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于少儿教导中的泛化原因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于少儿教导中的泛化原因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童教育关乎儿童的成长,其活动方式、范围及效果直接影响着儿童个体的发展,而当前儿童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严重的泛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活动设计过程中的泛化和活动执行中的泛化,其原因在于课改新理念的冲击、学前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和多元教育价值的泛滥。

一、儿童教育活动泛化的表现

(一)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的泛化儿童教育活动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健康领域教育活动、语言领域教育活动、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社会领域教育活动和艺术领域教育活动五类。[1]7这五类教育活动包括了儿童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教育活动内容上甚至比中小学教育内容还要多很多。教育活动内容的广而杂造成了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的泛化。那什么是泛化呢?巴甫洛夫认为任何一个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时,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近似的刺激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泛化。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的泛化实质上就是模糊了儿童各种教育活动的界限,教育活动内容从一种活动内容泛化到其它多种教育内容,甚至是出现了本不属于儿童教育的内容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却成为了儿童的教育活动。例如,儿童教育内容以拼音、算数、英语为导向,将不适宜儿童的教育内容泛化到了儿童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泛化的儿童教育活动内容造成儿童无所是从,失去对活动的兴趣。对于儿童来说,活动是其学习的存在状态,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比对事物的需要更为强烈。”这也是儿童如此喜爱各种游戏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增强儿童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开展适合于儿童的活动,以避免儿童教育活动内容的泛化。

(二)儿童教育活动主旨的泛化儿童教育活动的主旨是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和谐、整体的发展。在这一主旨的引领下,儿童教育活动得以开展。儿童教育主旨与儿童教育目标密切相关。所谓主旨是一种核心理念,而目标是人们活动中欲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在儿童教育主旨的引导下实现儿童教育的目标,而通过揭示不同层次的儿童教育目标,也能反映出儿童教育的主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二部分第一条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在儿童教育各领域中,纲要对每个领域各方面的目标、教育要求等加以更加明确、具体的规范,每个领域都注重发展儿童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在具体的活动目标中,教师应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活动的内容和性质来确定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伴随着儿童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与多样性,儿童教育活动主旨泛化,其主要表现为儿童教育活动主旨既有面向儿童教育的宏观主旨,又有面向儿童教育各领域的主旨,还有面向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主旨。儿童教育活动主旨泛化为一种儿童规范和准则,而失去了作为主旨的应有之义,即儿童教育所具有的真正的核心价值与教育理念。

(三)儿童教育活动执行的泛化活动的执行或实施是整个儿童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没有儿童教育活动的执行环节,儿童教育活动的设计、指导、预设等都将变成空想。将儿童教育活动付诸实施,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然而,在儿童教育活动的执行环节存在着执行中的泛化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儿童教育活动的预设性与整体划一性。儿童教育活动需要一定的预设才能保证活动目标顺利完成,但儿童教育活动仅限于预设,忽视当时情境下儿童的关注对象和情绪状态,就会使活动失去原有的意义。诸如教师预设一次观察小草的教育活动时,儿童却对无意发现的蚯蚓发生了兴趣,如果教师限于活动的预设,就会将儿童拉回到观察小草活动中来,如果教师重视儿童的感受和活动的生成,就会引导儿童继续观察蚯蚓。儿童教育活动的整体划一性主要表现为许多儿童教育活动不管是语言领域,或者是艺术领域,或者是科学教育活动等,在执行中都表现为一种单一形式的活动。从儿童教育活动的设计到组织实施,分不清属于哪一类活动,造成儿童教育活动执行的泛化。儿童教育执行的泛化致使儿童教育活动目标模糊,达不到活动的真正目的。

二、儿童教育活动泛化的原因

(一)虚假的教育理论应用教育理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引领教育价值取向、促进新观念体系形成和对变化着的研究实践做出综合式的抽象,不断提出新问题和新任务,以及原则性的行动意见等方面的作用。[2]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理论应指导教育实践。然而,在实际的儿童教育活动中,却出现了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甚至出现了虚假的教育理论的应用,由此造成了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虚假的儿童教育理论主要表现为超前化的学前教育、儿童是“小大人”的儿童观、儿童“读经”现象等。超前化的学前教育是将本不应该儿童现阶段学习的内容灌输给儿童,以不适宜儿童的教育活动内容开展儿童教育活动,形成了泛化的儿童教育活动。儿童观在儿童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儿童观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及儿童教育活动的正向开展,而错误的儿童观则阻碍儿童的发展,甚至出现儿童发展的倒退,如将儿童视为“小大人”,忽视儿童的天性及其特征的错误儿童观。如果在这种儿童观的指导下,儿童教育活动就会偏离儿童的天性。儿童“读经”现象则是虚假教育理论应用的极端反应,那种“反刍”理论在教育上的错误应用,使得儿童教育活动出现异样,走向了儿童教育活动泛化的境地。

(二)盲目的教育价值追求儿童教育最现实的价值是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来自脑科学的相关结论有:儿童的发展以及贯穿终身的学习能力依赖于天生本性(被8万个基因所控制)与后天养育(他们拥有的经验与养育他们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3]换句话说,儿童教育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儿童教育活动的完成,并在儿童教育活动中重视儿童的天性。然而,当下的幼儿园,在激烈竞争的社会背景下,特别是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出现了盲目地追求儿童教育的价值,过多地关注知识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忽视儿童发展中能力和情感的培养等现象。盲目的教育价值追求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儿童教育活动过于追求儿童的全面发展、过多地关注儿童的知识习得,以及儿童教育活动本身的无序、无章。全面发展对儿童来说固然重要,然而就一种儿童教育活动而言,不可能通过一种活动就能使儿童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儿童教育活动要有一种主要的追求价值,在完成了主要教育价值的基础上,适当地促进儿童其它方面的发展。这种看似合理的标榜一种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儿童教育价值,却造成了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模糊了儿童教育各领域、各阶段的界限。其次,在儿童教育活动中过多地关注儿童知识的习得,即盲目追求儿童教育的知识价值,在儿童教育活动中常表现为活动总结中的语句,以及教师无意间的话语———“这次活动我们掌握了哪些知识?”过多地强调儿童教育的知识价值,将儿童教育活动泛化成儿童知识的传授,会使儿童教育活动失去本身的价值。最后,盲目的教育价值导致儿童教育活动本身的 无序、无章。伴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儿童教育活动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儿童教育活动混乱的现象。总之,诸多盲目的儿童教育价值追求,促成了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

(三)迷茫的教育活动理念儿童教育理念是对“儿童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正确的儿童教育理念是幼儿园管理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儿童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价值期望等陶冶幼儿园的教师和学生。儿童教育理念具有对实践的反思、规范与指导的特性,它是对儿童教育实践的客观反映,以教育实践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又反过来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在实际的儿童教育活动中,充斥着众多儿童教育活动理念,儿童教师在运用教育活动理念时,往往模糊教育活动之间的界限,迷茫的教育活动理念带来了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在儿童教育活动理念中,有倡导愉悦教育、赏识教育、指导教育、协助教育的理念,有对儿童、对教师、对学习、对课程的理念,更有具体的儿童活动教育理念,诸如: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大自然是最好的学习环境等。众多的儿童教育活动理念在儿童教师开展活动时形成了一个密密麻麻的精神网络,他们无所是从,有时很难区分各种理念的相互关系。迷茫的、不清晰的教育活动理念使教师在开展活动时,追求教育活动最宽泛的目的,诸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等,而忽视甚至是遗忘了本活动的具体教育价值。从事儿童教育,学科的、合理的教育理念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将正确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化,即有针对性地将理念用于儿童教育活动中,才能走出教育活动理念的迷茫,在儿童教育活动中促进儿童具体情境下的具体发展。

三、儿童教育活动泛化的对策

(一)明确儿童教育活动开展的目标儿童教育是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儿童教育应为儿童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同时,儿童教育又是未来教育,是“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4]重视儿童教育,需重视儿童教育活动。正是各种儿童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然而现阶段儿童教育活动出现泛化的现象,其关键原因在于儿童教育活动目标的不明确。明确儿童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并将目标贯穿于每一教育活动的细节当中,才能切实避免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不同年龄班及学期的某一领域的目标要害,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才能逐步完成。这样,不同年龄班及学期的某一领域目标,需要分解并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活动之中。例如:熟悉幼儿园环境,能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是小班上学期社会领域的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设计如下教育活动,包括:“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我的幼儿园”等活动,这些活动目标是不同的,但都围绕着一个大目标,而活动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1]34明确儿童教育活动目标,还需要完善儿童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关于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教师心理学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重点说明学习者行为或能力的变化。以往幼儿园在表述教育活动目标时,较多使用“理解”、“掌握”、“培养”等动词来表述,但对这些表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正是这种不明确的目标表述,使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不知所措。所以,要明确儿童教育活动目标表述,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要清晰、准确、可检测,不能用活动的过程或方法来取代。例如“:刷牙”活动的目标之一是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总之,具体明确活动目标是避免儿童教育活动泛化的有效路径。

(二)提升儿童教师的活动执行力一切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都依赖于教育活动的执行。儿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不仅应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更应当具备有效设计教育活动和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即具备一种儿童教育活动的执行力。提升儿童教师的活动执行力,首先要明确教师自身的角色。在瑞吉欧儿童教育体系中,教师的角色是多样化的,教师是儿童的倾听者、儿童的观察者,是儿童的伙伴与向导,还是儿童活动材料的提供者等。[5]换句话说,在开展儿童教育活动时,儿童教育者摆正自己的位置,是有效提升活动执行力的前提。许多教师都知道,“教师应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但怎么样去做并不太清楚。教师们已经习惯了说教、背教案、以教师活动为主,儿童的活动、回答有标准模式的教育方法,习惯了演讲、演示、表演,这就是儿童教育缺乏教育活动执行力的表现。提升儿童教师的活动执行力,首先要善于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念直接决定教师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而影响儿童的发展,[6]即教师教育观念影响着教育活动的执行力。其次,要善于观察、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儿童的需要与兴趣、认知水平与发展差异,观察儿童对环境、材料的反应能力,捕捉儿童发出的动作、表情、语言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快捷地作出正确判断,及时地调整教育策略,从而调控教育过程。[7]最后,要善于沟通,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活动产生效能,关键在于沟通。通过沟通,赢得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配合,教师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执行力自然得到提升,也能使教育活动有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儿童教师教育活动执行力的提升,能够避免儿童教育活动的泛化,实现儿童的具体活动的具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