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思维穿戴着语言的霓裳翩然起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教学,似乎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认知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尤其在写作上,必须要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学生需要广泛涉猎阅读,形成新的思维观念,即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进而深入到新表达中,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个性化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让思维穿戴着语言的霓裳翩然起舞。于规范的结构中,任意驰骋,有如羽化而登仙。
关键词: 思维 语言 高中语文写作
写作大抵应该是符合自己心愿、任意驰骋的一项工作。高中生的写作,从应试的角度看,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当千万考生面对作文结构相似的局面,如何展现自己的风格,这是值得高中语文老师探究的问题。当洗尽铅华后,我们都希望看到本真的文字,而又有属于当代中学生的开拓思维。可惜,现今的高中生作文,文字空洞、内容雷同、思维局限,不得不让人忧心。
一、追求写作的理性思考
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似乎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认知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尤其在写作上,提倡的是必须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学生需要广泛涉猎阅读,形成新的思维观念,即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进而深入新表达,那就是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让思维穿戴着语言的霓裳翩然起舞。于规范的结构中,任意驰骋,有如羽化而登仙。
写作时的让思维“有张力、深度、广度”这一能力,离不开平时的训练。学生认为每日做作文摘录,积累起来,就可以写作达到“胸有成竹”的效果。殊不知,纸上抄来“终觉浅”,只是求心理安慰罢了。究竟如何拓展思维,在写作的世界里翩然起舞呢?我认为有“三个关注”――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自我。
二、确立新思维,突破新表达
在三个关注世界里思考问题,就要阅读报刊名著,欣赏优秀影视剧,品评社会热点新闻。以教学的实际操作为例,2013年我任教高三年级的一个文科班,这个班是我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接手的。任教的第一天,我给班级定下了一个规矩,就是人人准备一个周记本,当时希望的是这个本子一直延续用到高三。我要的并不是走以前的老路子――每周写一篇日记而已。在研习新课时,针对某个文本,随即想到一个话题或是某个观点,让学生围绕这些论题完成小的短文。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我在《萌芽》杂志上看到一位中学生写的名叫《我所不能抵达的世界》的文章,很有感触。小小年纪,有着大大的梦想,在人生道路中,看到这样或那些不能完成的事情,纠结也好,思忖也罢,写来的文字却是真实的。而后,我“丢”给学生这个周记作业,要求围绕这个文题展开,多向发散思维。后来,看到学生写的文字,他们所不能抵达的世界跳出现在的生活圈子,去未来看看;写被自己的梦想所捆住,看不清自己到底要什么;再有走出校园,走出这个城市,去中国贫困的山区看看;更有学生所写内容是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他说所不能抵达的世界是不可能成为像孔子那样的贤哲……那次的作文批改收获颇大,带着感动,发现这些学生其实想说的东西可以很多,想写的东西也各有千秋。我将写作的训练是“把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的”的观念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热点。两年时间,只有这个作业一直没有变,看着学生的这个作文集锦本,翻看每一篇,都会有新的发现和启示,它包含了学生积累的对事物关注和认知的思维体验,或多或少写下对生命的感悟,也有对这个社会发展的建议,或者是当代人的处世态度。这些学生的语言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从苍白走向有力,在一次次大作文考试中,把平时关注的巧妙运用完成正规写作,真正实现让思维穿戴语言的霓裳,在应试面前,大胆起舞。可以说,在写作天空里,学生抛开了最初的迷茫,愿意读报纸杂志,愿意和我一起探讨人间百态,更愿意学以致用。越来越多的学生面对写作不再恐惧,而是以探究的姿态对待。高三进入总复习阶段,我安排每周两节写作课,一次要求完成一篇作文,名叫《品》。全班共50个学生,却有32种立意,思维的拓展让我觉得欣喜,这些学生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原来,两年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学生的思维尽量做到不拘束,走出限制,然后在语言上下工夫。一次写作以《倾听》为题,进行创作,发现一篇佳作,着实让我感动。其中某些语言是这样的:
普天之下,惟殿堂之上,才见你这般忠贞之臣。俯首称臣,你跪的是在座君主,却为天下百姓俯首。若无你在殿堂之上的直言不讳,怎会有“贞观之治”,若无你那善于倾听的双耳,怎可告百姓之急,平民之苦。
可是,还会有谁来倾听你的心声呢?唐太宗倾听的不过是百姓疾苦,而你却从未让太宗倾听过你的心声。转念一想,一颗只为百姓的忠心,你的心声岂不就是百姓的心声!魏征,我敬佩你不畏强权,敢于直言的个性,同时也庆幸你有一位善于倾听的明主。
可幸,可幸。前人之鉴,后人也懂。既有谏太宗十思疏,今人当政何以不听民意,不察民情。如此盛世,是我辈之大幸,当归功于魏征,太宗等善倾听者。岂能忘却前人之经验教训,从头做起,必要经历磨难,社会必动荡不安。乃倾听着,必明他人之意,乃当政者善倾听,必得民心,必是天时地利人和。所谓,臣倾听民意,君倾听臣心,国根之稳固,世道之太平,并不远矣。近念及魏征,太宗等人,说倾听之重,召今世当政者理当倾听。
这样恳切的话语,犹如李密的《陈情表》,当时,我给予的点评是:本文选材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但作者视角独特,从“臣倾听民意”和“君倾听臣心”两个点展开,有理有据,倾听民意,倾听良言,饱含其中,至真至情。语言多用四字短句,一语中的,通顺流畅。再者,行文如流水,一气呵成。读《谏太宗十思疏》时,我们为魏征的忠君所打动,而读本文,为作者的“倾听君臣、百姓之声”所感染和震撼。当代中学生有这样的气魄和价值观,可谓是当世之幸,感谢作者的真切文字,能写出“臣倾听民意,君倾听臣心,国根之稳固,世道之太平,并不远矣”这样的话语,着实难能可贵,我们不禁为之而鼓掌。把独特的思维以文字加工处理,就是完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