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学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学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必须讲质量讲效益,因为它是教学的生命。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漠视学生既有的知识能力,无视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高耗低效”消磨着语文教学的生命。在当今的语文新课改下,为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出现了放任自流、表面热闹而无多少实质内容的教学现象,致使学生原地徘徊,难以进步,这种新的“高耗低效”也正在啃噬着语文教学的生命。面对这样的现象,怎样贯彻课标精神而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呢?这里,就文学教学有效性问题进行一些探幽发微,以就教于方家。

一、重视原初体验 引发动情倾吐

文学阅读是一种精神漫游,是直抵心灵的体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为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文学时,保持“虚静”的心理,以“童心”进入文本,才能产生陌生化和新鲜感,进而凭借善感的心灵,实现与作者、文本的直接对话和亲切交谈,从而生发出缤纷的联想和想象,产生丰富真切的情感体验,初步感受精彩语言,体悟人生哲理,获得审美愉悦。为了解学生原初感受的情况,老师一般宜采用商讨式或征询式的提问(诸如“你读出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怎样”、“你喜欢(欣赏)文中的什么,并说说理由”、“你有什么问题吗”,等等),这样的提问富有人性和人情味,能诱发学生的情感冲动,激起学生自由畅快的表达欲望。由于这些问题开放了话语空间,为学生谈感受,说体会,言认识,质疑难,敞亮自我,释放主体精神,展示阅读个性,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平台。在交流互动中,学生会有多种表现:既有相同但表述不一致的感受,又有因阅读时注意的选择点不同而带来的体验角度不同;既有一般而肤浅的言说,又可能有比较深入的直觉领悟;既有没超出老师预设的范围,又有老师始料未及之处;既有喜欢赞赏的,又可能有不喜欢的情感倾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教师在其中充当的角色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或者点拨,或者“”激发,或者推波助澜,或者示范促进,或者导引方向等,意在使学生初读感受时的交流沿着文本的正确轨道进行,使多向对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演绎出“激情广场”的氛围,而非表面的虚假热闹。

其间,教师还应有以下两方面的意识。一是让学生在表达感受时力求具体,有依有据。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其表达就能窥见一斑,所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把自己内隐的感动感受,具体地外显出来,力戒片言只语,以期不断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要求言说有依据,是为了观察学生阅读时的吸收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把握学情。在畅谈原初体验时,教师要注意分析学生阅读和感受的实际情况,以便为下一教学环节的展开,寻找到契机或切入点,进而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做无用功,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品味厚重质感 促进思维爬坡

(一)品味厚重质感

这是文学的真正本体。它要求抓住“有意味的形式”,玩味咬嚼、品鉴品评。为此,需要走进文本的堂奥,去捕捉语言的情味,探究词句的细微差别,思考组句的特点规律,发现举重若轻的神来之笔,以阐发其微情妙旨,从而领会作者运笔的匠心,培养细化深化的阅读品质。要做到此,老师需要有深厚的学养功底和才气,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敏锐的感悟能力,才能将文学的魅力体味出来,也才能引导、影响、启迪学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洪镇涛老师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诗的片段[1]:

师:“天上的明星现了”的“现了”换成“亮了”,行不行呢?

生:天上的星星昼夜都发出亮光,只是白天被阳光掩饰住了,当黑夜来临太阳被地球挡住了,这个时候才能看见其他恒星的光芒,所以应该是“现了”,而不是“亮了”。

师:……第一节有两句话,我现在把两句话颠倒一下,看行不行。(朗读)“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略顿)换了个位置,怎么样?哦,好多举手的呀,你说。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他首先是由人间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然后再由天上的明星,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又由天上的街市想到天上的人物。所以不能颠倒。

然后,请学生学着老师提问的角度和方法,自己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妨看一则学生的自问自解:

“不信,请看哪朵流星”,为什么要说是那“朵”流星,而不说成是那“颗”流星?我是这样想的。“朵”一般是形容花,花是非常漂亮的、鲜艳的,在这里形容流星,也说明了流星是非常漂亮的,说明了作者觉得天上人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并无华丽的辞藻,语言平易质朴得如同口语,一看就明白,似乎没什么值得揣摩品赏的,但在洪老师的课堂里,通过“换一换、调一调、改一改”等方法,在推敲、揣摩、比较中,把看似平淡的词语却又调遣得体的微妙情思嚼出了味来,并从中窥探出诗人措辞造句的精当和精彩,真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种淡中出美、平中见奇的效果,如果没有老师的审美发现和敏锐洞见,恐怕很难有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产生这样的创意阅读,语言的厚重质感就不会得到“还原”,“学生对语言运用的分寸、和谐、情味的感受能力”[2]就无法实现,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二)促进思维爬坡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也是取得教学实效的又一关键。在当前的新课改下,一些教师为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使阅读教学停留于学生“知道”的层面,没有思维深度,学生难于从中受益。其实这是教师不作为的表现。为克服出现的这一新问题,需要摆正教师这一主体的位置,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智慧。教师不应该只在方法上组织学生“表演”一番,还需要以自己的才华才气去感染学生,在时机成熟时也需要有分量、有质量的“表演”,不能老是退居幕后当“导演”。如果教师的理解认识水平与学生感悟认知的都成了“英雄所见略同”,教师超越不了学生,提升不了学生,那么,或者说明这样的学生已无需再教了,或者说明这样的教师岗位也无需再设了。事实并非如此。优秀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动态生成中,敏锐的把握学情,适时引领学生在思维上爬坡,在纵深处钻探,在无疑处生疑,从而逼近学生阅读的“最近发展区”,开拓阅读教学的新天地,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使学生学有所获,不断成长,而不是局限于学生既有水平的展示,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和任务。说到这里,不妨看看黄厚江老师教学《黔之驴》时[3],带领学生“翻山越岭”的情况:

通过学生的多遍朗读,在了解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黄老师让学生质疑问难,而学生关注的只是几个词句含义的理解,没能产生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于是,黄老师便呈现问题,以推动学生深入探究。先从标题与内容的关系切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中写虎的内容多于写驴的内容,并提示学生细读课文,把握虎与驴的特点,认识虎战胜驴的原因,进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又将思维的触角再次延伸到课文的纵深处:标题“为什么要说‘黔之驴’呢?说‘驴’不好吗?”从而引发对“驴”悲剧根源的深层次探究,在深究中明确作者拟此标题的用意和这头驴的悲剧根源的关系。这两个“为什么”,在无疑处生疑,牵一发而动全身,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多角度看问题的意识,这对善于从老师的提问中受到启发的学生来说,影响无疑是很大的。

三、指导朗读实践 提升综合素养

朗读是不少学生的弱项,而文学的阅读教学更应该洋溢琅琅的读书声。因为通过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美读,有利于学生全面体会文气、脉络,感受美的形象,领略语言魅力,产生深度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用声音来对文本进行再度创作;也有利于增强直观性,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检验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

怎样指导学生的朗读实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呢?从加强指导的角度看,朗读的方法应强化范读、领读、体味精思读、分析句段深意读、复习回味读等,这些方法的重心是落脚在品赏与朗读的有机结合上,因为在引领学生揣摩体味文中的韵味和情感色彩中,体味越具体细腻,越有助于达到美读的效果,这是有效朗读的基础和前提。从朗读技能的指导上看,宜把指导重点放在语气上,以语气带动重音,统领停顿,显现节奏。抓住语气,就等于抓住了朗读的“纲”,因为语气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又有“外在的快慢高低、强弱和虚实的声音形式”[4],所以它具有带动、统领等作用,这对于中学生来讲,在体认文中所表现的语气时,揣摩重音、停顿、节奏等,就易于理解、接受和运用。总之,做好以上两方面的指导,可以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推进。

参考文献:

[1][3]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7-8).

[2]洪镇涛.谈谈语感训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7-8).

[4]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蒋独见,重庆文理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