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一律及其在货币理论中的若干事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一律及其在货币理论中的若干事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三一律是宇宙间一大规律,它说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次序和位置的变化规律。按此思考,则可以发现货币理论中有许多这方面的事例。

关 键 词:三一律;货币的重要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数量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6-0025-02

一、三一律的含义

三一律,我认为其更贴切的说法应是:“三之一(Three Parts’One)律”,即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均必有且只有下述三种情形之一,即:时间次序的早、中、晚;空间纵向等级的上、中、下和横向位置的左、中、右。当然,上述的早、中、晚,也可改用其同类词过去、现在、将来来表述。同样,上、中、下也可改用高、中、低,左、中、右也可改用远、中、近来表述。如此等等,推而广之,则凡两种相反的极端情形,居中往往存在一个过渡性的中间状态。如:冷与热中间的温,激进与落后中间的中庸……而且这种中间状态又往往就是事物的常态。

三一律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虽然目前尚未完全弄清楚其形成机制,但事物在时空中的三种存在形式,却有目共睹,不容置疑。所以,该规律可以作为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根“探针”。以下是用它在货币理论中观察到的若干事例

二、货币的重要性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P・A・Samuelson,197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托宾(J・Tobin,198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分析,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历史上有三种不同的评价,即:货币无关紧要;货币是紧要的;唯货币最紧要。他们认为,第一种观点是错误的,第三种观点也是不对的,只有第二种观点才是正确的。这是因为:第一种观点是古典学派货币面纱观的主张,第三种观点是货币学派唯货币观的主张,而第二种观点是凯恩斯学派货币经济观的主张。他们两人恰就是后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所以他们从凯恩斯主义立场出发,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在将这三种观点简介如下:

1.货币面纱观。它是西方古典经济理论的货币观。直到上世纪20年代,它始终处于理论的主导地位。古典学派把货币简单地看成是纯粹的交换媒介,犹如舟、车之于交通,油之于机器,只是一种方便交易的工具。他们从商品经济发展早期的小手工业者与农民之间商品交易事实出发,认为卖就是为了买,货币在买卖中间只起媒介作用。货币寒不能衣、饥不能食,其惟一用处就是购买商品,所以商品换货币或货币换商品,都是表面现象,其实质仍是商品换商品。新古典学派的庇古(A・C・Pigou,1877-1959)曾形象地把货币比喻为“面纱”,即它只是遮盖在物物交换这种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用以表示货币与实际经济过程并无内在联系。这样,货币对经济发展来说,就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

2.货币经济观。最早突破货币面纱观的是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K・Wicksell,1851-1920),他指出货币不是面纱,而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从而开创了货币经济观。以后,凯恩斯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阐明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凯恩斯在《货币论》一书中承认货币不但充当流通手段,而且充当贮藏财富的手段。在其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提出“货币经济之特征,乃在此经济体系之中”的观点,把他的流动性偏好学说与他的就业、收入或产量决定学说溶成一体,使他的货币理论成为“生产货币论”。流动性偏好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基本概念。他指出,人们由三种心理动机形成三种流动性偏好。这些动机是: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出于前两种动机持有的货币主要充当流通手段,而出于投机动机持有的货币,则转变为贮藏财富的手段。而且货币作为资产,优于其他形式的资产。这样,经济体系的各个环节,如收入、支出、消费、储蓄、投资等无一不涉及货币,从而把货币经济观的视角更提高了一步。

3.唯货币观。这是上世纪中叶兴起的以美国弗里德曼(M・Friedman,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首的货币学派的主张。它的涵义可以由该学派总结的三个中心命题来解释:(1)货币最重要,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2)货币存量,即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最可靠的测量标准;(3)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经济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因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惟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加以调节。这三个命题互相联系,环环相扣,结构严谨,从说明货币的重要性,归结到货币政策(即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的管理)的重要性,使货币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分析,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货币重要性的三种评价,表面上似乎与三一律无关,其实它们正是时间次序或空间等级观念的延伸,仍是三一律的事例。

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M・Keynes,1883-1946)在《通论》中指出:“经验告诉我们,货币需求之用以满足投机者则常随利率之改变而改变。”所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凯恩斯主义极盛时期,西方英、美各国的中央银行均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标的,随着利率的升、降而投放或回笼货币。其中,利率极低和极高时,货币政策便会失效。这两种情形分别被“流动性陷阱”和“投机停顿”两种假设加以解释。

1.流动性陷阱。这来源于凯恩斯在论述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市场利率递减函数(即两者变化方向相反)时,所作的一种推测。他在《通论》中曾说:“盖若r减低至某种水准以下时,M2将无限制增加也”。这里,M2指休闲现金余额(即投机动机下所持货币),r表示市场利率的现行债券利率。它们呈反向变化,即债券利率越低,现金余额越高;在利率极低时,货币政策便会失效。但他当时并未提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后凯恩斯主义者则对此做了解释,认为人们之所以在利率极低时会无限制地增加手持现金余额,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1)当利率极低时,这就意味着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或持有债券的收益都微不足道。人们便会觉得持有债券或持有现金并无区别,而持有现金还有较高的流动性,因此宁愿增加手持现金而不愿购入债券。(2)后凯恩斯主义假定人们心目中均有一个(各不相同的)正常利率概念。当利率降至极低,这就意味着债券价格升至极高,当利率低于人们的正常利率概念,于是人们预期利率即将回升。这时购入债券,所冒跌价风险也就极大;反之,如立即出售债券则利得便会很大。因此,人们将抛售债券而改持现金,这时中央银行即使增发货币,也只会无限制地转化成人们手持的现金余额,而不能继续使利率降低,导致货币政策失效,须要运用财政政策作为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这就是为什么要说“货币是紧要的”,但不说“唯货币最紧要”的原因。

2.投机停顿。这是英国经济学家牛林(W・T・Newlyn)和布特尔(R・P・Bootle)在1962出版的《货币理论》中所提出与流动性陷阱相对立的、一种对利率极高的猜想。当时,他们未作深入论述,也未引起各方注意。但我却对此另有看法,因为利率极高的必然推论就是:人们将用现金买入债券以获取高息;或推而广之,人们还将投资于房地产和股票等,结果形成泡沫经济。这也会使货币政策失效。1962年,这仅是推测,但在上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发生严重通货膨胀,利率调控手段失效,却证明了这一推论的正确。

以上利率高低与货币政策效果的变化,也是符合三一律的。

四、货币数量的影响

随着货币理论的发展,人们对货币从量的方面所作的分析,也在不断深化。最早,所谓货币量就是指“不问来笼去脉”的货币量,其含义是模糊不清的。后来,有了流通中的货币量的概念,并且还分析出静态的货币存量和动态的、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的货币流量两者。最后,又]变为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两个概念。由此可见,人们对货币数量的认识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货币量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量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现代经济学中主要使用货币供给量(划分为狭义和广义等多个层次)和货币需求量这两个概念。传统货币数量论中所讨论的,实际只涉及货币的存量和流量这一层面。凯恩斯开始把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划分开来。后来,经过弗里德曼和托宾等人的研究,已经使货币供给理论和货币需求理论成为当代货币理论中两个独立的分支。

粗略地说,货币供给量是受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而货币需求量是受市场利率等因素影响的内生变量,所以它们两者并不始终相等。它们可以有三种关系:求大于供,供求相等和供大于求。这三者又会分别造成整个宏观经济的紧缩、平衡和过热三种后果。其中,紧缩至极端就会造成经济萧条,而过热太厉害也会出现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这两者都可以叫做经济危机,是经济运行失调的现象。

虽然,上述宏观经济三种后果来源于货币供求的三个关系式,但是其背后仍是货币数量变化的结果。不管货币供给量还是货币需求量,仍然遵守着多、中、少的三一律。这样,货币供给量的多、中、少与货币需求量的多、中、少两两组合起来,结果就归纳出上述三种关系式。因此,货币数量的影响也是一个符合三一律的事例。

参考文献:

[1]孙兆康.西方金融理论评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3.

[2](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汉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英)牛林和布特尔:货币理论(英文本)[M].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62.

[4](美)米・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