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京市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行为及情绪反应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京市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行为及情绪反应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比较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行为及情绪反应的差异,为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实证性依据。方法 选用自尊量表、儿童行为核查表、积极消极情绪量表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北京市460名独生子女中学生和460名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无论独生还是非独生子女,男生问题行为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女亲社会行为量表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女,非独生子亲社会行为量表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女;无论独生还是非独生子女,男生积极情绪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女生;独生子消极情绪量表得分显著低于独生女。结论 中学生中独生子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非独生女更容易表现出亲和行为;独生子女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关键词】 行为;情绪;自我评价(心理学);学生;独生子女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1-1003-03

我国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但由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对象年龄存在差异,研究结论尚不一致[1-5]。黎雪松等[6]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差异较大,出现问题的比例较非独生子女高。屈艳红等[7]研究发现,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在社交、躯体等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张樱樱等[8]利用元分析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研究文献进行总的效度检验与评估,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文拟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自尊、问题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等描述行为及情绪的、更贴近现实生活的变量,比较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旨在为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实证性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北京市选取6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学,每所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调查,以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为主。其中非独生子女460名,包括男生213名,女生247名;初中生141名,高中生319名。从独生子女中随机选取460人作对照组,2组学生性别和年级比例均相同。

1.2 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要求学生匿名填写。由研究者对主试进行培训后按标准程序施测。

研究工具包括:(1)自尊量表(SES)。由Rosenberg编制,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该量表包括10个条目,要求被试做非常符合、符合、不符合和很不符合4级评定[9]。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2)行为量表。采用儿童行为核查表(青少年)中的部分项目及方晓义等(1996)修订的问题行为量表中的部分项目进行测查[10]。该量表包括问题行为和亲社会行为2个维度,要求被试做没有、很少有、有时有和经常有4级评定。问题行为和亲社会行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和0.75。(3)积极消极情绪量表。采用由Bradburn编制、陈文锋和张建新修订的积极消极情绪量表。该量表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2个维度,要求被试做没有、很少有、有时有和经常有4级评定。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和0.76。(4)生活满意度量表。由Huebner编制,测查对目前生活的总体评价。该量表要求被试做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不能确定、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5级评定。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5)自编基本信息调查表。包括性别、年级、家中排行、父母婚姻状况等基本情况,目的是了解被试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对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行为及情绪各量表得分比较 由表1可见,在中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自尊、亲社会行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独生子女在问题行为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2.2 不同性别中学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行为及情绪各量表得分比较 由表2可见,无论男生还是女生,独生子女在问题行为、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女生中,独生子女亲社会行为量表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而在男生中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无论独生还是非独生子女,男生问题行为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积极情绪量表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在独生子女中,男生消极情绪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女生;但在非独生子女中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非独生子女中,男生亲社会行为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女生;但在独生子女中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年级独生子女中学生问题行为量表得分比较 为考察独生子女中学生随年龄增长问题行为的变化趋势,对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问题行为量表得分用方差分析进行显著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初一、初二与高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行为比较 研究发现,无论男生还是女生,独生子女问题行为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无论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男生问题行为明显多于女生。表明在中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特别是独生子,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而且高二年级独生子女问题行为明显增多。邓树嵩等[11]研究也发现,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较初中生更高。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其一,相比较而言,处于青春期的男生反叛性更强,更倾向于向权威和社会规范提出挑战;其二,家庭及社会常常赋予男生更多的责任和期望,给予更多约束、更强管制;其三,进入高中阶段以后,有更强烈的愿望想通过某些行为证实其成人感,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其四,越临近高考学习压力越大,需要应对的现实问题更多,经历的生活事件也更加复杂。

研究还发现,虽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亲社会行为表现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女生中,非独生子女亲社会行为表现明显多于独生子女,在非独生子女中女生亲社会行为表现明显多于男生,表明在中学生群体中非独生女生更倾向于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这或许与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文化有关,无论与独生女相比还是与非独生子相比,父母及祖辈给予非独生女的关怀有所减少,非独生女在家庭里承担的角色也会有所不同,致使她们表现出更多亲和行为,从而更容易被接纳、被肯定。

3.2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情绪比较 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生活满意度更高。刘永策等[12]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更加富足,在家庭中受到更多关注,无论物质要求还是情感需要都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得到满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众多行为选择上表现出差异,独生子女更多参与各项娱乐活动。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满意度、对父母婚姻幸福程度的评价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对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13]。显然,独生子女更可能作出积极评价。研究还发现,无论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男生积极情绪都明显低于女生,而且在独生子女中男生消极情绪也显著低于女生,表明在中学生群体中,女生情绪体验更为丰富,可能与女生心思细腻、对他人的反应比较敏感有关。特别是父母通常对独生女比较溺爱,她们更加任性,情绪体验也更为鲜明。

此外研究还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自尊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不同社会化因素的影响有所加强,学校、同辈群体、大众媒体等因素对独生子女的影响增强,甚至超过了父母及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影响,从而使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消失[14]。

3.3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行为和情绪反应的特点,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性依据。若同时引入人格、家庭功能和同伴关系等研究变量加以研究,可能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研究结果,有待将来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陶国泰等[15]在20世纪90年代曾进行追踪研究发现,独生与非独生儿童的行为问题到青少年期有大致消失的趋势,在社会转型和教养观念不断转变的时代背景下有待进一步验证。

4 参考文献

[1] 宫志宏,汪玲.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0,21(6):520-521.

[2] 刘新颜.城市生源大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9:34,46.

[3] 周振华,赵洁,袁川.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差异的元分析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4):55-58.

[4] 张小远,俞守义,赵久波,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素质的对照研究.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4):482-484.

[5] 沈杰,傅小悌,陈捷.浙江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8(1):99-103.

[6] 黎雪松,邓碧兰.高中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医药导报,2007,19(4):133-134.

[7] 屈艳红,黄居源,周秀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5:18-20.

[8] 张樱樱,童辉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元分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112-115.

[9]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8-320.

[10]王园园.父母离异及父母冲突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11]邓树嵩,郭蕊,马迎教.百色市1799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2):155-157.

[12]刘永策,李彦,盛国军.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差异性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某高校904个样本为例.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4):103-105.

[13]王金霞,王吉春.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4):301-304.

[14]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规模、差异与评价.理论月刊,2006(4):5.

[15]陶国泰,邱景华,李宝林,等.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心理发展的纵向分析:南京的十年追踪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10-212.

(收稿日期:2009-03-31;修回日期:200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