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杞柳最适丰产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杞柳最适丰产密度的相关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按密度大小划分为9个密度段,4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分析杞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产量与密度是高度显著相关的,利用曲线拟合寻找产量与密度的关系,最终得到杞柳最佳种植密度为16.5万~18.0万株/hm2。

关键词 杞柳;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44-01

杞柳(Salix purpurea)为杨柳科柳属多年生落叶灌木,丛林,高达3 m。枝条长而柔韧,粗细均匀,去皮后枝条洁白,常用作日用品和工艺品的编织材料[1]。杞柳根系发达,喜光,耐瘠薄、耐水湿,又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适宜在沿淮低湿易涝地种植[2-3]。河南省固始、淮滨等县栽植、加工杞柳的历史悠久,杞柳编织业发达,特别是固始县三河尖乡,是闻名全国的柳编之乡,柳编产量约占全国的1/4,柳编产品出口欧美、日本、香港及东南亚一带,年创汇在5 000万美元,柳编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根据杞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品种对比、密度对比、生长规律、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试验观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试验数据。该文旨在通过杞柳密度试验,进行杞柳最终密度(收获时的密度)效应分析,研究杞柳单位面积最终保留密度的最佳值[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信阳市固始县三河尖乡,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区,是我国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湿润,雨量丰沛,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 ℃,年均降雨量1 287 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139 h,无霜期228 d。试验地地理位置东经115°50′,北纬32°31′,海拔26.4 m,属沿淮滩地,土壤为砂土,土层深厚、肥沃,适宜杞柳生长[5-6]。

1.2 试验设计

在杞柳收获后,调查试验地实际保留株数,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以最小密度7.5万株/hm2为基植密度,按上限排外,确定级距为1.5万株/hm2,把最终密度划分为9个密度段,分别为7.5万~9.0万、9.0万~10.5万、10.5万~12.0万、12.0万~13.5万、13.5万~15.0万、15.0万~16.5万、16.5万~18.0万、18.0万~19.5万、19.5万~21.0万株/hm2。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5 m2(6.0 m×2.5 m)。

1.3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因为只局限对最终密度的专一分析,所以剔除品种、立地因子和其他技术条件的影响,将这些因子予以固定,将最终密度和产量作为变量进行分析,数据见表1。

2.2 相关分析

对各个重复的产量与密度进行相关分析,在Pearso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中(表2),由于其相关系数为0.637,相关系数的Sig为0.000,小于0.01,所以相关系数用“**”标记,说明产量与密度的相关性是高度显著的;在Spearma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中(表3),其相关系数为0.619,相关系数的Sig为0.000,小于0.01,所以相关系数用“**”标记,说明产量与密度的相关性是高度显著的。从分析结果可知,无论是用Pearson相关系数还是用Spearman相关系数,都能得出产量与密度的相关性是高度显著相关的结论。

2.3 曲线拟合

因产量与密度高度显著相关,所以可用曲线拟合方法估计产量与密度间的关系,根据两者间的关系,模型选取二次曲线和三次曲线,经拟合得到图1,2个曲线的R2分别为0.718和0.792,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从2个拟合曲线和原始观测值的图形上看,当密度在16.5万~18.0万株/hm2时,曲线出现最大值,即杞柳的种植密度为16.5万~18.0万株/hm2时,它的产量最大;密度7.5万~18.0万株/hm2时,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当超过这个值时产量开始减少。

3 结论

由于杞柳在全部生长发育周期中,株数因自然稀疏而发生变化,单位面积株数减少无可避免。杞柳收获时的最终密度是决定杞柳单位面积产量的关键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杞柳最适丰产密度为16.5万~18.0万株/hm2,杞柳收获量达到最大值,收获量上限值平均为34 005 kg/hm2。低于该密度或高于该密度的杞柳单位面积平均收获量均小于这一密度时的平均产量。其中,收获量达到最大值是最小密度7.5万~9.0万株/hm2上限值的2.8倍,是最大密度19.5万~21.0万株/hm2上限值的1.7倍。综合测估,16.5万~18.0万株/hm2为最适丰产密度,收获量较采用其他杞柳种植丰产密度有较大幅度提高。

4 参考文献

[1] 梁明哲.杞柳栽培技术[J].辽宁林业科技,2013(1):58-59.

[2] 朱毅.杞柳品种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5(6):16-17.

[3] 侯学敏.杞柳密植栽培管理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02(1):40-41.

[4] 袁玉霞,杨丽,李艳目,等.杞柳初植密度对比和品种对比试验效应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5,76(3):20-22.

[5] 杜彩萍,牛慧军.杞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159

[6] 王太平.杞柳4个优良无性系造林密度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1):15516-1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