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绩效审计是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手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监督活动
绩效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其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独立性的监督活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审计准则中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被审单位在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审计”。
经济性是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节约,经济性主要关注的是投入产出比,只有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同等质量的资源时才能够实现经济性。
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在使用人、财、物和信息资源时,当一定量的投入取得产出最大化,或者取得一定量的产出时实现投入最小化都可以称之为效率性。一个单位投入的产出越高,效率就越高。
有效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与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的结果,它是实际实现的目标与计划目标之间的比较。有效性主要关注的是一个项目是否实现了目标。要区分短期产出(或产品)与最终产出(或成果)的不同。最终成果对于衡量项目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的成果可能比投入值和产出值更难以衡量和评价。项目成果经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应当从长期效果而不是短期效果来评价它。
绩效审计是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效益性审计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审计,也是提高审计质量、扩大审计效应,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手段。由于科学论证、集体决策、管理创新等都是绩效审计的规范目标,这样也就从审计监督的角度,加强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通过绩效审计,可以促进改善财务收支、资金运用的管理、经营支出或成本的控制,进而改进经营管理,加强控制机制,提高决策和计划水平,乃至促进宏观经济的治理和调控,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它具有建设性作用;但从防止资源配置使用不当、控制系统失效等而言,也有具积极的防护性作用。
审计目标:一般来说,绩效审计的整体目标应当是围绕审核、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是否经济、合理、有效来确定的。一是通过对主要收支项目和资源管理(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揭示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向经营管理者提出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二是确定提高效益的途径,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善管理和改进控制系统的必要措施,促进被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并保持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三者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区分,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绩效审计的绩效检查评价,必须将这几方面综合一起进行检查、考虑。
审计范围:绩效审计除涉及财务收支及其会计资料外,主要涉及有关的经营计划、决策、管理、技术、组织结构、控制系统等方面。
审计依据:绩效审计除依据财政、财务、会计等法令、制度、规章、规范外,还需依据有关的政策、决策、计划、方案、法规,以及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等。
绩效审计的内容及重点应以提高效益为目的
绩效审计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和配置公共资源绩效的好坏,而是通过效益审计找出效果差、效率低的原因,向利益相关者披露相应的信息或提出整改的建议,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因此,效益审计亦以真实性为基础,除财务会计资料外,还应包括管理会计,并涉及有关政策、决策、计划、财务预算、金融产品、管理体系、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体系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等方面。
效益审计的内容应从资产的完整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以及利润情况等方面入手,维护国家财经纪律、评价企业管理水平,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具体包括:一是审查资产的完整性,保证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审查经营活动的合法性,维护国家财经纪律;三是审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保证财务信息完整可靠;四是审查盈利完成情况,全面评价经营业绩;五是各种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六是内部控制制度及状况,评价其经营管理水平。
绩效审计强调的是被审机构是否经济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其资源(诸如人力、资产等);由权力机关确立的项目或资金使用的预期结果或效益是否达到;是否考虑了可能以较低成本达到预期效果的其他可供选择的办法。因此,绩效审计的中心在于评价和提高被审单位资源利用或管理上的有效。
调查和统计分析是绩效审计中最常用的方法
调查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工具,它可以用来调查事实,也可以用来调查对特定问题的看法。调查方法易于操作,但准确性差,需要审计人员较多的判断。所以,审计人员进行抽样调查时,一般要保证一定的样本量。
统计分析也是绩效审计中用来了解状况、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在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通常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中各因素的影响、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或者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原因。统计分析方法相对于调查来说,不易操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理论和技能,其特点是准确性强,结论相对可靠。
在实施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无论采用哪一种审计技术和方法,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不论决定采用什么技术和方法,都必须以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原则。
在实施绩效审计时,要注意处理和把握好绩效审计与合规性审计的关系:
一是效益审计必须以合规性审计为基础。效益审计和合规性审计都产生于对受托责任的评价与鉴定,合规性审计主要关注受托财务责任,效益审计侧重于受托管理责任。
二是把握好效益审计与合规性审计在审计理念上存在的差异。效益审计与合规性审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绩效,但二者的审计理念并不相同,合规性审计是问题和过程导向性审计,它通过对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和纠正,促进对既定制度的维护,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效益审计则是绩效和结果导向的审计,通过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找出制度上或管理上的缺陷,通过完善制度和管理,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绩效审计的难点与对策
在当前开展绩效审计,审计环境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是没有公认的绩效审计标准。由于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致使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确定。即使同一项目,也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必然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时可能还比较悬殊。这使得每开展一项绩效审计,审计人员都必须在现场审计开始前,就衡量绩效的标准问题进行多方协商,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因此,衡量标准的不确定,给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了困难。
二是没有统一的审计方法和技术。由于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在实施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灵活地选择自认为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致使审计的风险加大。
三是较难获取准确充分的审计证据。由于方法的灵活性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同时又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使得绩效审计证据的收集渠道多种多样,致使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导致结论的有失客观、公正。
四是审计人员的素质未能适应绩效审计发展的需要。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以及多学科的知识。传统审计的视野相对较窄,审计人员缺乏绩效评价的意识、专业知识及技术技能和开展绩效审计时所需具备的相应独立性和胜任能力。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应多方采取措施,为推行绩效审计、迎接绩效审计的挑战作好准备:
一是广泛开展绩效审计研究,建立和制订绩效审计准则和审计操作指南,从理论上探索绩效审计标准、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和绩效审计方法、技术的路子、方法。
二是积极进行绩效审计理念的灌输,组织进行绩效审计的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是开展绩效审计试点项目。可选择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项目作试点,借鉴、利用现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和全面业务审计的技术、方法和部分内容,为绩效审计的全面开展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