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精材打造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精材打造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作最痛苦的莫过于“无米下锅”,也就是没有素材入文。如何才能教会学生激活手中的素材,充分挖掘与运用手中的素材,让写作不再是苦恼的累活呢?

一、旧例改造,另立新意

所谓旧例,就是指旧材料、老材料,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运用的素材。也许是因为众人皆知,太“熟”太“俗”;或是故事简单,内容单薄;或是千人一面,彼此雷同;或是缺乏个性,无趣无味。这些素材可能是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故事,也可能是课外阅读中的经典之作,包括网络报刊杂志上的精彩事例,这些旧例属于“经典”,广为传诵,大家耳熟能详。如何运用这些素材全在于如何从角度上创新。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屈原这个人物形象,根据不同的文章主题,就可以灵活运用,凸显文章主题。

正面描述,紧扣主题:

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屈子之路虽壮,却承受不了沧桑重荷。(《人与路》)

转换人称,推陈出新:

在众人皆醉的麻木空气中,你选择了清醒;在众人皆浊的恶浊世道上,你选择了清白;褪去了华服,被逐出京城,你选择了汨罗江的波涛。你用生命代价作出了自己心灵的选择,而且从未有过悔意。(《心灵的选择》)

改变视角,描绘想象: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听闻,我好奇地回头,见一位穿着荷叶制成衣裳的老人凄苦地站立在汨罗江畔,迎风狂饮,手中酒杯倒映着落寞与无奈的神情。(《位置与价值》)

屈原这一历史人物是课本教材中的经典,是写作的好素材,以上三段文字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挖掘,改造扩展,抛开其惯常的叙述或阐述角度,或变换语言风格,或转换人称,或改变视角,一扫陈旧之感,另立新意。

二、挖掘提炼,别开生面

素材是写作的载体,如何才能读懂素材、变通素材,创新立意,契合观点,做到一材多用,打造精彩呢?最重要的是对材料进行深入挖掘,提炼出具有独创性的立意和观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龟兔赛跑”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该故事揭示的寓意是“骄傲自满必然失败;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目标”。就这一材料,通过发散思维、变换角度,可以挖掘出不同的主题。如:第一次,兔子和乌龟在公路上赛跑,兔子输了。因为兔子瞧不起乌龟,睡觉去了。主题是骄兵必败。第二次,它们在操场赛道上比赛。兔子又输了。因为兔子朝相反的方向跑去了。主题是目标定位要有方向性。第三次,兔子和乌龟在草地上比赛。兔子还是输了。因为兔子掉泥潭里了。主题是想成功要善于趋利避害。第四次,它们在山坡上比赛,兔子还是输了。因为乌龟是滚下山的。主题是想成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第五次,乌龟选择在高速公路上比赛。兔子还是输了。因为乌龟打的到了终点。主题是要成功必须善于利用周围的有利条件。第六次,乌龟还是选择操场上比赛,兔子最终还是输了。因为兔子看到一条横幅:谁是第一名,谁是龟儿子,它生气不跑了。主题是想成功不能让情绪来左右自己。

上述龟兔赛跑的故事耳熟能详,但通过多角度,正向、逆向思维,创设了龟兔赛跑故事的多个结局,多种立意。总之,只要深入挖掘现有的材料,仔细琢磨、推敲,找准材料的一个点多角度思维,由浅入深,从中提炼出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就可以创作出一篇佳作。

三、移花接木,量裁巧借

以高考作文《怀想天空》为例,使用的素材是:“我”,在凉爽中考试;父亲,在烈日下劳作。“怀想天空”,就是凝望天空,想起父亲的辛劳,父亲的叮嘱,父亲的希望。就是这样常见而感人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一则材料就可以变为多则。教师可以以《人与路》、《远方》为例,在《怀想天空》原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移花接木,量裁巧借,删减无关的句子和词语,紧扣“人与路”、“远方”的内在联系,增添点睛的段落句子,点出主题。

《怀想天空》原文: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因为作为农民,这是他们的义务。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

修改一:“透过窗外,望向那条宽宽的马路。那条马路,连接着我的校园与我的乡土,同样,也连接着我与我的父亲。

蓦然之间,想起我那遥远的村庄。

麦收时节,天空明净,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麦田间,交错着父亲与我走过无数次的田间小路。

我那勤劳的父母,此时一定在烈日下劳动。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我们都愿意。

因为这些,他们把我送上了他们未曾走过的那条路,路的这头有我,路的那头有他们的希望。(《人与路》)

修改二:透过考场的窗子,我望向远方……

远方的天空格外明净,偶尔飘过几朵白云。

那白云下面,应该是我的家吧。正是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因为作为农民,这是他们的义务。……

我抬头望向远方,那里有我辛勤劳作的爹娘。我猜想,此刻他们正朝着一辈子未到过的远方――我所在的县城、考场张望。这远方,有他们沉甸甸的梦想……(《远方》)

量裁巧借这种方法,突出的是如何吃透一个素材,能够根据写作的需求进行合适的裁剪,并作一定的取舍,巧妙灵活地运用素材,这样的素材就可以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总之,有限的素材,经过深入挖掘,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观点。同时,运用材料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作一定的取舍,作多角度的叙述,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向主题拉一拉、靠一靠。同时注意拉、靠得自然,不露痕迹。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那么一则材料可论证几个不同的观点,可说明几个不同的问题,学生头脑中库存的材料就会成倍增加,又何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2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