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欧莱雅收购美即为哪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欧莱雅收购美即为哪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莱雅集团宣布收购美即面膜

谈到收购的原因,欧莱雅方面表示计划依靠美即极富才华的管理层及团队以及其自身的科学专长,利用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及在全球各地开展的前瞻性和应用研究,来致力发展这个中国品牌。自?1997年以来,欧莱雅一直致力于在中国的发展。今天,欧莱雅在华拥有3500名员工,一个设在上海的研发和创新中心和分别位于苏州和宜昌的两家工厂。通过与欧莱雅大众化妆品部旗下现有品牌的良好互补,美即品牌将使中国消费者获益。美即专注生产化妆品面膜,其2012年的营业额约为1.5亿欧元(较2011年增长29%)。面膜是中国美容化妆品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欧莱雅品牌无疑看到了中国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

欧莱雅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妆品公司,在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它建立起了27个国际化、多元化和互为补充的品牌组合。2012年,欧莱雅集团实现了225?亿欧元的销售额,营业利润达37.1亿欧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5.5%和12.3%。2012年欧莱雅集团营业利润增长12.3%,占销售额的16.5%;净现金流增长26.4%,达25.8亿欧元,都创历史新高。在中国市场实现107亿元销售额,首次实现了中国市场百亿销售大关,风头正劲。

而被收购方美即面膜与欧莱雅相比显然只是灰姑娘,无论是利润还是销售额都不是一个体量,但却无碍美即中国的面膜之王的称号。美即控股旗下最重要的产品美即面膜在2012年单品实现销售额12.2349亿元,可以说是面膜领域当之无愧的王者,其较上一年度增长29%.而其所处的面膜领域依然持续地以20%~30%的速度高速增长。

美即控股随后在收购之后发公告称:加入欧莱雅集团将有助于‘美即’借助其全球的研发优势和国际化战略平台,为“美即”品牌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提供长期有效的支持。

而欧莱雅也认为美即所处的领域是中国化妆品增长最快的领域,十分看好这个领域的未来。双方各取所需,但是事实会像公告里面说的这么完美吗?

欧莱雅收购目的大解析

对于快消品领域的收购,尤其是国外品牌对本土品牌的收购,一般会源于以下几个收购目的:

1.?收购产品。任何世界顶级的制造商都不可能覆盖全产品线。目前欧莱雅已经覆盖了香水、美发、彩妆、身体护理、药妆、高档消费品等多条产品线,但是在相对低端的面膜产品领域基本空白,它急需进入这一自身空白但却具备高成长的领域,直接收购成为最好的手段,与其花大量的精力重新打造品牌,不如花钱直接进入,这也是公认的欧莱雅收购美即的重要目的之一。

2.?收购品牌。对于中国本土发展良好的品牌,外资巨头近些年来都像切韭菜一般收割他们。乐百氏、小护士、美加净、乐购等这些曾经令人自豪的民族品牌先后失守,落入外资巨头们手中,而巨头借助他们的品牌影响力曲线杀入中国市场。但从欧莱雅本身拥有在中高端市场享誉中国市场的多个组合品牌,收购美即的品牌价值意义不大,所以,非主要目的。

3.收购团队。美即做为中国市场土生土长的品牌,拥有一支强大的本土化渠道开拓团队,同时也拥有在面膜领域比较领先的技术研发团队。但国外大品牌如雅诗兰黛等恰恰是在技术研发团队上强大,而欧莱雅的技术能力显然不会弱于国内技术产品团队,所以,收购美即技术团队动力并不足,但美即在三四线城市的渠道开拓团队却非常强大,对于近年来立志于渠道下沉的欧莱雅这些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吸引力。

4.收购渠道。对于中国本土品牌而言,在渠道谈判之中并不具有太多强势的地位,美即主要涉足的渠道是屈臣氏这样的化妆品零售店。而欧莱雅的三条腿之中化妆品零售店、商超、专柜全部处于谈判的强势地位,所以,对于大众而言的美即渠道的收购意义不太大,但是对于三四线下沉的渠道有一定的意义。

5.收购用户。美即单片面膜价格维持在7.7~25元,是处于低端的一个用户群价格,其与欧莱雅的用户群之间重合度较低,用户需求上并不太一致,品牌理念和诉求差异很大,所以,收购用户的需求并不是太明显。

6.在资本市场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看直接销售额与利润。从美即2012年的销售额来看,其全年销售额在12亿元左右,按照毛利76%,净利润14.4%来计算。而每年还有20%~30%的高增长,美即2012年就增长了29%,下一年的销售额按照这个推算可以达到15亿元左右,而欧莱雅在中国市场销售额约为107亿元,这一笔收购将直接推动欧莱雅15%左右的业绩增长,这让这一笔销售不管是在业务层面还是资本层面无疑都多了更多的遐想,而并不太低的利润和销售额将推动欧莱雅继续持续增长。这显然才是欧莱雅此次收购的重要目的。

7.外资品牌近年来陆续收割国内细分领域的顶级品牌,还有战略考虑。外资品牌往往没法在某些细分领域与国产品牌抗衡,但是却可以利用国产品牌缺乏国际化的能力作为诱饵吸引国产品牌投入自己的怀抱,之后再利用“雪藏“等手段一举消灭竞争对手。虽然对于此条,这些洋品牌并不认可,但从近年来被收购之后的国产品牌没有一个能够再如当初收购之前的锐气不得不说,外资对国产品牌非但没有如想象之中给予技术品牌支持,反而让国产品牌得不偿失。这从当年娃哈哈拼命也要从达能手中赎身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