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镇化中的是与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镇化中的是与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镇化是世界潮流,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城镇化的世界。从全球范围来说,城镇化最早始于18世纪的英国。从1760年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用了9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镇化水平超过50%的国家。此后,欧美其他发达国家在100年左右的时间里基本完成了城镇化过程,实现了城乡人口的根本性转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遵循世界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的中国来说,对于扭曲的中国城镇化进程而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模式,按照政府与市场机制的作用、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西欧、日本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第二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城镇化;第三种是以拉美和非洲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在前两种城镇化模式中,发达国家与城镇化相关的人口、土地、资本等经济要素基本能够自由流动和配置,市场机制发挥了主导作用。

与此同时,政府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强调对市场竞争和社会保障进行必要的国家干预。例如,英国是最早把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管理职能的国家,城市规划的卓著成效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1909年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律。1947年,颁布《城乡规划法》,奠定了英国现代规划体系的基础。中央政府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发挥显著的主导作用。但是,西方国家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格局,在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被严格限制在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角色上。

在中国,由政府主导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政府主导格局。不管是改革30多年的城镇化建设,还是目前新一轮的城镇化热潮,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尽管各级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对城镇化的战略思考至今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对城市发展存在着强烈的干预意识,实际中也形成了“一任市长、一个城市规划”的现象,这一方面很容易导致不公平的竞争,使市场的活力和效率被压制,另一方面也使城市发展陷入财政困境,财政风险捆绑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影响城市的长远发展。

实际上,在政府主导下,中国许多城市推行“经营城市”的模式,一方面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运动,另一方面又在城市边缘区掀起了新城建设热潮。但不管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城开发,大都热衷于抓项目,热衷于抓经济指标增长,以政府短期业绩为主导,忽视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强制征地、暴力拆迁、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的出现,都与政府主导而非市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清楚政府和市场谁是城镇化的主角,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扭转城镇化过程中政府主导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病,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市场选择,才能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长久健康发展。

求大还是图强?

就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规模而言,大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城镇化就是要一味地追求规模和速度。如中欧的德国、荷兰、奥地利和瑞士等国,城市体系中就是以中、小规模城市为主,只有少数大城市。实际上,城镇化建设一味追求规模、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做法是非常可怕的。拉美城镇化陷阱就是一种过度城镇化的畸形现象。上世纪50~80年代,拉丁美洲国家城镇化速度超过以往任何地区和任何时代,部分拉丁美洲国家城镇化率在1970年代就已经与发达国家大致相当,但该时期其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则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突出表现出一种低收入水平的城镇化倾向。与城镇化高速持续发展相对应的是,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增长在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出现了停滞甚至下降的状态,即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城市发展不因地制宜,陷入规模盲目求大,建设盲目求新,定位盲目求高的局面。典型的如所谓“国际化”造城运动。到目前为止,中国喊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估计已超过200个。如此“贪大求洋”,盲目攀比国外城镇建设标准的超前规划的观念和做法,不少城市规模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其环境承载力。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中各城市的摩天大楼热潮愈演愈烈,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在建摩天大楼还有332座,另有516座已经完成土地拍卖、设计招标或已奠基。而美国在建及规划的摩天大楼只有30座。这意味着,未来10年内,中国将以1318座超过152米(约合500英尺)的摩天大楼总数傲视全球,达到现今美国拥有摩天大楼总数的4倍。而且,摩天大楼建设风潮已从一二线城市蔓延到三四线城市。

一个城市想发展没错,但一味的求大求全,“摊大饼”式的扩张,只是将所谓的“国际城市”罩在头上,而却没有支撑这一“皇冠”的软实力;只是大肆兴建一座座高楼大厦,没有抓住城市强筋健骨的真正要害,造成千城一面,特色与传统文化消弭,俨然一座座钢筋水泥森林,这注定只能是一枕黄粱美梦,终究陷入国际化大都市的狂想曲中。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每一个城市必须要正确定位自己,要注重城市的生活品质,注重城市的文化塑造,找准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警惕盲目拔高城市定位、盲目求大城市规模的危害。

人口城镇化还是土地城镇化?

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也是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一度采取圈地运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迫使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资本家的工厂和城市。例如,德国的鲁尔地区、法国北部地区、美国的大西洋沿岸等地区都是在工业革命中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形成的城市密集地区。不过,西方城镇化过程并不仅仅是人口由乡村向城镇的简单集中,它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它包含非农产业的集中,生活空间的转化和观念意识的转化。例如,在城镇化进程中,英国的圈地运动方式、美国自由迁移方式和德国容克买办方式等,虽有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的特征,但基本上属于同步城镇化模式。

土地问题和人口问题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但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市民化”的阻力重重,也使得城镇化目前只是“半拉子”工程,还只是行政建制的“土地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