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稻恶苗病别名徒长病、白秆病、标矛等,分布很广,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解放后,由于普遍采用种子处理或换种无病种子,已摹本控制其为害。但近十多年来,由于大批种子随意调运,又未坚持种子处理,致使此病在许多地方有回升之势,值得注意。

此病主要引致秧苗及成株徒长,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死亡,即使有的轻病株能生长到抽穗结实,但穗小粒少,产量极低。损失率为一般约5%一20%,在华南地区有的重病田损失达30%以上。

水稻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常受到恶苗病的危害,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导致水稻减产,针对水稻恶苗病,病菌来源,发病条件等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一、病原

水稻恶苗病菌无性态为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有性态为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 Wollenw)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

其形态,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以小型分生孢子占绝大多数。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或纺锤形,五色,单胞,偶有双胞,最初在孢子梗上呈链状或头状集生,后分散。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两端逐渐狭细,基部有脚胞,一般具3~5个少数具6~7个隔膜,无色,多着生在多次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

二、发病症状

此病在水稻秧田和本田期均可发生。在秧田期,2~4叶期即表现症状,病秧苗往往徒长,一般较健苗高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狭长,呈淡黄绿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少,重病苗多在移栽之前或移栽之后不久死去。在枯死病苗靠近地面的部分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在本田期,,病株多在移栽后10天至1个月左右陆续出现。除具有与病秧苗相类似的症状外,其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基部常弯曲露出叶鞘。剥开叶鞘,可见茎上有褐色条斑,节部呈褐色。病株在地表上面的几个茎节上长出倒生的不定根。剖开病茎,可看到其内有蛛丝状的白色稀疏菌丝。以后叶片自上而下逐渐干枯。病株一般不能抽穗,多在孕穗期枯死。少数病株可存活到成熟期,但剑叶早出,提早抽穗,穗小粒少或不结实;有的稻穗不能全部抽出。病株临近死亡时,在基部以及叶鞘、茎秆上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层后期尚可散生或群生蓝黑色小粒(于囊壳)。

在水稻的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颜色变褐,不结实,或在颖壳合缝处生淡红色霉。受害轻的谷粒,仅基部或尖端变褐。有的虽受侵染,但菌丝潜伏其内,外表无症状。

引起病株徒长是恶苗病的常见症状,但有时感病植株也呈现矮化或外观正常。

三、侵染循环及发病因素

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种植内外越冬,其次是带菌稻草。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的极少。在田间,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以健株伤口传播至花器上,导致种植带菌。此病为高温病害,当土温在30℃~35℃时,适宜在幼苗上,土温在25℃以下植株感病后不表现症状。移栽时,高温或中午阳光强烈,发病多。伤口是病菌侵染的重要途径,种子受机械损伤或秧苗根部受伤,多易发病。中午移栽的早晚或雨天移栽的发病多。此病无免疫品种,但品种。

四、防治方法

稻恶苗病主要初侵染源是带菌种子,因此建无病留种田和进行种子处理是防治此病的关键。稻种在消毒处理前,最好先晒1~3天,之后选种,然后消毒。

1、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田应选择无病或发病轻的田块,单打单收。

2、改进栽培管理技术:播种前催芽不能太长,以免下种时易受创伤而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拔秧时应尽量避免根损伤太重,并尽量避免在高温和中午插秧,以减轻发病。

3、及时拔出病株:由于田间病死株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在水稻开花期由气流传播到花器上进行再侵染而使谷种带菌,或在收割时因病健株混在一起脱粒而使谷种带菌,所以及时拔除病株是一个重要的防治手段,对于减少下一年的初侵染源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4、处理病稻草:收获后的病稻草应尽量用做燃料或沤制肥料。

5、种植处理:该病只要种子处理得好,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可供选择的方法有:

用10%浸种灵、10%扑生畏为同一类药剂。分别用10毫升对水50公斤浸稻种40公斤,种子和药液比为1:1.25,水面要高出种子10厘米,在室温10~15℃条件下浸种5~7天。每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浸种后可直接催芽播种。

25%施保克、25%浸宝、25%咪酰胺均为同一类药剂。分别用10毫升对水50公斤浸稻种40公斤,种子和药液比为1:1.25,水面要高出种子10厘米,在室温10~15℃条件下浸种5~7天。每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浸种后可直接催芽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