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典型报道的缺失与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典型报道的缺失与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典型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典型报道让受众记忆深刻,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典型报道的影响力有所减弱,受众不相信,不感兴趣,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经不住时代的检验。如何使典型报道富有生命力,如何创新,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所探讨的典型报道主要是针对先进人物的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的支架:昨天今天明天

这个支架指的是整个报道脉络。目前,在进行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时,比较多的是对典型人物的“今天”的报道,对“今天”所取得的成绩积极宣传,“昨天”发生的事情寥寥几笔,对于“明天”的前瞻性、分析式、跟踪式报道少之又少(当然不包括对已故典型人物的报道)。笔者认为:应将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置于“昨天―今天―明天”的网络中,全面、立体地展现人物面貌。

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周围事物、环境、条件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典型人物的成长脱离不了社会历史背景,大的系统环境是一个典型人物取得成就的深层原因。目前,我国的典型报道对于典型人物的“昨天”常常几笔带过,浓墨重彩地报道“今天”的成就,典型人物先进思想的萌芽、成长、发展和成熟都有一个酝酿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在不同时期发生着变化,了解这些过程并分析其中的变化,就会对人物有一个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忽略其中的必然联系,宣传的教化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看问题,观察一个人物不能只看当前,许多现象在当前是合理的,但是长远来看却有其局限性,甚至是错误的。对一个典型人物的某个做法作历史判断,就要跳出一时一地,着眼于未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果记者对自己的预见能力缺乏自信,那么,就不要对尚存争议或结果不明的现象发表看法。不能认为同一种情况,典型人物的处理一定比一般人高明,避免肯定一切,塑造“高大全”的形象,必须把典型放到历史过程中去检验。

典型报道的内容:个性细节

因为每个具体事物不仅有该类事物的共性,更有自己的特殊性,正是这个特殊性,才使这个具体事物是他自己,而非别的东西。只有认识了事物的特殊性,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事物。

典型人物的特殊性来自对其个性与细节的报道。

多年来典型报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摸索与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套路、模式,这就产生了报道该事物的共性。比如一说企业家就说“一个人救活了一个企业”,一说先进的领导干部就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牺牲、奉献、亏待家人,一说孝顺就是给老人梳头的画面。这就很容易使受众产生社会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最大的冲击是使受众产生逆向心理,抵触情绪。对典型不仅不理解、不接受,甚至产生排斥的厌恶心理。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典型报道的主要问题是“都是优点,没有缺点”,6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模式化、概念化” 50%的人认为是“空话、套话多”;39%的人认为是“对典型人物的个性特点挖掘不够”。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时,善于在共性中找到个性,没有个性就难有针对性,也难有深刻性,这是造成典型报道“短命”的重要原因。

穆青曾说过:“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活泼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有经验的记者善于捕捉典型人物的细节,一个下意识的动作、细微的表情或是一个停顿、都可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情感。

典型报道的情感因素:适度平衡

现在,人们不再是无条件地接受媒体的灌输和引导,在典型报道的传播预期达到之前,还需要经过受众心理真实性判断的把关。真实性是典型报道的生命,笔者认为,典型报道的真实性突出表现在情感的真实,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典型报道要想具有说服力,就必须报道先进人物思想行为的心理驱动力。典型报道的作者要想用自己的作品去打动读者,首先自己必须被深深地打动,然后是要把报道对象的真情和自己的真情传递给读者,以此去感染他们,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的情感是复杂的,对人物情感的报道必须把握好一个“度”。有些记者在调查采访中,过度投入到典型人物的情感世界,本来真实的事件、情感,由于过度的情感渲染,使受众产生了不信任。

这种感情的渲染又是不平衡的,突出表现在过多地报道对工作的情感投入。对典型人物的宣传不光要报道他们的工作,也要报道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喜怒哀乐等等。先进人物、模范人物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正常人所具有的情感。在报道先进人物张永平时,描写了他发给妻子的最后两个短信息:“老朋友,我想你”;“永远地爱你”,这真实地表现了他的情感世界,颇具感染力。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大张旗鼓的宣传架势,淡化宣传色彩,展现典型的真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