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顺应时代 植根传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顺应时代 植根传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1956年简化太极拳(又称24式太极拳)出现以来,如何看待当代人对传统太极拳套路的简化和创编,就成为太极拳界议论较多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对于流传最广的简化24式太极拳,更是毁誉参半,甚至出现了两个极端:有的人对简化24式太极拳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大胆跨越了传统与现代的时空距离,智慧诠释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有人对它持批评态度,认为这个重新创编的简化套路丢掉了传统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和风格特点,形成了片面追求表演和竞赛效果的艺术化、体操化倾向。

除了由原国家体委、中国武术研究院等官方组织出于推广和竞赛需要而创编的一些“国家套路”之外(如42式综合太极拳等),近年来,各式太极拳流派中的一些传人也亲自着手对传统太极拳套路进行简化,推出了一些“精简套路”。于是,关于如何看待对太极拳套路进行简化问题的争论,焦点也由官方的“国家套路”延伸到民间的“精简套路”。总的看来,批评的声音比较多,认为打传统太极拳的人将先师定型的套路改编为简化套路,就不是传统太极拳了,甚至公开批评这些对传统套路进行精简的人是媚俗跟风、哗众取宠。这些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调子自然也就不尽相同。

其实,凝固不变是不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从太极拳运动发展史来看,自太极拳出现之后,在其发展过程中就始终存在着套路不断演化的必然趋势。以杨氏太极拳的演变为例,从杨禄禅学艺到杨班侯、杨健侯,再到杨澄甫最后定型杨氏太极拳套路,这三代宗师在一百多年间所研练、习传的太极拳,动作数量、快慢、长短等就表现出多种练法和多种变化。如果认为杨澄甫所传的拳架与其祖父杨禄禅所传完全一样,这恐怕不是事实。如果真是这样,也就不会出现老架108式、加手255式等不同拳架和众多传人的不同风格了。

因此,我认为,太极拳套路的删繁就简、精炼简化,实际上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现代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同时,对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各国之间以传统文化(包括民族传统体育)为载体的对外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些都要求官方武术工作者和太极拳传人从简便易学、易于推广的目的出发,在尽可能保留传统太极拳精华的基础上,对传统套路进行适当的、合理的精简。可以说,无论是官方机构的简化套路,还是民间传人的精简套路,其出发点都是为了使古老的太极拳能够在现代社会更好地传播推广和发扬光大,是与时俱进的产物,体现着时代的创新,其愿望和动机都是无可厚非的。可喜的是,在太极拳套路的简化和创编方面,长期以来国家规定套路一枝独秀的格局在近些年来已经大为改观,民间的各式太极拳传人也开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相继精简组编了各自传统太极拳套路,从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我本人也从1996年开始,先后组编了传统杨氏太极拳精简37式和28式,在国内外杨式太极拳爱好者中颇受欢迎。

总而言之,在新的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之下,要更好地推广和传播太极拳,就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故步自封反而不利于对传统太极拳的承传发展,这是大势所趋。我认为,现在的问题并不在于该不该对传统太极拳进行简化,关键在于如何对传统太极拳进行简化。不是“该不该做”的问题,而是“怎样去做”的问题。这里就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态度,二是方法。首先,我们应本着什么样的态度去简化传统太极拳套路。是轻视传统,对历代先师定型的套路进行主观任意的、缺乏科学依据的改编,甚至对传统知之甚少,一味追求名利,不负责任地随意编来改去?还是尊重传统,在完整、准确地保留传统套路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次,我们要对传统套路的哪些内容进行简化,是仅简化动作的数量,还是对动作的要求也“打折扣”。

要想既适应时展的要求,又能完整准确地保留传统套路的精华,在对传统太极拳套路进行简化时,我认为应当坚持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只减少套路中的重复动作,也就是将不重复的动作按照原有套路结构进行合理的组合,而不要降低动作的难度或改变动作的要求。这样做,是对传统套路进行“组编”,而不是“创编”,就可以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保留传统套路的精华。因此,这样组编出来的“简化”太极拳,其实是浓缩了传统套路精华的一个“精简”套路,它是传统套路的一个缩影、缩编。这就像文学名著的缩写本一样,精简的只是文字的数量,而不改变原著的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缩写本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吸引住读者,使读者尽快地了解原著的精华所在,从而对进一步阅读原著发生浓厚的兴趣,它是读者了解原著的一个捷径,但却不能代替原著。我们的太极拳精简套路也一样,是一个便于普及推广的精编版本,并不能代替完整的传统套路。对于要在太极拳领域再深入提高的拳友来说,还必须研练完整的传统套路,这一点是不能“打折扣”的。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太极拳传人所组编的“精简”套路,在动作数量和顺序编排上也不尽相同,这正说明各自都在按照不同的承传来集中展现太极拳的传统风貌,虽有不同,但都“和”于太极拳的传统和精华,正所谓“和而不同”。这是在尊重传统、继承传统、保留传统这一前提之下的“和”,有了这一“和”的基础,我们就可以理性、宽容地看待各家在精简中的“不同”,而不应该“去和取同”,强求一致,更不应该将自己所承传的套路和精简的方法作为唯一标准,去衡量、评判甚至非议他人。对此,古人早就提醒我们――“君子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