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安家大院触摸历史余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安家大院触摸历史余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摩天高楼、霓虹灯、酒吧、咖啡馆,还有后现代建筑填满我们的视野的同时,在阅读这些城市新符号、新标识之余,在某种历史责任驱使下,我们仍然会把我们的地理历史情结投放到网络上:在百度网上点击安家大院,就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50年历史:由三个院落组成,占地近两亩:宅院主人安文忠是杨柳青“赶大营”第一人。

读着这样的文字,百年的历史余温似乎尚能真实地触摸,物质的遗存再次激荡起记者前往采访的冲动:

在天津杨柳青寻访安家大院并不是难事,在运河边的石家大院的后面仅一条胡同之隔就是安家大院:比较起来,安家大院比石家大院要小得多。这是一个传统的三进三出的老四合院,相比较而言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处处透着安家虽为豪门却十分谨慎的风格:这大概就是安家大院的个性吧:

进得院去,在东厢房的第一间展室里面,就摆放着安府的主人安文忠的照片和当年“赶大营”的文字介绍。就是这几张照片和几行文字概括了安家大院的历史内涵、审美内容和文化价值:

安文忠,字荩臣,生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祖籍浙江绍兴,始祖安承怀于康熙年间北迁,在杨柳青定居务农。五世孙安瑞章改业为船业工人,生有四子,安文忠居长。

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左宗棠率清军西征,一举击破了盘踞新疆多年的阿古柏,收复全疆。杨柳青人民助军需,肩挑货担,随左宗棠军队进入新疆进行商贸活动,史称“赶大营”。现杨柳青人的后裔遍布天山南北达10万余人。

安文忠便是“赶大营”的第一人。同治年间就追随左宗棠的部队做军需生意的安文忠肩挑两个小篓,紧跟西征的清军,沿途贩售针头线脑等物,以补军需之急。

安文忠西出阳关,先后在哈密、古城子等贸易区内摆摊售货,是杨柳青人到新疆艰苦创业的第一家、第一人。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安文忠回家完婚,并置办内地商品,运往新疆销售,设字号“文丰泰”,新疆很多地方都有它的分号。经过四年营运,每年大批内地商品进入新疆,生意兴隆,积累了大量资金,蜚声全疆,名噪津门。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安文忠回津料理父亲后事后回到新疆伊犁。此时,由于货源充足,生意更加红火,至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已家资百万,颇有经营头脑的安文忠回到故乡杨柳青,再辟生财之道。

回到家乡后,安文忠手握雄厚资金,与天津金融界巨头创立了洽源银号,还在自家住宅后,独资成立施医局,曾在甘肃做过知县的刘文蔚为局董,中医马少王看诊,并施种牛痘等同时还参加天津市及杨柳青慈善团体,如杨柳青的辅善社、普济社等,加入世界红十字会办理赈灾。

“赶大营”的先导安文忠“六渡玉门,八涉瀚海”舍生忘死,拼搏创业,在八千多里的征途中,在恶劣环境下,从不言退,从而摆脱了贫闲发家致富。“赶大营”有力地支援了清军的卫国战争,为收复新疆的大片国土做出了贡献,安文忠以及杨柳青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举,足以让后人称颂。

安家大院有两个地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是地下金银库:管理人员告诉我们,2002年在修复安家大院的时候,意外地发现在安家的正房里有一个天津市现存的唯一的一个地下金银库。这个地下金银库为地窖式建筑,高2.2米,面积10平方米,顶部为青砖拱形,无一根木石作为支撑,有通气孔,有龛式油灯。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个地窖至今封存了最少60年以上,挖开后内中无水,干燥:记者顺着修复好的楼梯下到库里,感受了一下主人当年的谨慎作风。难怪有人说,建筑是一个人的性格表现。由此我联想起子电视剧《大宅门》中白府西厢房地下的那个金银库,但那只是文学作品而已,而置身于安宅金银库的时候,多少品味出了点富豪的感觉、安家大院另外的一个谨慎之处表现在安府的后门。记者发现,安家的后门小得可怜,几乎只能容一个人出入,即便就是这样的一个小门,却采用了四道栓子,足可以看出安家在当时的小心为人:

我们在安家大院还看到了“”时期的一条地下通道,在安家大院地下,有一个1971年挖建的战备地道,长25米,宽4米,高2.2米:“”时期书写的“祝万寿无疆”、“备战备荒为人民”等标语猩红如昨:我估计安文忠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后人会为他的宅院增添如此神奇的一笔;这就是历史,我们不能回避。也许再过若干年,这个院落还会再增添些什么,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正如其他四合院一样,安家大院也没有逃脱沦为大杂院的命运。管理人员说,这里在修复之前,已经成了一个大杂院。一共住了27户人家:后来一个李姓女士拆巨资买下了这个大院,如今在安家大院的后背墙上残留着的当年搭建的痕迹提醒着我们不要忘了那段历史。正如学者粟宪庭所说: “一种完全没有文化价值支撑的东西是恶俗不堪的,她看上去包含一切,内容完美,但实际上她什么都不是,但有了文化,就一切都变了。”

今天的安家大院已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了全面的修缮,馆中集中了北方隔扇三百扇近百种、清代家具和海派家具等再现百年豪宅主人的奢华生活;颇富特色的“赶大营”展览和扇骨展览仿佛在告诉我们这个老宅的历史变迁;正如我同行的摄影记者调侃所言,也许我们的后人该管这个地方叫李家大院了:不知为什么听到这句话时,我总觉得对历史多少有了点愧疚。

在即将离开时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所在:大院中央地上嵌有“隹五矢止”几个字,让人费解。然而您若带“口”一念,便恍然大悟,原来是“唯吾知足”四字谜,定是安氏先人告诫子孙和后人要懂得知足。整个图案由两个铜钱形状组成,意为大钱小钱都要知足。外圆内方的形状也仿佛告诉我们做人要外柔内刚。与这组文化景观相映成趣的是在安家大院中有历代名家闲章二三十枚,每枚印中皆含一“安”字在其中,人称“安字印”:如“安乐”、“安分以养福”、“境智俱寂,心虚安然”等等刻于木石之上,散落各处,供人赏玩。词句得人生哲理,蕴生命理趣,藏事理玄机,仿佛随时告诉我们家安人心安,心安万事安。

安家大院右侧100米左右,是安家祠堂:如今,这里已是天津杨柳青博物馆。依然是典型的三进二出的北方四合院建筑:昔日祠堂景象,已无处可寻,但是从其规模仍可看出当年的大家风范。

1928年,安文忠全家从杨柳青迁居天津市区,住进了当时意租界一座二层英式小楼:1942年,享年91岁的安文忠病逝后,为其送葬的队伍中仅万民伞就有70把,浩浩荡荡的队伍堵塞了其寓所附近的北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