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平台设计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以分析教师隐性知识特点及对其维度细化入手,进而探讨了Web2.0技术环境下社会性软件群的知识管理功能,及其对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支持特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知识共享的需求,设计和搭建了一个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平台。
【关键词】社会性软件;隐性知识;知识共享;平台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120―04
一 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诸多挑战,扮演教育活动重要角色的教师如何在新技术条件环境下取得自身专业发展和目标绩效,这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知识管理水平、技术运用水平和人际交往水平。因此,利用Web2.0网络环境支持教师知识交流和分享,营造教师学习成长的共同体氛围是促成普通教师专家化和解决当前教师教研、教师培训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概述
1 教师隐性知识
1958年英国科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首次提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1]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很多学者分别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科学社会学、知识学、法理学等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2]而教师知识是教师完成其专业活动所必需具备的知识,它依赖于教师的经验背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为一种知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智慧技能。[3]这就是说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引导学生成长的职业,除了具备具体的学科内容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教学技能、管理技巧、交往策略、道德人格引领这样一些隐性知识。
按照教师工作的内容,教师隐性知识可以分为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个人价值生成与社会服务中的隐性知识。参考Wagner和Nonaka对隐性知识的研究,这三类隐性知识又可以从技能、认知和社会维度来划分。[4]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教师隐性知识的维度细化表(表1):
2 教师隐性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发挥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是知识管理的基点和优势所在。在知识创新中,隐性知识具有重要地位。[5]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就是指通过教师之间不断的互动和交流以及教师个人的反思、总结、提炼等过程,促使教师将深植于个体内部,蕴含在头脑中的在教育教学工作场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教学和科研技能、教育机智、观念、情感与智慧等以及围绕教育教学工作而发生的特殊的人际关系知识,扩散到教师群体,甚至学生群体,为学校教师所广泛共享,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形成影响,从而实现教师知识的创新和增值。
目前我国一线中小学教师对隐性知识的了解和意识程度偏低,分享和交流隐性知识主要还是通过日常交往,大多数教师认可隐性知识及其分享的价值,但由于所处组织文化、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的制约,他们之间分享隐性知识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在他们比较熟悉的QQ、E_mail等软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跨越时空的知识分享技术支持环境很有必要。
三 社会性软件知识管理功能及启示
1 社会性软件
Web2.0作为互联网发展的崭新阶段,是各种新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与服务的集成和聚合,其中以社会性软件的应用为核心。虽然关于社会性软件目前还缺乏权威性的概括,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社会性软件首先是个人的软件,是个人参与互联网络的工具,突出个体自主性的参与和发挥。(2)社会性软件构建的是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网络包括弱联接,也包括强联接,不同的联接关系在不同的时候所呈现的社会价值是不同的。(3)社会性软件是个人主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其很大的特点之一是能够把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社会性软件的核心可以归结为互联网应用模式的变革,即开始从“人机对话”模式逐渐转变为“人与人对话”模式。传统个人软件主要是完成文档处理或者信息处理,而社会软件的功能主要是为网络中的人与人之间进行对话提供服务,从而为更深层次的知识交往,即隐性知识分享开拓了空间。
2 社会性软件的教师知识管理功能
早期的社会性软件包括Email、Usenet news -groups、Instant等,其功能比较简单,主要完成了通讯交流的功能。[6]近来发展的社会性软件如Blog、Podcast、Wiki 等,其功能趋于完善,涵盖个人导向到群体导向,从简单的通讯到群体的网络协同作业,以及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等众多方面。这样的一种技术成长为教师进行个体知识管理,群体协作与交流,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知识创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3 社会性软件对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支持
虽然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和应用并非生来就为教育领域服务的,但从对其研究的结果来看我们依然可以得到其对教师知识管理的支持作用,尤其是对教师隐性知识的分享方面。
(1)理念方面
自由和个性的思想:虽然没有统一定义,但“微内容(microcontent)”已经被看做是web2.0的一个关键词。微内容可以是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一则blog、一条评论、一幅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音乐列表等等。这样的微内容与教师隐性知识的零散性、片段性、灵感直觉等的偶然性与随意性的特点相契合。从而通过社会性软件来对这些微内容进行创建、存储、传递、维护与管理,自然对开放、自由和个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传统的人机交往侧重于信息和数据的处理以便节约劳动,相应的工具和平台选择也都倾向于为人们提供方便和分享资源。然而社会性软件的出现,突破了以往的以资源为中心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强调用户中心的思想。这样使得教师之间的交往和分享又向纵深迈进了一步,因为真正的隐性知识分享不是存在于资源之间而是以教师本身为中心,使得根植于教师头脑中的,依赖于具体教学情境的隐性知识能够得以流动。
社会化的思想:社会化强调个人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连的,以自组织的方式让人、群体、内容和应用等充分地“动”起来,带来更多的用户互动并产生丰富内容,使网站服务的使用价值与吸引力都大为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知识分享其实也就是一个不断参与、不断交往的社会性过程。
用户参与构架的思想:正是由于社会性软件的用户中心思想和开放性,使原本无足轻重的浏览者成了Web内容的组织者和修订者。传统网络信息传播中一枝独秀的情景逐渐被改写,代之以个性化、去中心化的共建式网络。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应该突破以往的“只读”属性,凸显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奉献,在协作、交流中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网络。
(2)功能方面
隐性知识的外化:借助于社会性软件对隐性知识进行显性描述,将其转化成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即是在传统的主要依赖于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以及深度会谈等方式来推动的基础上辅助于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反思(总结)、叙事、交流、协作、图形化等方式进而加速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筛选聚合:在Web2.0时代,一个已的RSS Feed中包含的信息能够直接被其他站点调用,从而一个站点的内容更新越及时、RSS Feed被调用的越多,该站点的知名度就会越高,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RSS聚合技术就是通过软件工具的方法从网络上搜集各种RSS Feed并在一个界面中提供给读者进行阅读,将零散的、良莠不齐的知识中的有用部分筛选出来,并将其聚合成为我们能够方便利用的知识资源。
积累与再组织:对筛选和聚合之后的实时性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选择,将那些重要的,具有长期价值的知识提取出来,进行更进一步的组织和序化,使这些知识能够积累下来,以便于今后的查询和利用。这些知识在实际的工作运用中又可以得到验证、完善和充实,也有利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适应科技和时展的要求。
四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平台构建
1 教师知识共享的需求框架
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开始阶段,对于整个开发过程以及软件产品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7]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在于明确用户对平台的功能需求,为后续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根据我们对教师知识管理及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我们认为教师知识共享目前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需求:自我表达和展示平台、协作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和求助释疑平台。
2 平台的设计思想
(1)开放式教育资源
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常常是重复劳动,而且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解决之道是建设开放式教育系统(OEIS),即开放标准,开放源码,开放资源和开放服务。建立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松耦合的内容整合策略,建立新的赢利模式和应用模式。这样的基于开源学习管理系统的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能够充分体现软件开源的思想,也能节省教育培训开发的成本、时间,减少重复劳动,促进教育系统的互连互通,从而符合教育生态化进化的需求。
(2)用户参与和体验
学习就本质而言是一个社会对话过程。[8]Web2.0社会性软件倡导以人为本,强调用户参与,重视用户的贴身体验,发挥用户自主创造的本性决定了以它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应用系统平台必须具有“无缝互动”的特点,以此为基础的网站内容应该有更多的用户参与和用户主动的提供而不是通过大量转载和链接,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积极参与,协作互动的学习平台。
(3)采用“Mash-ups”技术
Mashup,就是我们说的“混搭”,即网络聚合应用,由一个或者多个信息源整合起来的网站或者网络应用,从多个分散的站点获取信息源,组合成新网络应用的一种应用模式。典型mashup的内容通过公共接口或是API取自第三方来获得。
3 开发环境与系统构架
(1)平台所需的软件运行环境如下:
操作系统:Windows XP
Web服务器:Apache 2.2.8
数据库系统:MySQL 5.0.51b
程序编写语言:PHP 5.2.6.6、DreamweaverMX
PHP优化引擎:ZendOptimizer 3.3.0
(2)系统架构
本系统是一个Web应用系统,所以采用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
4 平台功能设计与模块实现
通过社会性软件集成Web2.0的技术应用,教师知识共享平台的整体构架如图3所示。
平台本身包括7大模块:博客、播客、维基、思维导图、论坛、文件和内容聚合。相应的,每个版块主要完成各自的功能:
(1)博客之反思叙事模块: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进行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总结自己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和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的深度思考,而这种批判性的思考以及对自己独特体悟的记录在更深、更广、更隐性的层面上得到了升华和凝练,同时也为教师展示和表达真我提供了很好的支架。[9]除了图片、书签、圈子等,博客日记按照我们表1的分析做如下划分:
(2)播客案例展示模块:视频展示是一种具象的知识分享的途径,对于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魅力等这样的隐性知识,我们并不便于对其编码显性化,而是尽量对它进行“原生态”传递,这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模式。播客是制作方便简单,具有动态即时更新等特点,教师可以在利用RSS技术发表文本信息的基础上,传播交流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和表达自己的经典案例或学生的成长记录。播客的频道设置按照学科分类,并添加课外活动、学生作品和生活娱乐等栏目。
(3)维客协作共赢模块:维客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即是提供一种共同创作的网络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中对内容进行浏览、创建、更改[10]。维客的低技术门槛和较高的组织和协作性使得教师在松散耦合中围绕某一主体进行拓展和完善,集所有成员的劳动成果,实现知识的增长和共享,进而构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或知识库,学生在这样的协作共创资源的过程中,将展开持续的互动,学会合作学习。
(4)思维导图视化模块:借助于Inspiration、CmapTools、MindMapper、MindManage等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制作工具将植根于教师内部、深藏于教师头脑里的无形的、让人难以明确把握的隐性知识图形化、可视化,使之成为可被教师群体和组织共享的有形的、能够表述的公共产品。本平台采用Mindpin的在线功能,将平台内容按常用标签和小组的形式分类聚合,教师可以在此通过创建、编辑思维导图的方式管理自己的知识或是分享别人的思维。
(5)论坛探讨交流模块:交流工具分为同步交流工具(如QQ、网上聊天室)和异步交流工具(如BBS、E-mail等)。论坛是一种信息资源,它开辟了一块“公共”空间供所有教师读取其中信息,只要教师注册并登录到这个论坛,就可以免费地获取这些资源。通过站上文章和信件、上线交谈等方式,教师可以进行多人实时交谈、游戏等服务,从而实现迅速快捷地传递信息,参与问题讨论,发表意见,征询建议,寻求帮助等。
(6)文档上传与展示模块:文档上传与展示模块用于支持阶段性课题文档的上传与展示,以及教师之间交流教学案例、共享教学和助学媒体素材等。当然也可以上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研究方案、研究日志、推荐资源、结题报告、电子作品等。从而在师生交往和评价展示方面发挥作用。
(7)RSS内容聚合模块:RSS内容聚合不是一个独立的模块,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师知识共享平台的一项服务。通过RSS订阅能更快速获取信息,网站提供RSS输出,有利于让教师获取网站内容的最新更新,节省了从网站中搜集信息的繁琐。这样以来,教师利用RSS可以关注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教师的blog的更新,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订阅一些网站的更新,帮助自己搜集知识。RSS对教师收集资源、管理资源提供了很大方便,也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避免了查找资源的繁琐。
教师知识的共享无论是对教师个人还是学校,甚至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而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无疑是很重要和很困难的,其关键就在于如何便利、密切和深化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交往,从而强调一个技术支持下的人人对话。Web2.0社会性软件以其自身的特性融入这样的实践正是我们所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2] 黄荣怀,郑兰琴.隐性知识及其相关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6).
[3]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4] Robert J.Stemberg et al. . Practical Intelligence in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5] Nonak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ward Business Review,1991.
[6] 张海英.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J].情报科学,2002,(6).
[7] 黄明,梁旭.JAVA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实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
[8] 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徐冰鸥.叙事研究方法述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6).
[10] 谭支军.WIKI 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05,(5).
Platform Design of Teacher’s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Based on Social Software
JIA Wei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rvice,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ers’ tacit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imension refinement, and then discussed the management function of the social software and its effect on supporting teachers’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under the Web2.0 technology environment. By organically combining the demand of teachers’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and on this basis designed and builds one platform to share the teachers’ tacit knowledge based on the social software.
Keywords: Social Software;Tacit Knowledge;Knowledge Sharing;Platform Design编辑: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