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后勤集团知识转移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后勤集团知识转移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高校后勤集团知识转移的研究比较薄弱。高校后勤集团知识转移的策略主要有四:①培育知识共享型高校后勤文化;②建设学习型高校后勤集团;③合理配置高校后勤集团知识管理人才;④开发、移植和集成高校后勤集团知识管理技术。

[关键词]高校;后勤;知识转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6[文献标识码]A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潮和管理理念,自从它诞生以来,就以其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向许多管理领域渗透。高校后勤集团属于企业性质的组织,自然也受到了知识管理的影响。然而,据我们对CNKI的检索,目前专门研究“后勤知识管理”的论文只有5篇;专门研究“高校后勤知识管理”的论文只有3篇。另据笔者对当当网和几所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的检索,没有找到研究后勤知识管理的专著。“高校后勤知识转移”作为“高校后勤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无人问津。因此,笔者拟探讨一下高校后勤集团知识转移的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1培育知识共享型高校后勤文化

组织文化对于任何组织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后勤集团开展知识转移活动同样离不开组织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1.1建设符合高校后勤集团创新和发展要求的后勤文化

高校后勤集团开展知识转移活动,建立符合本集团创新和发展要求的后勤文化非常重要。后勤文化是高校后勤集团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和习惯体系,包括后勤精神、服务宗旨、管理方式、传统和现实的特性等等,对高校后勤员工产生角色规范和价值导向作用。虽然“知识差势”的存在是绝对的,但不同主体的“知识差势”是相对的,每个主体总有自己的知识优势,知识的流动需要每个主体的积极参与。基于共同的组织目标,高校后勤文化可以为知识转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为高校后勤员工提供充分、平等的发展机会,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高校后勤员工之间、员工与组织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也随着知识转移的推行和心理契约的构建而得以加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向心力也得以加强,从而为高校后勤集团的不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2积极营造知识共享的高校后勤学习环境

Google虽然是全球搜索引擎巨头,但是百度却牢牢地占有着中文搜索市场最大的搜索流量,百度拥有的比较优势使Google在中文搜索市场难以望其项背。对于高校后勤员工来说,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是高校后勤集团在知识社会中的比较优势,而且是维持高校后勤集团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只有创新才能使高校后勤集团保持历久弥新的活力。因此要在高校后勤集团中积极营造知识共享的学习环境,让知识共享机制从制度变成习惯,形成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高校后勤文化,高校后勤员工都能通过知识共享获得提高,高校后勤集团也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1.3知识转移要贯穿高校后勤员工职业生涯始终

知识是个人和整个经济的基础资源,而人又是知识社会中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在高校后勤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中,高校后勤集团知识转移的各项具体措施,必须是对后勤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系统规划和培养,后勤员工的综合素质只有不断提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才能激发他们的个人自豪感、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满足感,才能加强其自我效能。

2建设学习型高校后勤集团

2.1目标的确立

彼得・圣吉曾说过,学习型组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人,进而发展组织,这是必然出现的一种发展趋势。按照知识转移的要求建立学习型高校后勤集团,高校后勤集团要具备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和行为,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建设学习型高校后勤集团还要积极地向外界学习,组建高校后勤集团之间的知识联盟,既扩展本集团的基本能力,也使整个高校后勤界从战略上创造新的核心能力。

2.2组织结构的变革

组织结构的变革必须使高校后勤集团更适应于学习和建立开创性思考方式:①建立知识管理组织并确定负责人,负责人的职责就是要统筹整个高校后勤集团的知识管理活动。②建立知识团队,以研究和设计知识管理方法。团队学习不仅是培训和教育,应是高校整个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可以将学习带回到工作岗位上去体验,引起新的思考。[3]③组织结构扁平化,尽量减少后勤组织内部管理层次,提高高校后勤集团的工作效率和应变能力。

2.3激励制度的建立

2.3.1健全激励措施,实行人本管理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激励机制不健全是高校后勤集团开展知识转移活动所面临的最大障碍。高校后勤集团知识转移是贯穿各主体之间的一系列活动:基于个人的知识创造,群体的知识整合以及组织的系统化。但各主体之间的知识转移又是每一主体内知识管理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4]要想保证高校后勤集团知识转移一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取得预期效果,激励制度的保障是必要条件。

一方面,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和竞争异常激烈等情况,长期高强度的单调工作很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现象发生。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导致的身心俱疲状态,产生于人际关系和组织水平上的社会交换互惠关系的丧失。[5]高校后勤集团员工在工作中也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为减轻和消除高校后勤员工的心理倦怠,需要对高校后勤集团的广大员工实施人本管理,充分关心并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借助知识转移来改善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借助心理契约的构建来提高员工的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而以上做法能否取得成效,还需要各种激励措施的有效保障,满足高校后勤集团员工在生存、安全、社交、自尊、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并保证各项激励措施的公正公平实施。

另一方面,在高校后勤集团知识转移的实施过程中,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员工对于知识转移也有着不同的期望。必须针对不同后勤员工的特长和性格特点制定切合个人实际的知识转移策略,设立不同的激励目标,以使知识转移能够发挥成效,令个人和组织都能从中受益。

2.3.2采取多样化的知识转移奖惩形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校后勤集团员工对各自所在单位开展知识转移活动的形式及学习效果的评价均不是很高,这与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本身的一些特性、知识主体本身的吸收能力都有关系。吸收能力不仅指个人或组织对信息的获取和消化能力,而且指个人和组织利用信息的能力,吸收能力是现有知识结构的一个函数,已有的知识存量有助于理解新的知识,并能够增加学习的能力。[6]因此采取多样化的知识转移形式,既能吸引高校后勤集团员工和各后勤公司的积极参与,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高校后勤员工及其所属集团通过知识转移活动得到真正的提高。

①知识培训制度。高校后勤集团要拓展知识培训渠道,积极组织后勤员工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并结合员工自身特点采用针对性的培训方式。此外,由于高校后勤员工不可能同时离岗去参加培训,接受培训的员工回来后须提交有关培训的详细报告,并采取各种方式与集团内其他员工分享知识培训的内容、感想与体会,达到一人培训,大家共享的良好效果。

②晋升保障制度。对于在知识转移活动中积极参与,并取得巨大成果的员工,高校后勤集团应该在晋级、晋职方面优先考虑,并将其调整到重要的岗位或职能部门,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

③知识绩效考核制度。鼓励后勤员工积极申报其在知识转移活动中产生的有关知识创新、转移和应用成果,组织专家对员工申报的成果进行评价审核。对于员工申报的成果,主要是考察其对知识转移活动的贡献、对知识共享的贡献、对其他员工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的贡献、对高校后勤集团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贡献。

④激励奖惩制度。高校后勤集团开展知识转移活动,应及时地对取得成绩的员工、团队或部门进行表彰和奖励,并进行宣传以扩大影响,这有助于知识共享型后勤文化的及早形成。

3合理配置高校后勤集团知识管理人才

高校后勤集团进行知识组织和传递活动的历史较短,且其知识管理活动是由各个部门分散执行的,集团很难对其全部知识进行整合。因此需要制定统一的政策来约束高校后勤集团的知识转移活动,在集团内配置知识管理人才,目的就是保障其知识转移活动的顺利进行。

鉴于知识转移活动的重要性,高校后勤集团的知识主管应是后勤集团的高级管理人才,能够全权负责知识管理活动,统筹兼顾各方的行动,成为上下沟通的纽带,以及集团行政业务方面的骨干。知识管理人才一般要求专业知识扎实、业务技能娴熟、实践经验丰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思想道德素质,工作积极主动和富有实效,考虑问题周到、客观,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知识管理人才的辛勤付出是为了高校后勤集团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权益也需要得到高校后勤集团的保障,使知识管理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地推动高校后勤集团知识转移活动的进行。

4开发、移植和集成高校后勤集团知识管理技术

知识管理技术在知识转移活动中承担的角色就是要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更高的效率。技术支持的具体指标是[7]:①建立分类存储知识的高校后勤集团知识库;②建立沟通与交流的知识协作中心;③建立保证知识沉淀、共享、传播和交流的信息技术平台;④建立连接专家、领导和员工的知识网络。

知识库的构建可以使用Ontology技术来构建和支持,图1给出了一种基于XML技术的知识俘获与检索结构,可以有效地构建高校后勤集团知识库。

借助网络沟通媒介,高校后勤集团知识转移的途径有很多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网页、E-mail、E-phone、Video-conference、Audio-Conference、Group Support System、On-Line Databases System、Work Flow Management System等不同方式。当今互联网早已发展到了Web2.0时代,高校后勤集团也应积极应用Web2.0技术来构建自己的信息技术平台和知识网络,知识转移活动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校后勤集团的知识转移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平玉娜.知识管理及其对图书情报工作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1(6):6-7.

[2]徐洪升.图书馆知识转移机理与方式探析[J].情报杂志,2007(1):94-97.

[3]张馨,王家同.高校图书馆员工职业倦怠的心理学分析[J].情报杂志,2006(3):144-145.

[4]伍晓玲,周明.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及其困难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2):68-71.

[5]付立宏.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运行控制机制[J].图书情报知识,2006(3):98-102.

作者简介:彭亦农(1966-),男,硕士,研究方向: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