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玉柴联手卡特彼勒做“再制造”两年始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玉柴联手卡特彼勒做“再制造”两年始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个是中国发动机领域的高富帅,一个是来自美国工业设备领域的白富美,两年前因为“再制造”而牵手,玉柴卡特彼勒的姻缘曾经羡煞众人。如今,两年以后,他们的日子过的如何?

“没错,现在玉柴再制造公司现在还是亏损,过去两年都是。”说这句话时,杨士伟的表情十分平淡,“如同国内外再制造企业初创时期一样,这些亏损都是预料之中,而且是受控的。而且实际上在这个合资企业成立之初,双方大股东就有一个十年规划,就是到2020年,这个企业要实现3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也就是大概20亿元人民币,赢利是必然的。”

20亿元对再制造而言并非一个小数目,而再制造产业在中国一直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那么,这家企业真有可能做得到吗?它将凭借什么做到呢?听听杨士伟的解读,或许我们就会有答案。

牵手以前

2010年4月份,中国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和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以51%对49%的比例成立了玉柴再制造工业(苏州)有限公司,虽然董事长由玉柴方面负责人担任,但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方面,则由此前一直在卡特彼勒上海再制造公司任职的杨士伟担任总经理,随同他一起的还有来自卡特彼勒的一位财务总监,而玉柴仅派了一位副总经理。

实际上我们从主要负责人的派遣就可以察觉出双方大股东合作的心态:广西玉柴十分渴望得到卡特彼勒的技术和管理,尤其是卡特彼勒在再制造方面拥有四十年的丰富经验,属于世界领先;而卡特彼勒则渴望能得到玉柴的市场和渠道。

对于玉柴的合作意图,想必人们十分好理解,然而对于卡特彼勒渴望得到玉柴的市场和渠道,很多人未必就能搞清楚是什么意思。毕竟,卡特彼勒和玉柴在很多产品领域可是纯粹的商业竞争关系。

“在这里可能需要强调一个概念,就是对于再制造而言,旧件的获得是该产业发展极为核心的一点,因此通过原厂家售后服务市场取得旧件就显得十分关键,而玉柴在中国就有很好的售后服务市场与渠道。”杨士伟如此解释。

此前,成立于2005年的卡特彼勒上海再制造工厂曾被寄予厚望。该企业最初确定以发展整机再制造为核心业务(对于中国市场而言,相比较卡特彼勒新产品的高昂价格,与之相对应成本最高可减少50%的再制造产品无疑具有极大的价格竞争优势),然而始料不及的是,旧件的流通――尤其是从欧美等成熟市场进口使用到期的发动机整机受到严格的限制,而这等于从根本上切断了卡特彼勒再制造的原料――受制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卡特彼勒上海再制造工厂于是不得已转而进行零部件产品的再制造。

时至今日,卡特彼勒上海工厂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利润率还是很可观的,毕竟再制造产业本身就具备相当大的优势,”杨士伟告诉《中国机电工业》。

即便如此,相关业内人士依旧指出:“做整机的再制造,一直是卡特彼勒在中国市场的长期战略。”于是,从更为现实的角度考虑,选择玉柴这样一家有实力,且热衷于发展再制造的合作伙伴,对于卡特彼勒希望在中国更大程度地发展再制造业而言,就十分的必要了。

而杨士伟对于再制造产业中旧件的解读,实际上道出了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即“旧件管理”。对于大多数对再制造的认识还停留在“维修和翻新”层次上的中国企业而言,来自卡特彼勒的以“旧件管理”为核心的再制造理念,就是来自大洋彼岸的一股新风。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中国一家柴油发动机企业,其再制造业务已经做得不错,企业主要是将一些进入市场后,客户使用了几个月或者半年的出现故障的“三包”产品,进行返厂后的检测、修理,最后再将该修理过的产品重新投放市场。

而卡特彼勒所理解的再制造是什么样子的呢?当一台使用了七八年甚至更久的柴油发动机,到了其使用寿命后,产品返回厂家,由企业在一定的生产环境下,对其进行清洗、拆分、检测、重新加工、组装,出厂试验,从而将产品还原到与新产品同样的质量,并拥有全新的产品编码,成为一个新产品。这样一个完整的生产制造过程,即为卡特彼勒的再制造。

抛开这中间双方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手段不谈,很显然,仅仅对于再制造所使用的原材料,即旧件的理解不同,以及对于再制造之后产品的性能质量的要求不同,已经完全将卡特彼勒的再制造理念和大部分中国企业所理解的翻修区别开来。

这是因为技术能力的差异吧?面对记者的疑问,杨士伟摇了摇头,嘴上连着说了三个不,“我再重复一遍,再制造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产制造过程,而不是返修或者翻新,这是根本不同的概念。我们考虑的核心,是到限产品的可再制造率,即一件已经到达使用寿命的产品还有多少部分可以被重新利用,目前卡特彼勒整体上可以达到60%~70%的可再制造率,而且一个事实是,比如一个缸盖,其从最初开采矿石到炼矿成铁,再将铁经过铸造、锻压等一系列工艺后最终成为一件新品,这期间所需要的一切成本再制造都可以省去,这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就不仅仅是减少成本的问题了,而是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是真正的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2004年,玉柴比较早开始在国内提出再制造设想,但正如杨士伟所说:“谈到很多问题,我们习惯性地会把技术放在第一位考虑,实际上对于再制造而言,就我的经验来看,理念肯定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管理,包括旧件的管理、生产过程的管理、商业模式的管理,第三才是具体的技术。”

虽然提出得很早,但一直到2008年,玉柴对于再制造到底是什么,还未能提出明确的定义,这实际上和国内一大批热衷做再制造,但却有些无从做起的企业面临一样的困境。

搞不清楚是什么,当然就无法确定要怎么做。正当这个时候,经国家相关部门撮合,一直在中国积极鼓吹和推动再制造业发展的卡特彼勒与玉柴可谓一拍即合,卡特彼勒对于再制造的理解和已经具备的领先优势一下子就打动了正在探索中的玉柴,双方均希望可以采用合作的方式在中国发展再制造业。于是,从2008年5月份开始接触,半年后确定初步的合资意向,到2009年12月份,签订合作框架,随后到2010年4月份,合资企业便拿到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