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抽丝剥茧祛暑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吹冷气吃冷饮,其实这对人体的伤害不可估量。夏季气候最明显的特点是高温和高湿,同时空气缺乏流动,没有风,所以就形成了闷热潮湿的桑拿天。这也是外界气候变化导致人体发病的原因之一,即中医所说的六淫之一――暑。
湿是水汽,是阴邪,与寒气是一类的,容易伤害到人体的阳气。外面的湿气伤害到人体的阳气后,就像乌云遮蔽了日月,会导致人体出现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症状,中医叫做蒙蔽清窍。窍就是我们的七窍,湿气是一种阴寒重浊的东西,在夏天由于受到阳气的蒸腾,本来地位低下的湿气被蒸腾起来,通过人体向外开放的孔窍伤害人体,人体就会出现一些相关的症状,比如有人会出现头目不清楚的症状,总是昏昏沉沉的,病人会说“我的头上好像裹了一层东西”,中医称之为“头重如裹”。病人还会觉得眼睛“眵目糊”比较多,发黏,睁不开,即使睁开了,也总觉得看不清楚东西;鼻子总是黏黏糊糊,流很多鼻涕,总是洗不干净;嘴里发黏,夹杂着一些苦、涩或甜等其他味道;还有人觉得耳朵听不清楚声音,既不是耳鸣也不是耳聋,但就是听不清楚。
湿气侵入人体,就会恢复到它阻塞的本质,表现为重浊、黏腻。人体分泌的一些体液本来是清澈的,但是受了湿气的侵害后,特别是伤害到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之后,就会出现污浊、黏腻的东西。比如嗓子里有痰却黏得咳不出来,或者小便浑浊,尿完了还觉得发黏。或大便时拉不干净,冲马桶冲不干净。还有人黏汗,甚至会粘衣服。
暑是个复合邪气,是火邪和湿邪组合起来侵害人体。我们来看看暑字,上面一个日,代表毒热的太阳当头照;下面也有一个日,代表被太阳烧烤灼热的大地;中间的土,代表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所以暑病先是伤害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然后又感染了火热邪气。
由于暑是复合邪气,所以它的表现兼有火邪和湿邪的特点。首先它会出现火邪致病的高热、惊厥、抽搐、昏迷的症状,同时也伴有湿邪致病的胸闷、纳呆、呕恶、腹泻、黏腻、污浊、缠绵胶着的症状。按说湿气是阴邪,似乎应该能平衡火热邪气,但是恰恰相反,就像人在大海中航行一样,尽管周围都是水,但却无法饮用,缓解不了焦渴。火热邪气本身就会大量消耗人体的津液,加上脾胃被湿气困厄,又无法消化吸收外界补充的水液,就如同把空锅放在火上干烧。
感受暑湿之邪的病人,会出现一些比较复杂、甚至是矛盾的症状。比如,一般的发烧,不论是受寒还是受热,微微用点发汗的药,出完汗以后热就会消退。但是感受湿热病邪的病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汗出不解,而且一般在午后体温比较高。另外一个特点是“身热不扬”,就是刚摸上去体温不高,但是多摸一会儿就会感觉很烫很热,这种热量是从身体里面渗透出来的。还有一个特点是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口中黏腻不爽,觉得口渴却不想喝水,舌苔特别厚腻。
治疗此病比较困难,它是一种热证,要用一些凉药,但这又会伤害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湿气更重;如果用一些热性的药,更会加重热性的症状,所以比较棘手。
暑病既然复杂,治疗暑病就如同抽丝剥茧,要分轻重缓急,标本兼顾。中医治疗此病,一般用一些苦温燥湿、芳香化湿、淡渗利湿的药物,慢慢地解开这种胶着、黏腻的状态,分清别浊,各归其位。
首先要给外感邪气以出路。对高烧的病人,切忌用冰袋冷敷,那样做的结果就是把火热邪气遏制在体内,伏邪深入,就会变成危重症。应该用酒精或金银花露等酒精制剂擦洗体表,宣散热毒。
其次,要恢复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打开膀胱的通道,把水饮痰浊湿气排出去。这种治疗尤其适用于中暑以后尿闭、尿少、小便短赤、淋漓涩痛,腹中胀满,甚至有水鸣音的病人。中医经常使用的方剂是六一散,六一散的成分也简单――滑石和生甘草,比例为6:1。
把湿气排出去之后,还要振奋恢复脾胃的生机和功能。大多数中暑的病人,脾胃都被阴寒湿气伤害,出现呕吐、腹泻的症状,这是人体自我恢复的表现,不应该粗暴制止,反而应该因势利导,及时补充体液,同时用些芳香化湿、振奋中焦阳气的药物,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
(摘自《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