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超级电脑与机器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无知”的冠军
2011年2月14日至16日,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超级电脑“沃森”,参加了全美国最著名的智力竞答电视节目《危险!》,与两位人类顶尖高手詹宁斯和拉特同场较量。经过三轮的角逐,最终以技高一筹的“沃森”大获全胜而告终。赛后,IBM公司宣布将冠军“沃森”获得的100万美元奖金全数捐给慈善机构;亚军拉特和季军詹宁斯也捐出了各自奖金的一半。
创立于1964年的《危险!》智力竞赛,问题涉及地理、政治、历史、体育、娱乐等方方面面。只有通过难度相当大的初试的选手,才能获得上电视参赛资格,而要想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并获得高额奖金更是难上加难。《危险!》中的提问经常使用双关语、谜语以及一些意思深奥、微妙的表达方式,要计算机准确领会这样的表达方式确实相当困难。《危险!》的另一个特色是选手不能直接说出答案,而是要把答案嵌在一个问题中。“沃森”对这种回答技巧掌握得不错。例如,在一个提问中,主持人念了一首“甲壳虫”经典歌曲的歌词,要求选手给出歌名。“沃森”抢答时,不是直接说出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嘿,祖德》,而是回答说:“谁是祖德?”
与“沃森”同场竞技的二位都非等闲之辈,詹宁斯曾连赢74场《危险!》比赛,创下连赢场数最多纪录,赢得的奖金总计250万美元。而拉特是获得奖金总额最高的选手,至今总共赢得了325万美元。按照比赛规则,抢答对一个题目可获得一定数目的虚拟金钱,答错则要扣钱;三轮比赛结束时赢钱最多者是冠军。
由于“沃森”的体积太大,这场引人注目的超级电脑与人脑的对决,无法在电视台的演播室中进行;比赛现场搬到了“沃森”研发中心的主机房楼上,在拉特和詹宁斯听主持人念题目的同时,“沃森”会收到题目文本;经过高速运算分析得出答案后,再由代表它的替身大声念出来。
“沃森”确实厉害。它反应超快,第一、二轮抢答了近90%的题目,第三轮抢答也超过了60%,而且正确率达到95%以上。但“沃森”也会犯错误,而且是人类选手不会犯的低级错误。它在三天比赛中答错了7道题,其中一道题问的是“哪个美国都市的最大机场是以二战英雄命名,第二大机场是以战役命名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芝加哥”。拉特和詹宁斯都答对了,但“沃森”的回答竟然是“多伦多”!“无知”到了连多伦多是加拿大而非美国都市都不知道。
“沃森”的秘密
说到电脑与人脑的对决,自然会让人想起IBM的另一明星电脑“深蓝”,在1997年打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的事迹。“深蓝”是一个漂亮的高科技产品,但没有多少实用性,除非你经常与卡斯帕罗夫下棋并想赢他一回。然而,“沃森”的本领却并不只是参加智力竞答并赢得冠军,它可以在无穷无尽的实际应用中解决各种问题。好奇的你一定想知道,“沃森”为什么能有如此能耐?
想象一下你有一辆需要维修的高级赛车,你可以让一位高级技工为它做全面检修;也可以雇用包括引擎修理专家、刹车修理专家、汽车悬架专家和轮胎专家在内的一群专家,让他们同时检修你的赛车。毫无疑问,一群专家会比一个高级技工更快、更好地完成这辆车的检修工作。如果你雇用更多的专家,例如,一个负责汽车前轮,一个负责汽车后轮,检修工作当然还可以完成得更快。这就是“沃森”成为“超人”的秘密所在。
与汽车检修不同的是,为“沃森”工作的每一位“专家”都是一个独立的计算机软件。这些软件可以同时运作,因为“沃森”是一台能平行处理信息的超级电脑。这种电脑由很多独立的电脑连接在一起构成。在执行一项任务时,“沃森”能同时调动2000个电脑处理器。当“沃森”的“专家”们工作时,有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可供它们调用,该数据库存储的信息量相当于100万本不同书籍和2亿页资料。以IBM公司创始人托马斯・沃森的姓命名的这台超级电脑,就这样发出了人工智能的耀眼光芒,照亮了未来。
再想象一下如果让“沃森”从事医疗诊断又会怎样。你可以将海量的医疗文献输入它的存储器,你也可以为成千上万种疾病或者它们结合形成的新疾病增加对应的“软件专家”。实际上,任何临床医生在遇到不寻常的病例都可以用“软件专家”的格式将它写下来,并送入“沃森”的数据库。于是,这份医学资料就从消极文献变成了一种积极文献,可以在需要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建议,拯救人类的生命。这意味着全世界的各行各业的专家都可以为它贡献独特的“软件专家”。因此,无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沃森”为代表的超级电脑都会有非凡的表现,它们的能力将稳步提升并不断拓展。当然,“沃森”的“专家”之间也会发生矛盾,但共识和经验将驱使这个巨大的程序朝正确方向发展。
难以置信的2045年
“沃森”夺冠,世界哗然。有人认为,与美国大片《终结者》中拥有自我意识的“天网”相比,“沃森”还差得很远。即使“沃森”再聪明,在面对重大问题作出抉择时,人们也不会把最终决定权交给“沃森”。“天网”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出现。
但是,美国未来学家与发明家库兹韦尔最近预言:2045年,机器人将比人类更聪明。他认为,30年后的机器人不但能进行计算,还能谱写乐曲、驾车、著书、提出艺术概念、讲笑话甚至破解长寿秘诀!尽管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异想天开,但库兹韦尔却坚持“到了2045年一切皆有可能”。他预言,人造智能的发展将在2045年发生重大质变,包括他自己也不能预测,到那时一个超级智能机器人到底能够创造什么。或许它们能够自我升级软件并设计出更好的设备,或许它们能够阻止衰老使人类得以永生,或许它们将像转移软件那样把人类意识转移到电脑上,并使人类意识继续存在于机器人体内。当然,最糟糕的情况是,超级电脑最终统治或者消灭了人类。但库兹韦尔相信,未来将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他正在努力保养身体,以便活到2045年并得以永生。
读到这儿你或许会感到很好笑,但库兹韦尔却是认真的。他说,这是在科技进步与时间不成正比例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他举例说,自己1968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时,所有的人共用一台笨重的电脑;而今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台不但价格便宜而且性能强大的笔记本电脑,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事实上,科学家确实正在致力于研究如何将人脑的构造复制到软件中,进而创造一种拥有人类智慧的机器人。
已经上天的机器人
2011年2月26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自己的最后一次太空飞行中,把人类的第一个机器人宇航员送上了国际空间站。这个昵称“R2”的人形太空机器人暂时还没有下半身。从腰部到头部的身高1.01米,肩宽0.78米,体重150千克。R2的身上装有超过350个的传感器和38个微处理器,R2的头部装有四个可见光摄像机,“下巴”处还有一个用于感知深度的红外线摄像机。R2的双手有能灵巧活动的手指,能完成一个宇航员需要带着手套完成的精密任务。组成R2的身体部件都可以拆卸,宇航员可以毫不费力地再把它们一块块组装起来。R2能够安全地与人类并肩工作,既能自动执行任务又可由人类远程操纵。R2目前的任务是协助宇航员工作,最终目标是替代人类宇航员执行需要太空行走的任务。因为软件升级后,R2的下半身可根据任务需要予以添加,既可成为四轮底盘型的,也可成为双腿型的机器人。与人类宇航员需要轮换不同,R2将一直工作到2020年,与完成历史使命的国际空间站一起坠毁于太平洋。
受到机器人宇航员R2的启发,日本正准备于2013年,向国际空间站长期“派驻”一名专为宇航员“解闷”的会说话有表情的“”机器人。它在太空的任务就是陪宇航员聊天、为宇航员拍照、帮宇航员织“围脖”。科学家相信,这将有助于舒缓宇航员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