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超微针刀针刺斜角肌群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超微针刀针刺斜角肌群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观察超微针刀针刺斜角肌群对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取10例门诊诊断为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患者进行超微针刀针刺斜角肌群治疗,治疗1-3个疗程,并经过1-4个月随访,其中9例治愈,无效1例。结论超微针刀针刺斜角肌群能很好的减轻及缓解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症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超微针刀;胸廓出口综合征;斜角肌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35-01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近年来发作呈增多趋势,以患侧上肢麻木、发凉、肩臂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疼痛甚者会出现疼痛蔓延整个上肢,臂举困难,昼夜难眠的现象。笔者在三个月内用超微针刀治疗10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取2012年7月到2012年9月门诊病例10人,年龄从34岁到75岁不等,平均46岁,男6人,女4人,病程最长14年,已经出现上肢肌肉明显萎缩现象,病程最短2天,其中有9例病人均在他处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针灸、推拿、理疗、雾化、牵引、针刀、局部封闭、静脉输液等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均做过X片、CT及MRI检查,其中有2例做MRI示颈椎未见异常,其余都有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及骨质增生现象,未见颈肋及第七横突畸形,及颈椎生理曲度变直4人;其中上肢麻木1人,上肢冷痛、浅感觉减退1人,肩胛骨内侧区疼痛及肩部、上臂部疼痛8人,合并有腕管者1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其中重度疼痛2人,中度疼痛3人,轻度疼痛3人。所有患者在斜角肌群处均有压痛,并出现上肢及肩背部症状剧烈现象,9例Adson试验阳性,9例侧屈位及后仰位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疼痛剧烈者甚至出现颈部向健侧侧曲及自主神经紊乱现象。根据病史、检查试验考虑为胸廓出口综合征。

2治疗方法

选择颈部侧面斜角肌群为针刺部位,采用4号×0.4超微针刀,用手按压患处,触诊发现有结节及条索状物,按压之下有症状加重之处进针,局部消毒后,刃口垂直于皮肤进针,进针后缓缓深刺,如果出现触电样放射感,立即退针,向旁边深刺,当出现针下滞涩感,并且患者出现患处加重现象,即采用纵向及横向剥离法剥离后出针,不留针。3d针刺一次,3-5次为1疗程。

3治疗结果

其中有病程2天的病人针刺5个小时后疼痛基本消失,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4例病人1疗程结束后症状基本消失,3例病人2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病程14年患者3疗程结束后症状基本缓解,但肌肉萎缩现象未消失,嘱患者加强功能锻炼,半年后复诊,患肢肌肉基本恢复,肌力正常。上肢冷痛、浅感觉减退患者疼痛感觉减轻,但上肢发凉现象未见明显减轻,3疗程后病人主动结束治疗。以上病人均经1-4个月随访,治愈率90%。

4讨论

颈部斜角间隙,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面,两边为前、中斜角肌,底边为第1肋骨,形成一个三角形间隙,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从该间隙通过,因此任何原因导致的前、中斜角肌挛缩、瘢痕、粘连及第一肋骨的抬高(以中斜角肌受损最外多见),均可造成斜角间隙的狭窄及臂丛神经受压,尤以下干受压最为多见,当患肢长时间受压时会累及交感神经,引起患肢发凉,此病与雷诺氏综合征混淆,必要时可用肌电图鉴别。

上述10例病例中,其中有8例出现肩胛内侧区疼痛现象,这用神经受压比较难以解释,笔者认为这与反射痛有一定的关系。1例上肢冷痛患者Adson试验阴性,但是经肌电图诊断有颈神经受压现象,颈椎间盘突出不明显,局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所以仍诊断为TOS,当患者颈部向患侧及后方弯曲时,斜角间隙会因肌肉膨隆或拉伸出现缩小现象,加剧其中的神经、血管受压,所以其侧屈位及后仰位挤压试验阳性率比较高。

超微针刀刃口只有4mm,只比普通的针灸针粗0.5-1mm,能够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痛苦,不用局部麻醉,患者针感好,安全性能高,比传统1mm的针刀治疗效果更好。

进针时采用逐层进针法,进入皮下后缓慢进针,避开重大神经干,感觉针下有滞涩感,患者局部有胀痛感,同时患者疼痛及麻木有加重的现象时在局部快速提插几下,大约1分钟后起针,可在痛点上下排刺2-3针,可有效的减轻筋膜压力及达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卫建民,王小明,王凯军.斜角肌切断术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16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6):670-671.

[2]朱晓平.针刺颈椎横突区域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1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7):48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