定会是亭长的体贴、关心。所以,看病要对症下药;说话,也要摸准听话者的性格特征。

三、说话要站在听话者的立场上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实际上,世界上没有说不好的话,关键是说话者能够站在听话者的立场上,考虑听话者的心情、处境,做个换位思考。关于这一点,《战国策》、《左传》中关于巧谏的历史散文就是很好的例子。古语云: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退秦的经历就形象地阐释了言语力挽狂澜的力量。而烛之武言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