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地区差异统计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地区差异统计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2007年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行了因子分析,从因子得分排名发现我国东部、中部、西北部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并用聚类分析法把31个样本合并成生活质量优、良、中、差四类;最后提出了改善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活质量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地区差异

生活质量的基本涵义及研究意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的追求目标也会与时俱进,经济落后时期,经济增长和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是其主要目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发展目标就转为如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它既包括物质基础和精神状况,又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引用在国内使用较为广泛的生活质量基本涵义: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社会提供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及社会全体成员对自身及其生存环境的认同感。

近十几年来,生活质量的问题越来越为学术界与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所重视。2009年3月份的“两会”商议国家欲投资4万亿元于城镇民生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等,这些重大的建设项目无不跟居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对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是客观评价我国发展现状的重要依据之一,也为制定社会发展的对策提供资料。

构建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尝试提出既能全面概括生活质量内涵,又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生活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根据生活质量的特征,考虑到全面性、可比性、层次性、数据可得性等选取指标的原则,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X1:每万人医疗卫生机构数(个)、X2:每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人)、X3:城镇登记失业率(%)、X4:城镇人口比重(%)、X5:每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标台)、X6:城市燃气普及率(%)、X7: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X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X9:每百户家用电脑(台)、X10:每百户移动电话(部)、X11:每百户家用汽车(辆)、X1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元)、X13:人均年末储蓄额(元)、X14:人均消费性支出(元)、X15: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16:人均日生活用水(升)、X17: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X18: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实证分析

因子分析方法运用得很广泛,使用软件SPSS12.0操作数据很简单。在具体分析过程中,KM0=0.652,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达到848.991,表示本文选取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从方差解释表来看,前四个因子可以描述原变量总方差的87.7%,可以提取这四个公共因子,分别记为F1、F2、F3、F4。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个因子F1在指标X5、X6、X7、X8、X9、X10、X11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与社会建设息息相关,把F1命名为社会因子;第二个因子F2在指标X12、X13、X14、X15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描述经济因素,命名F2为经济因子;F3在X1、X2 、X3、X4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医疗、就业状况,命名为人口因子;F4在X16、X17、X18有很大载荷,命名F4为环境因子。从而计算出F1、F2、F3、F4的因子得分,并用旋转后的因子贡献率做加权系数来计算生活质量的因子得分(见表1):

F=0.290×F1+0.235×F2+0.202×F3+0.150×F4。

当面临着众多的研究样本时,一般不适宜对逐个样本去分析,较好的做法就是把样本聚类,形成代表性的有相似元素的集合。用聚类分析法把我国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合并成四类:

G1={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天津、山东、福建}

G2={湖北、重庆、江西、辽宁、湖南、河北、陕西、}

G3={河南、四川、广西、安徽、海南、山西、吉林、内蒙古、黑龙江、云南、甘肃、贵州}

G4={宁夏、青海、新疆}。

G1类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较好,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环境因素均排名较前,表现为社会建设稳定,经济发展突出,人口素质优越,环境因素和谐;G2类的8个省市其生活质量状况良好;G3类有12个省市,生活质量状况一般,相比较G1、G2类有明显的差距,表现在社会建设不够完善,经济不够发达,人口素质有待提高,环境还需加强管理;G4类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比较落后,其中新疆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环境因素分别排名在30、30、29、20位。总之,G1、G2中的16个省市,其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得分均大于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G3、G4中的15个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总体上表现为东部较好、中部偏差、西部落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总体较好,但个别经济发达地区在其它方面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在人口、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如上海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环境因素分别排名在7、2、2、23位。中部地区居民生活质量整体良好,在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治理、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都需加强。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目前还较为落后。

改善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东部较好、中部偏差、西部落后,基于这一现状,如何改善我国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对于生活质量相对落后的地区,即G3、G4类的15个省市,当前拓展经济发展、加强社会建设是重点。第一,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政府通过财政转移的方式即把经济发展较好的东、中部地区的资金用转移支付的方式注人西北地区;将西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资源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提高现有的生产力,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把西北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第二,必须加强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应拓展思路提供稳固而可靠的资金来源,采用灵活的经营方式;努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水平,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

对于生活质量相对优越的地区,即G1、G2类的16个省市,经济发达的地区其环境因素比较差的现实,使得通过改善环境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任务变得尤为迫切。部分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应先治理后发展,居民应养成符合生态平衡要求的生活方式,另外积极培养环保意识,注重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使人们生活质量向高层次水平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

居民生活质量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还与人口、环境问题等紧密关联。其中经济增长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性条件,是居民生活质量的核心内容,必须加快发展社区经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人,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居民最低生活水平。另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直接涉及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其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是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系统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必须注重提高城市文化品质的整体水平,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濡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长城.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范柏乃.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际测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

3.周长城,柯燕.客观生活质量现状与评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彭念一,李丽.我国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与综合评价研究[M].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5.查奇芬,徐文松.江苏省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作者简介:

查奇芬,女,1964年出生,江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统计方法与应用。

何胜红,男,1978年出生,江苏大学财经学院统计学专业硕士。

张奇宝,女,江苏大学财经学院统计学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