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如何为“和谐校园”建设增添活力,拓宽途径,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是新时期高等学校工作亟待探讨的课题之一。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理想的大学教育离不开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现四大教育的和谐发展。
1.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高等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展的必然。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而和谐校园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基础之上,需要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支撑。因此,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和谐校园,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等方面承担起高等教育应有的历史重任。
2.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需要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条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发展,既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软实力建设是文化建设、精神建设和凝聚力建设。学校师生员工如果人际关系和谐,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目标就会较快地实现。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促进事业发展。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将会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注入活力,使学校的组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师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积极营造培养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
3.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
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的首创精神,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4.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
“和谐育君子,险恶养小人。”和谐的环境培养美德,给人以前进的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这正是培养合格的人才的必要环境。和谐校园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井井有条,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干事业、求发展。
二、夯实基础,构建和谐校园
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具体来说,就是要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创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富有科学理性而又体现人文关怀的和谐校园。
1.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是指围绕学校师生群体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而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反应。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较好调节、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培养良好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
和谐校园环境是提高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学校要让人的心情激荡,走进学校,应当让人能够感受到一种诗意、神圣和无穷的魅力。”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加大基础建设、教学设备、生活设施的投入力度,创建浓郁纯正的校园文化,给师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开放型平台。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与学校发展目标相融合、与教师教育事业需要相融合,促使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学生成才和教职员工发展营造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和谐校园,不仅表现为人与人的和谐,也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构建和谐校园的问题上,具体体现为广大师生员工爱校意识的强化,爱学校的一草一木以及所有的教学设备。前者属于人工自然环境的范畴,它可以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刚性的条件措施,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爱护它,而不应随意地践踏与毁坏。
2.构建和谐校园要实现教育管理、教学服务、教学科研三者的和谐统一
管理的本质是决策,目的是通过分层决策,实施科学的实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管理有它的标准与规范,有其科学性、规范性。而服务就是为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服务。对高等教育自身来说,科学化的管理是服务的前提,无论是什么层次的管理,没有科学化的管理难以提供良好的服务,现代的大学必须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服务是科学化管理实现的保障,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都使科学化管理得以顺利实施。高校的管理必须服务于教学与科研,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服务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与科研是高等教育的双重任务,这二者应当是呈正相关关系,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推动着科学研究的开展。但是,长期以来,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愿意做科研、不愿做教学的现象,更有甚者,身为教师编制,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导致教学与科研相割裂,忽视了二者人才培养内在的一致性。其实,优秀的教师往往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并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的教师。广大教师应当利用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知识和技术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成为新的教学内容的源泉。同时,还应当建立一套围绕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新机制,吸收包括本、专科生在内的广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文明祥和的育人环境
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人际关系不仅关系到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同时,它又是教育学生的载体。
首先,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学校作为一个典型组织,集中体现在它的科层化的管理体制上,其组织机构是直线――职能形式结构,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都是这一机构网中的重要网结,各部门都应明确职责和任务,强化服务意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相互理解和信任,支持与配合的工作格局。
其次,搞好高校干群之间的关系。学校的各级干部是职责的承担者,而不是利益的拥有者。都应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作为首要职责。在各项工作中率先垂范,为群众谋实事,为集体谋利益。这样,自然会消解干群之间的矛盾,加强干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干群之间的友谊,呈现和谐的工作空间。
再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主要矛盾是教师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和影响与学生能否接受这种教育和影响的矛盾。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又一关键。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国大学生是很重感情的。以情感为基础,沟通师生间的思想,适应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苏联教育家马里延科说:“每个学生都可能发展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但是每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不同的,这是由他们所处环境中的种种关系决定的。”具体来说,就是需要一种心理相融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相融使得教师的思想、言行更深刻地在学生心灵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苏联的另一位教育家加里宁也曾讲过,优秀品德的培养不能“借助漂亮的说教或空洞的鼓动性的喊叫,它们只能以同志间的交往为基础,在日常的看不见的影响下,在整个生活过程中深深地被灌输到意识中去”。这两位教育家都强调了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师生关系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所应关注的重要内容。
4.抓好高校的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校园氛围
诚信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之本,要提高对诚信教育重要意义的理性认识。对诚信道德在社会生活的资源属性和重要意义要有足够的认识。诚信教育首先要从规范学校和教师自身的行为,从“上”做起。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是非判断和善恶美丑的识别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很多时候不能用理性的头脑来分析事物,学校和教师就成为他们的引路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学校和教师应先讲究诚信。学校应该将诚信规范列入学校办学的宗旨和师德的基本内容,对各个部门和每个教师提出比学生更高的诚信要求。其次是要完善和健全学校的诚信体制,强化失信约束机制。现阶段高校内部存在的不诚信行为(如教师科研成果抄袭、学生考试作弊等),从思想根源上看,是由于我们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和精神。应在广大师生中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校风,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在高校营造一种诚信的氛围。再次是对高校教师的合理评价也是提高诚信教育的诚信度的重要举措。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建构产生积极的暗示,反之,则对大学生产生恶劣的误导。为了确保广大师生坚守诚信,学校要建立和健全失信约束机制,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以儆效尤,绝不能让违反诚信道德的行为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
5.实现校园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隐性课程的作用
优美的校园环境如人穿在身上的得体衣服,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学生长时间在校园中学习、生活,校园的硬件设施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很大,甚至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具有无声的育人效果。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
国际上,校园环境的研究、设计、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并已经形成了专门的学科,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一个恬静、优美、整洁并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校园,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给人美的享受,并给人心灵净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隐性课程建设的另一个方面,是校园建设的行为载体,学校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拉近师生观念上的社会生活与多彩的社会图景的距离。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可看作校园文化的一种延伸和辐射,对校园文化生态和谐起积极维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