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汉族人的丧葬礼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汉族人的丧葬礼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丧葬礼俗是人生旅程中的最后一项礼仪,作为人们对死去亲人的首次祭奠仪式,它蕴藏于民间人们的生活之中,其内涵相当丰富,包括民间流行的各种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汉族人民形成了具有显著特征的丧葬文化,其中报丧、带孝、丧事操办、吊唁、祭奠、入殓、出殡、下葬等仪式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河西走廊地区汉族;丧葬礼俗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80-02

当一个人人生旅途结束的时候,汉族人首要表达哀思的方式就是要让死者尽快入土为安。河西走廊地区汉族人几千年来形成的丧葬礼仪,是生者与死者之间存在着的念祖怀亲情结。地处大西北古丝绸之路中端的河西走廊地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因其所置身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民族融合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葬礼俗。

一、送终

河西走廊地区汉族人对亲人已过世俗称“老了人”,又叫办白事。长者病危,在外子孙要火速归家守候,听其遗嘱,否则,就被认为没能尽孝,引为憾事。在老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其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在老人临终之前,家族中年长的人用清水为其擦洗身体,然后穿上寿衣和寿鞋(暴死的除外)。死者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深蓝色的棉衣棉裤。整套衣服不带扣子,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衣服的件数讲究单件,五件最为平常,也有穿七件、九件的。一旦长者落气,屋内亲人嚎啕痛哭,同时要烧“倒头纸”作“路上盘缠”,同时,家里人还要把米、茶叶和碎银少许放在死者嘴里,称“口含钱”,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咽气后给死者脸上盖一尺二寸红布,意为人死后不再见人。亲属要在老人断气后,马上把尸体移到上房(堂屋)的地上或灵床上,头朝门,脚向屋内,俗语叫“掉头”。如果不“掉头”停放尸体,对生者来说就不吉利了。全家人跪在床前嚎啕大哭,此为“送终”。如果死者不是在家里去世,尸体就不能停放在院子里,必须停在院子外边,甚至不能进村。

二、报丧

报丧,就是把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当尸体停放停当后,孝子马上到家族的族人家去报丧,到了族人家看到人,不论长幼首先磕头,然后再报丧。族人到了后,商办有关事宜,先派人到当地以操办丧事为业的道士(又称“阴阳”)家里选择适宜下葬的日子。大多数人家只办三天,也有五至七天或九天半个月甚至数月才葬的。孝子到亲友家报丧,其他族人布置灵堂搭设灵棚。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挂白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并摆上插有筷子的一碗夹生米饭,上放一枚红枣,俗称“枣头饭”。灵前置一个陶瓷盆子又叫“粮浆盆子”,死者家属(孝子)披麻带孝,夫妻、兄弟之间亦有互相带孝的习惯。上香烧纸钱,纸钱烧在粮浆盆中,用米汤、开水泡馍或汤饭、酒等祭奠其中,以敬死者。孝子跪在死者两旁守灵,每逢亲友来祭奠,哭泣示哀。死者的晚辈和直系亲属都要戴孝示哀,直系子孙、女眷要头戴孝帽,穿不钉扣子的白长衫,叫孝衫(衣),腰系麻绳,鞋面缝白布,孙辈的孝帽上系一小块红布以示区别,曾孙辈要穿带蓝孝,再晚一辈穿带红孝。亲友吊唁,不论年龄,孝子均下跪相迎。女眷每日早晚到孝帷外烧纸并嚎哭一场,俗名“闹丧”。亲友和邻居闻丧后,多以布、被面、花圈或纸质挽词诗章悬挂于孝堂,表示亲友们的哀悼和怀念,同时有些亲友还蒸一些面食馒头来祭奠死者,称为摆斋,一般的亲友蒸小馒头称摆小斋,近亲蒸大馒头称摆大斋,女婿、外甥为示对死者的敬意大小斋一起摆。

三、操办丧事

首先要请本族中德才兼备的长者做大东,负责调配亲朋好友协办丧事。请专门从事挖墓穴的人(又称“打坑的”)在家族坟地中破土挖坑,又名搌穴。家族坟地中穴位已满的,得请风水先生选定一个“藏风聚气”的结穴之处,俗称“择新茔”。同时请木匠做棺木(又称“做老房” ),家庭条件允许的选择上好松木、加一些柏木称“松包柏”棺材,也有用纯松木、柏木或杨木制作的。一般的棺材只有一个底、一个盖,讲究的则用两底两盖,称为“全棺”。内底按北斗七星的样子打上七个眼,叫“七星底”,内盖比外盖薄一些,相对比较密封。有钱的人家还要再做个椁(外形和棺材差不多,但没有底)。棺材做好后,请画工绘制棺材,棺前画门庭并写上死者排位,棺后一般画一朵莲花,寓意人死后登莲升天。旧时一般人家的棺材只漆成红色或黑色,也有的画个鱼戏莲图案,现在好多人家要求棺材两侧画龙,寓意后代子孙能兴旺发达,龙的个数视死者身份而定,有三、五、七条,最多九条。一般的人死后棺材的底色为大红色,德高望重的人死后棺材的底色则为黑色。棺材两边画上芭蕉扇、荷花、笛子、宝剑等图案称“暗八仙”,寓意人死后可升天成仙。棺材盖上一般写几个大字,多为歌功颂德的吉祥话语,以示对死者的尊敬怀念。

四、吊唁

吊唁是丧葬仪式中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下葬前一天,死者家属备办粥品、糕点,用鸡、羊、猪或猪头等贡品供于灵前。太阳落山前,大东召集孝男孝女和亲朋好友排成长队,长子或长孙扛“引魂幡”,由道士们吹奏哀乐带领,到死者住所附近的主要道路上走一圈,并在路旁点上油灯,这叫“撒灯”。太阳落山后,由主祭喊礼,开祭亡灵。祭祀有家祭、客祭之分。道士们整装,在灵旁挂上神像,执法杖,摇铃打鼓,吹鼓手奏哀乐,放鞭炮,并在搭设的法台上念经以超度亡灵。孝子披麻戴孝,手扶哭丧杖,肩扛“引魂幡”,跪在灵前,孝女接其后,在主祭的指挥下致祭。死者的亲生儿子,一般为大儿子在灵前剃头发,以表哀思。没有亲生子的由女婿或侄子代替。主祭念完祭文之后,在木板做的牌位上写“××神王”,然后用新针穿红线在死者长子的左手中指上刺血,拿一支新毛笔蘸血在“王”上加一点即为“主”,俗称“点主”。接下来主祭主持祭奠仪式,本家先祭,外客后祭,一律先念祭文并跪拜行礼,长者在前,晚辈在后。接下来就是跑桥,由道士吹奏唢呐前引,孝子们手持点燃的蜡烛紧随其后,速度由慢到快,围绕临时搭设的“桥”诵经超度,为亡灵引路。整个晚上孝子们通宵守灵,俗称“坐夜”。“坐夜”时,家属一般买来糖果、花生等招待吊唁的亲友。

五、入殓

将死者穿戴整齐入棺,谓之“入殓”。 这是与亡者永别,也是丧葬中最悲痛的时刻,主持入殓的人会大声说出与死者相冲的属相,这些属相的人都得回避,不在盖棺时同死者见面。亲人们把亡者生前最喜爱的东西悉数放入棺内,但忌眼泪流入。民间讲究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不让亡灵空手上路。凡是亡人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西,都放入棺内,如年老时脱落的牙齿,以及大把剪下的头发等。入殓时,要将死者的脚蹬在棺材下部,意为脚踏实地。待死者和殉葬物放妥后,拿开盖在死者脸上的红布,亲人们可以看死者最后一面,然后盖上棺盖钉上棺钉。

六、出殡

次日,按照事先确定的时间抬灵柩出门去埋葬称为出殡,俗称“送葬”。出殡前,孝子孝女要再次叩头向灵柩告别,接着撤去祭桌,道士念路,孝子肩扛粮浆盆出门将盆内物倒在出殡的路上,返回后将盆倒扣在门外。在哀乐和哭泣声中,由孝子及亲友抬棺起灵,紧接着,道士吹唢呐敲鼓奏哀乐开道,孝子扛“引魂幡”紧随其后。按习俗,女亲友在棺后哭拜送灵,灵柩抬出住所不远就停下来进行绕棺,孝子们跪于棺前,由道士诵经超度亡灵上路,女亲友停止哭泣返回。众人抬棺走向墓地,沿途众多亲友相互交替抬灵柩相送,有的甚至设路祭,路途较远的用车拉灵柩到墓地。

七、下葬

灵柩到达墓地,下葬之前,先将“枣头饭”、文房四宝及面塑的公鸡等动物放入墓穴内,意为能让亡灵早日投胎转世,给后人带来文脉和家道兴旺。棺材入穴的时候由众人拽着绳索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孝子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将铭锦盖在棺盖上,用酒祭奠,由孝子挖三锹土散在棺盖上,接着当场的亲友轮流掩埋。埋时不得将铁锨从手中转交他人,埋几下土将铁锨扔在地上,其他人从地上捡起铁锨再埋。同时,点燃“引魂幡”及用纸糊的住宅、井灶等,用火烧尽,意为死者可以在阴间有房住,俗称“化库”。现在则焚化纸糊的家电等,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化”生活。

八、葬后礼仪

葬后第三日,家人及近亲带着祭品到墓地第一次上坟祭奠,添加坟土,安置坟门,又名“攒三”。据说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过七”。丧亡之日起,每七天为“一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人的灵魂才离开。而其中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逢七,儿孙们备香烛贡品,在灵前或坟上祭奠,俗称“请七”。“三七”是死者回魂的日子,天一亮,孝属就准备好酒菜,设奠祭祀。死者死后一百天,需过“百日”,死者家属及近亲上坟扫墓,烧毁孝衣孝帽。此后,孝子可以理发去孝又名“脱孝”。人死满周年时做“年斋”,需请道士念经超度,宴请亲友。此后,死者与其他祖先一起供奉,不再举行单独的纪念活动。

对妇女产期死亡和青年人暴死的,一般要火化(各地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其遗体或骨灰不能葬在祖先的墓地上,丧葬仪式也没这样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