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发展大跨越中的富源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发展大跨越中的富源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富源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两基”目标顺利完成,办学水平显著改善,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全县教育呈现空前的发展态势。

一、把牢一个中心,确立教育发展航标

自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教育经费预算不低于1亿元,先后组织各级各部门扎实开展“两基”迎国检工作,迎接省教育督导评估。教育局党政班子团结务实,激情迸发,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联系领导到基层问教育、看学校,帮助解决教育问题。近年来,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城区教育资源整合的意见》、《富源县关于校点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富源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富源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支持教育发展的工作职责,营造了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富源县教育局紧紧围绕提升教学质量这一中心,扎实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2010年富源县被评为“两基工作先进县”、2011年富源县被省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县”。

二、实施两项工程,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

一是抓投入,着力夯实均衡发展资金保障。“十一五”期间,全县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达18.37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6.39亿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了216.7%和327.2%,教育投入占全县每年财政支出四分之一以上。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读书难、读书贵”的现象发生了根本改观,逐步向“读好书”迈进。

二是抓规划,着力加快校点布局调整。富源县出台了《富源县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实施意见》,按照“三个集中”的原则,即小学集中在行政村所在地办学,初级中学集中在乡镇(镇)集镇所在地办学,普通高级中学集中在县城所在地办学,不断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的力度。2008年以来,全县收缩和调整撤并小学校点122个(教学点37个,一师一校点85个),并于2012年底撤并所有“一师一校点”。计划到2015年底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将由2011年的467所调整规划为226所,其中初级中学17所、小学209所。同时,加大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按照办学规模化、校舍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教育教学优质化的目标,制定了城区教育资源整合目标任务、时间表、路线图。

三是抓项目,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扎实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2009年以来,全县先后完成三期校安工程107校160个项目,排除D级危房104 360平方米,新建校舍126 527.99平方米。2011年以来,县财政自主投入3 563.8万元,实施了13校33个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排除危房23 330.6平方米,新建校舍29 612.6平方米。2012年又争取了中央和省级资金1 030万元,改造薄弱学校5校5项目8 000平方米。同时,争取社会力量捐资建校助学。全县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四是抓扶持,着力保障弱势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留守孩子、进城就读的农村学生等弱势群体的就学问题,是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推进教育公平面临的巨大挑战。富源县建立了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开辟入学“绿色通道”,积极实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阳光工程”,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健全了多种形式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制度。

(二)名师名校工程

一是着力打造名校。采取与省内外名校联合办学、对口帮扶、上联下挂等方式打造高中教育窗口学校。如,2004年与曲靖一中签订协议,由县人民政府投资1.2亿元,创办了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均位居全县前列的胜境中学。又如,2009年新建的富源六中与河北挥公实验中学开展了长期的教学交流合作,扎实开展教学帮扶工作,同时,学校还选派了大批教师到山东昌乐二中、杜郎口中学交流学习,邀请了《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名师指导团专家和教授到校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二是着力打造名师队伍。为了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富源们实施了“名师名校长工程”,制定名校长名教师培养计划,培养了一批实施素质教育有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和学校管理专家,并不断壮大名师名校长教师队伍,开展“青蓝结对”,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作用,组织他们上示范课,开展二级培训,实现以典型引路、以骨干带一般,促进教师共同发展。县教育局制定了《富源县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评选管理的实施意见》,对各学科带头人实行跟踪管理,目前已培养省级名校长1名,县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409人名(其中省级5人,市级56人)。

三、深化三项改革,推进教学管理创新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实行编制管理。实行编制总量控制,按照学生数和办学规模,依据“师生比”、“班师比”标准核定教育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实行动态管理,由县教育局核定报县委编办备案,逐步实行编制管理到乡镇、不具体到学校,由乡镇中心学校统一调剂安排使用的体制。

二是完善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度。全面推行学校岗位管理和合同聘用制,岗位结构比例相对均衡,合同聘用合法规范。同时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打破职称终身制,高职比例适当向边远贫困山区学校倾斜。

三是建立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长效机制。县城县直学校每年选派1名学校中层领导干部或优秀骨干教师到挂钩联系学校或薄弱学校挂职锻炼。各薄弱中小学每年须选派1名学校领导或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县城县直学校或管理较好、教学质量高的学校跟班学习。

四是建立健全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各学校按照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3%~5%和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的3%~5%的比例开展支教、挂职锻炼、结对帮教、跟班学习等形式的轮岗交流活动。城镇中小学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必须具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经历。

五是完善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制度。积极探索完善“以县统筹、三个倾斜(倾斜边远贫困山区教师、倾斜优秀教师、倾斜班主任)”的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机制,发挥好绩效考核在奖优惩劣、奖勤罚懒、末位警示、选贤用能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等方面的激励作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深化课程改革

富源县出台了《富源县中小学教学管理规程》、《富源县教育局关于深化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确保各中小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同时,强化音乐、体育、美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确保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得少于1小时。要求各中小学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形成独具特色、与国家课程互补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对课程多样性、个性化的选择需求。严格规范高中学生文理分科,尊重、保障学生通过选择课程实现选择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权利,探索实行走班制和学分制管理,避免因过早分科造成学生不能通过学业水平考试等现象产生。

(三)深化评价制度改革

一是科学地评价学校。对学校的评价由过去的单纯以文化课分数和升学率高低评价的做法改为以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教学管理、安全管理、教育质量等内容的全面评价,教育局每年对县直各学校、各乡镇中心学校进行一次系统的评估,结果通报全县,年初与县直各学校和各乡镇中心学校签订教学目标管理责任书,各乡镇中心学校对所属各中小学每年进行一次系统评价,通报全镇。以此正确引导学校之间由教学成绩和升学率的竞争变为办学整体实力的综合竞争。

二是科学地评价教师。由过去单纯以学生的分数高低决定教师的优劣改为从基本素质、业务能力、教学实绩、提高学习、社会满意度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促进教师苦练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一个社会拥护,家长爱戴、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

三是科学地评价学生。摒弃传统的重知识、重结果、重外在评价的做法,把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突出出来,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产品评价与效果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切实使用好《学生成长记录袋》,抓好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从2012年起,富源县小学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中学考试评价在原来只注重最后分数的考核转变到注重巩固率、优生率、及格率等多元的评价。

四、抓实四个建设,提升教育发展后劲

(一)抓实管理体系建设

近年来,富源县高度重视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转变,突出“管理强教、管理强校”目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局、中心学校、中小学三级管理网络。教育局领导实行分工负责职制、挂钩联系到乡镇、中心学校,机关科室及干部职工挂钩联系到具体中小学,年终实行捆绑考核。相继出台了《教师跨乡镇流动管理方法》、《教师绩效考核分配方法》、《富源县人事聘用管理方法》、《富源县学校安全工作管理规程》等管理措施。同时,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扎实开展主题年实践活动。近年来先后开展了“管理提升年”、“加快发展年”、“质量提升年”等主题年活动,引领各级各类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各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各学校定期召开教代会、修订完善本乡镇、本学校的重要管理制度,如《教师年终晋级评优考核方法》、《学校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教师教学质量奖惩方案》等,强化过程管理。各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或体验学校管理,民主决定重大事项,全面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积极推进校务公开。目前,全县教育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初步形成。

(二)抓实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选拔任用机制,2008年以来,共公开选聘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学校)校长21人,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学校)副校长68人,乡镇初级中学校长19人,中小学校长253名,从县直学校选聘到基层学校挂职锻炼的教师4名。建立校长人才储备库,把那些思想素质好、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储备入库,作为校长选聘的主要资源。强化对校长的培训,制定校长岗前、任期内定期培训的制度与方案。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考核责任制,明确县直各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各中小学校长连续两年综合考核排名倒数第一的就地免职。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抓培训,富源县自2002年实行教师招考以来,提出了“上岗之前必培训,上岗能力不强再培训”的教师培训目标。将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转变为对教师有触动的、有提升的校本培训,在实施好“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全员培训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的同时,采取主动走出去登门求教,多层次将教师送出去洗脑,请名校名师专家到校开展现身说教的方式开展“传、帮、带”活动;落实好骨干教师到省、市名校“跟班”学习制度;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到边远山区支教,把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辐射到落后地区,以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其次抓作风,在教育系统牢固树立“作风正、教育兴”的理念。深入开展“治庸、治懒、治散”的作风整顿活动和“以治理教师醉酒上课、教学期间参与打麻将、长期请人顶岗及不在岗人员”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再次抓激励,建立健全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对教育教学效果好、师德师风好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和表彰;深入开展“百名优秀教师”、“十佳教师”等评选活动,设立教育教学质量突出贡献奖,每年对抓教育质量实绩突出的学校、校长、教师予以重奖。

(三)抓实教研阵地建设

一是要让教师能教研。出台了《富源县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行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的实施意见》、《富源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意见》、《富源县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评选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配备教研队伍,完善教研机构,落实专兼职教研员,聘请学科带头人,开展教学技能过关培训,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及新课程研究等专题培训,转变少数教师存在的教育科研无关紧要的错误观念,打破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要求各学校利用假期教学技能专题培训,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掌握如何制作课件,如何运用多媒体,如何开展好实验教学,如何说课、评课、听课、讲示范课等基本技能。

二是让教师善教研。为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确保教研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富源们在全县上下广泛开展“上六课”(骨干教师上样板课、教研员上示范课、校长上达标课、外出观摩学习的教师上汇报课、优秀教师送教下乡上观摩课、全体教师上高效课)活动。制定《富源县教育局关于关于深化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使教研工作不挂在嘴上,杜绝形式主义,将教学研究变为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大舞台、提升教学技能的主渠道。

三是让教师勤教研。为了扎实推进学校教研工作,县教育局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学校必要的倾斜。2012年将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教师培训经费比率由5%调整到8%,为教研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积极推广“资源共建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重建”的集体备课方式,定期开展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竞赛,推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的工作新举措,调动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四)抓实“五小”工程建设

富源县高度重视勤工俭学工作的开展,以县政府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印发富源县开展中小学勤工俭学五小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县启动了“小菜园、小猪圈、小禽圈、小鱼塘、小科技实验园”工程建设,提出力争通过4至5年时间,使全县开展勤工俭学“五小工程”项目的学校占总校数的50%以上,制定中小学开展“五小工程”年度计划、具体实施细则,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帮扶及补助措施。因地制宜地把勤工俭学工作和营养改善计划相结合,实现勤工俭学与营养餐的无缝对接,让勤工俭学成为营养餐吃得好、吃得放心的有力支撑,学生的伙食标准提高了,学生在校更安心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