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坚守最后一片烛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坚守最后一片烛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渝东南边陲秀山县城的一个农家院里,早春的阳光洒在一名中年妇女身上。可她似乎无心享受这暖洋洋的日光,她的眼神在红烛、花模、装满五颜六色的蜡油陶罐间不停流转。半小时后,一条黄灿灿的蜡飞龙盘旋在她手中的红烛上,威武而神气。她不是魔术师,也不是行为艺术家,而是一名做龙凤花烛的老手艺人,她的名字叫喻淑芬。

创作的

第一次见到喻淑芬是在2013年11月秀山县成立30周年举办的纪念活动上,她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花烛第五代传承人,为这个活动制作了几十种花烛作品,摆在现场展示助兴。

那是一片由蜡烛工艺品组成的花海。2米多高的巨型红色烛柱上盘旋着吐瑞的黄龙和游走的金凤;粉色的蜡桃花、大红的蜡玫瑰、黄色的蜡梅花、白色的蜡百合……在枯树枝和花篮里绽放;雕花木架上醒目地摆放着她精心制作的“生日蛋糕”,白蜡油做底,黄、红、蓝三色玫瑰做主装饰,粉色小花做点缀,整个“蛋糕”典雅高贵而不失清新。

围观的人特别多,其中不乏媒体记者和外国游客,大家都在惊讶是怎样一双巧手制作出这么多片薄如蝉翼的花瓣和龙凤鳞。喻淑芬站在花海间,微笑着回答每个人的提问,脸庞被鲜艳的红蜡花映衬成绯红。

美艳欲滴的花烛作品引得参观者一拨接着一拨,秀山政府也借助这张文化名片挣足了面子。事后,喻淑芬把这些花费一年时间制作的作品免费送给了县政府,她一下子又回到自己惨淡经营花烛生意的现实。“做了27年花烛,收入也就是糊口,收获最多的是完成这么多作品的成就感。”她说。

过滤枯燥

40年前,秀山人一生中的大事都离不开花烛。祭祀点“九品烛”,修房造屋点“喜烛”,过生日点“寿烛”,结婚点“龙凤花烛”……婚俗中,一般女方家置办花烛,男方置办龙凤烛。随着岁月的变迁,传统风俗慢慢消失,曾经伴随秀山人一生的花烛,也在悄悄隐退。如今,只有很少家庭在婚嫁时买一对龙凤烛添一点喜头。

花烛市场行情不好,喻淑芬没有专门开店,就在自己的家里制作和销售,光顾的客人大多慕名而来。在中国,龙凤花烛的代表性手艺人只有3位——贵州思南的刘贵贤、浙江嘉兴的程国华和重庆秀山的喻淑芬。其中,刘贵贤和程国华皆已80岁高龄,现年50岁的喻淑芬是最年轻的。现在,两位高龄老人鲜有新作品出现,只有喻淑芬还在苦苦坚持。

冬天婚庆喜事多,是花烛销售的旺季。天蒙蒙亮,她就起床熔蜡油,接着把熔好的不同颜色的蜡油分装进陶罐中,最后打上一桶清水放在旁边,摆开阵势开始创作。她右手把龙鳞形的木制模子放进陶罐的蜡油中轻轻一沾,接着把粘上蜡油的模子浸入清水里冷却,待蜡油鳞片凝固,迅速取出,趁着蜡鳞片还未全干的片刻,用手指的巧劲把它从模子里脱出,并顺带粘到左手紧握的红烛柱体上。两个半小时过去,她已经记不清这一套动作重复了多少次,一条活灵活现的龙才盘旋上红烛。“这个太枯燥,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没那个耐心,时间做长了,眼睛受不了,比针线活儿还难。”喻淑芬的丈夫这样形容这个活儿。

喻淑芬23岁开始学做花烛,她最享受构思的过程和看到成品后的喜悦,程序的枯燥直接就被她过滤掉了。她的公公是重庆龙凤花烛制作技艺的第4代传人黄吉双,祖上的规矩是此技艺“传男不传女”。可刚嫁进门的她心灵手巧,很受公公赏识,公公顺理成章地把技艺传给了她。“我没有其他的想法,就想学门手艺,将来不饿肚子。”喻淑芬回忆当初的朴实念头。

故土难离

手艺学成后,喻淑芬对公公的技艺进行了创新,她用木头自制了50多种新花模,研发出除龙凤烛、花烛之外的30多种新蜡工艺品。和国外重写实的蜡制工艺品比较,她的新作更注重写意。例如,她的迎春花是玫瑰红色的,花枝笔直伸向天空。“迎春花追赶着太阳,被太阳照红了脸。”喻淑芬这样描述自己的构思。同时,她有一定的时尚眼光。看到国人日益对西方圣诞节开始追捧,她又创作了蜡制圣诞花环、圣诞树等。

她的作品虽新颖,但是秀山地处山区边陲,经济相对落后,人们对工艺品的消费观念也未开放,买她作品的人凤毛麟角。再加上家庭的拖累,喻淑芬很少有机会走出秀山,更谈不上带着作品出去推广。

曾经有一名台湾游客,看到她的作品后啧啧称奇,很有诚意地邀请她到台湾去发展。可是,她拒绝了,她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顾,哪里走得开?”

家里的两个孩子都嫌做龙凤花烛太麻烦,并没有继承她的衣钵。她很想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她说:“只要你是诚心学艺的人,我在秀山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