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古堰画乡皆入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堰画乡皆入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香古色的店铺里,门口、墙上、墙角都挂满了画,瓯江风光、水岸港头、碧湖香樟、古村老屋、乡间野趣……古堰画乡的景致,通通收入画中。

“你在站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这首《断章》让我们无限遐想,那小桥、那流水、那江岸、那小楼……

在瓯江,似乎更能理解这首诗。这里,最美的景致不是香樟、鹅卵石、古亭江流,而是随处可见摆开画架写生的人,在他们眼里,笔墨间的江流青山舟船渔人是景,可在路过的人看来,他们才是景。

千年古堰的前世今生

本以为古堰画乡是一个地方,到了瓯江边,才知道,古堰与画乡是隔江相望的两个所在。此行第一站,“古堰”堰头村,是以千年古堰“通济堰”命名的古村落。

刚到“堰头”,一眼便见到村口的文昌阁,飞檐翘角的青瓦屋顶长满野草,墙面斑驳陈旧,像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候在那里,迎接每一位来客。一块石碑,静静矗立在一边,陈述着它的历史。

走进堰头村,沉寂斑驳的街巷,花窗月影的老宅,高大巍峨的牌坊,庞大的千年古樟群,清清凉凉的渠水,构成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

沿着临渠的古驿道穿行,未几,宽阔的松阴溪上,一道辽阔的“虹”横跨眼前,顿生抒意胸怀之气。只是,这拱形的大坝,这一滩碧波,便是1500年历史的通济堰?完全不是想象的水流湍急、两岸鹅卵石堆积。江南的“堰”,果然秀美平和。

古堰由一条拱形大坝、一条通行渠、一个泄水闸、一个通济闸组成,通济渠、泄水闸、通济堰在堰头处安排得非常紧凑,通济堰的水通过通济闸源源不断流进渠内,不管松阴溪的水是咆哮奔泻还是轻歌曼舞,只要一经此处,流水便乖乖“听话”,悠悠而淌,千年如此。

堰头旁边,是一座低矮的黑瓦房,那是通济堰的龙庙,怀着崇敬踏进古屋,发现里面供奉的不是龙王爷,而是通济堰的“魂”,座座石碑林立,记载着通济堰的风雨历程。

透过碑文,我们追溯通济堰的源头,从蜿蜒如蛇的大坝发现古人的智慧:

公元505年,通济堰为解决泛滥的松阴溪建成,最初的木筱结构,不堪洪水肆虐,每年皆需大修。直到南宋,参政何澹奏请朝廷,调兵三千,历时三年重建大坝为块石结构。大坝以千棵千年松木为坝基,为稳固石块,沿江筑起36座炼铁炉,用铁水灌入石坝缝内。

站在堰头,面对叠翠的山色、澄碧的流水、千年的古堰,感觉历史就横在山水间,仿佛触手可及却又时光悠远。

画乡,画自己的家乡

沿着松阴溪向前,到堰头村村头,溪水汇入瓯江,站在两江交汇处,但见江水清澈如镜,几只小船懒散卧在岸边,渡娘撑杆、游船缓行,江面涟漪层层荡漾开去。远山如黛,倒影水中,两岸的芦苇花开得茂盛,微风吹过,便羞涩低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江岸对面一排古民居沿江而建,岸边有三三两两的垂钓者,更多的是支着画板创作的画家……

石板铺就的老街,两旁被画室填满。随意走进一家画廊,古香古色的店铺,门口、墙上、墙角都挂满了画,瓯江风光、水岸港头、碧湖香樟、古村老屋、乡间野趣……古堰画乡的景致,通通收入画中。有的已经裱好,有些刚刚完成,有些才画了轮廓,店里都没有人,随你参观,好容易碰见一个,询问之下,才知今日天气好,都出去作画了。

上世纪80年代,一群借鉴法国巴比松画派技法的画家前来碧湖、大港头写生,逐渐形成丽水巴比松画派。1991年开始一年一次的“巴比松油画展”,拉开画乡帷幕。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画家来到瓯江边,从路过到小居,最后定居。

“我一不小心就留在了这里。”影色大自然的老板徐世隆,2007年来古堰画乡采风,被这里的风景吸引,第二年便居家迁来。见到他的时候,他正摆开画板在画自己住的小楼。“画家画家,就是要画自己的家。”他胸前的围裙沾满颜料,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

他说,古堰画乡是他的转折点。“我就是要从商品画走向原创,才来到这里的。”原来他一直从事行画创作,虽适应市场,一味的临摹却失去了自己的思想。画乡的美景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而画乡的油画大师更给了他进步的最大动力。“来这里写生的人极多,行内画家的交流最能激发创作灵感。”

这样的人在画乡很多,他们或绘画或销售,年收入都在五六十万元以上。大港头村安静的江滨路老街,2007年才不过两三家画廊,不到五年已陆陆续续有40多家。

这些画廊里,一位白发老人最为显眼。他是唐雪根,古堰画乡的大名人,街头巷尾都有他的工作室。虽然已经70多岁,依然精神矍铄。他自诩“小镇上的将军”,始终坚持原创。

他的60米长、3米高的超长油画《东方潮》便是在古堰画乡所绘。为什么会选择在古堰画乡画钱江潮呢?“古堰画乡很安静,钱江潮虽澎湃,但作画需要内心宁静,这里非常适合创作。”在他看来,画乡的美,在于拴住了他在这里作画的心。

一有闲暇,他就背着相机穿梭在小镇的各个角落。如今他正在为丽水创作:60件风景、60件古村民居、60件山民、60件民用器皿。“用眼睛去看,用心去画,就是爱这片土地最好的方式。”

守望家园,走向自然。画乡,或许就是用画笔描绘最美的家乡罢。

留住伊人在水一方

一个千年古堰,一个新兴画乡,瓯江将其分隔两边,关联甚小。古堰画乡,成功将两者串联起来,这个听上去十分浪漫而富有诗意的名称,源于一个实质性经济发展缘由。

为充分利用两地历史、文化优势,政府把隔江相望的两个地方纳入同一个范畴,借“古堰”扬“画乡”,突出历史底蕴,以“画乡”推“古堰”,彰显文化传统,再围绕油画产业促进经济建设。“别的地方是拼命找文化渊源,我们则是选择性有取舍地发展地方文化。”古堰画乡管委会副主任杜良飞如是说。

“现在想入驻画乡,就没那么容易了。”古堰画乡油画协会会长陈金仁笑。能留住画家,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这里,能感受到一种油画文化产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陈金仁说。古堰画乡十分重视油画产业的发展,为打响知名度,古堰画乡修建了展览馆,收藏知名画家、丽水巴比松画派代表画家的作品。

近几年,政府牵头举办了“观看的姿态”油画展、首届古堰画乡艺术沙龙精品油画展、全国知名油画古堰画乡写生创作、丽水巴比松风景油画展等系列活动。有了归属感,越来越多的画家慕名而来,不能“安家”,起码要寻找宁静的“安身”所在。

“在水一方”是这里的美术写生创作基地,接待了无数美术、摄影爱好者。其总经理徐萍十分自豪,光她这里一年接待写生采风的学生和画家近四万次。“常常里面还没退房,外面已经有人提着行李等候了。”不过几分钟,又来一批学子。

沿着老街,一会儿就走到了码头。渔船泊在岸边,一个男孩正在画船上的渔网,一笔一画,在水光云影里描绘着古堰画乡的春秋。

小贴士:

先到丽水,到丽水西站坐202公交车即可到达。门票40元。

古堰和画乡是隔江相望的两个地方,直线距离1.5公里。可以先去堰头村看古村、古宅、古树、古堰,下午渡船去大港头村看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