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极端气候变化的应对与江西低碳生态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极端气候变化的应对与江西低碳生态经济发展路径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气候问题日益成为国际上讨论的焦点,并且涉及到一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话语权的争夺。江西低碳生态经济发展路径:通过集群式发展和市场化路径,运用低碳生态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才能长久延续下去。

关键词 极端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近年,天气灾害事件频发,气候问题日益成为国际上讨论的焦点,并且涉及到一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话语权的争夺。关于极端气候变化的应对,除了对灾害事件本身进行临时性的补救外,更根本的是,怎么去探索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路径。空气是创造和维持生命的第一个要素,因此,气候变化是关乎人类生存环境的头等大事,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人类发展问题。气候变暖作为环境问题,与其说是工业化问题,不如说是发达国家经济活动的历史发展效应和发展中国家现行发展模式的问题。

一、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短效与长效机制分析

在完善气候灾害预案和应急机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长期性的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根本性的发展模式转变。应对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只有具备自主创新,才能顺利完成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匹配的经济发展路径也能促进科技的革新。

1.气候灾害事件的应急机制

一是对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有更加精确的预测和估计,这是采取相应应急机制的重要前提。加强对自然灾害成因的基础科学研究,加强遥感监测手段,加强数据积累和分析,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报和评估能力,为采取应急措施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支持。二是增强重大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对设计水平、工程质量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三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级政府的应急能力。理顺上下级政府部门之间的衔接关系,使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2.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

一是进行前瞻性的能源科技创新长远规划。气候变化时间尺度长的特征,使得对科学技术进行长远规划尤为重要。从科技创新自身的规律来讲,科学技术从无形技术(知识)到有形技术(工厂、设备)的转换有较长的周期,要面对技术创新到全面推广的滞后期、资本周转率的滞后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期。另外,科技队伍自身的建设也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从更长远的角度,煤炭石油等固体液体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会逐步降低,新能源所占比重将逐步提高,新能源的推广与利用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革新。

二是合理选择经济发展路径,大力扶持低碳能源和生态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仍高于世界主要国家。提高能源效率和低碳生态经济可以有效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根据IEA(国际能源机构)的分析,至2050年,终端使用效率提高在不同的减排情境下可以贡献总减排量的约36%~44%。通过降低排放强度,将会产生明显的减排效果,有巨大的减排潜力。

三是加强低碳生态经济的政策引导,实现集群式发展。一方面,充分利用《京都议定书》相关机制,通过政策引导,积极鼓励企业在水电、风电、垃圾填埋气、煤层气、低温余热发电等领域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建设,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改善生产工艺,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另一方面,为实现集群式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措施,打造世界低碳经济与技术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二、江西低碳生态经济发展路径:气候变化应对的市场化尝试

区域产业集群具备顽强的生命力,拥有极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通过集群式发展和市场化路径,运用低碳生态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才能长久延续下去。

1.培养市场主体,通过科技创新降低生产能耗

市场主体的充分参与,是市场化方式运作的重要条件。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市场效率的主要载体。江西省通过科技创新 “六个一”工程,积极培育100个创新型企业、组建10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使其充分参与到市场竞争,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创新型企业的市场化能力,从而通过淘汰机制,使100个试点企业成为省级创新型企业,力争10个以上省级创新型企业进入国家级行列。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和优势高新技术企业上,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技术研发的主体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引导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率、资金利润率和资源能源利用率。江西从微观主体入手,进而在总体上实现低碳排放。

2.顺应产业集群发展规律:江西低碳生态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

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的机理来看,集群的出现虽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偶然性和路径依赖,但地理位置、要素禀赋、文化因素和政府政策等都对集群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而制度的变迁、信息的流动、市场条件的变化等都可以导致区域集群发展的分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落后地区的“蛙跳”会导致新的集群的出现。在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中,集聚力和分散力是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的对立方,其中:(1)浓厚的产业氛围、技术的溢出效应和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是集群的发展集聚力量,因此,集群内企业家精神、技术开发和人才资源是集群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良好公共产品供给、健全的法制法规环境、配套中介机构服务和发达的中间产品市场可以提高集群内部的社会分工程度,对集群内企业产生收益递增效应。因此,集群内企业间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效应、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都对集群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分散力的角度出发,公共产品的拥塞、社会服务的缺位、机制的僵硬则可能导致集群衰亡。同时,产业集群区域会产生良好的外部经济,在生态和低碳经济产业圈,其产生的集群效应不仅在区域内部形成互动,而且对区域外产生溢出效应。集群区通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和生态的绿化,从而降低温室效应。

江西省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顺应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因势利导,以市场主体为核心构建生态和低碳经济圈、能源科技城等产业集聚区,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应对气候变化。一是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进林业工程建设,从而优化低碳产业集群的生态环境。江西大力实施“一大四小”绿化工程,积极推进环鄱阳湖和“五河”防护林工程、东江源防护林工程建设。二是提升研发平台,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从而形成低碳产业集群的人力资本和产业氛围。一方面,江西在太阳能发电、LED芯片、风力发电设备、红壤、脐橙等能源科技和低碳生态经济等领域,加强对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始创新、应用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实施“院士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科技经营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等,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三是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而使低碳产业集群有良好的公共产品供给。江西加快城际铁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为市场主体深入市场、挖掘商机提供便利。四是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科技创新机制和社会化科技投入机制,从而完成低碳经济产业集群的机制创新。一方面,江西通过奖励、持股等方式,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另一方面,通过引导金融机构、企业及其它社会资金,加大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规模,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和信用保险机制。江西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见下图:

3.低碳生态经济圈、能源科技城等产业集聚区的外部经济性分析

外部经济性是指经济主体的活动对社会所带来的额外好处,其有利于全社会福利的增进。外部不经济是指某物品或活动施加给社会的某些成本,使社会成本增加,其有损于全社会的福利。江西的低碳生态经济圈、能源科技城等产业集聚区通过对以下方面产生的外部经济性来增强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能力。

一是对长江下游生态环境的外部经济性。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在发挥河流功能的同时,还起着生态保护的功能。长江下游是中国人口稠密、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鄱阳湖湿地被喻为“长江下游气候之肾”,对于维护长江下游生态环境协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圈,有利于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保护鄱阳湖湿地生物的多样性。

二是对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科技的外部经济性。一方面,中国仍是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这是造成能源效率较低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能源开采、供应与转换、输配技术、工业生产技术和其他能源终端使用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均有较大差距;重点行业落后工艺所占比重仍然较高,先进技术的严重缺乏与落后工艺技术大量并存。因此,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新兴能源消费比例,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最终要依靠能源科技的创新。新余新能源科技城、共青数字生态城等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通过科技力量的汇聚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形成知识溢出效应,不仅使低碳生态产业得以发展壮大,而且能促使能源科技的革新,进而在全社会实现传统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江西低碳生态经济发展路径的政策建议

由于谋划较早、动手及时、落实到位,江西在低碳生态发展方面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低碳生态产业群初见雏形。如何继续发展壮大,使低碳生态经济引领全国,赶超世界,需要着眼于以下两点:

一是坚持走低碳生态经济发展路径不动摇。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反映在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上,就是要坚持低碳生态经济发展路径不动摇;坚持低碳生态经济的产业化、市场化方向不动摇;坚持旧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不动摇;坚持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不动摇。

二是列出关于江西低碳生态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中安排好,贯彻好。根据国家“十二五”关于新能源、低碳生态经济发展的规划,结合全省情况,出台一系列江西低碳生态经济长远发展的规划细则。由于江西生态地理环境、自然禀赋较好,具备比较优势,因此可以适当做一些超前规划和前瞻性安排,力争使江西低碳生态经济走在全国前列。

参考文献:

[1]

[3]www.省略/zhuantipind/system/2008/05/06/010042068.shtml.

[4]史立山.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途径.中国投资.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