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隐喻理论关照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隐喻理论关照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隐喻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是隐喻研究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外语教学的需要。本文是基于隐喻理论的基本概念,从认知范畴的角度重点探讨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概念隐喻,并结合隐喻与语言以及隐喻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寻找一种新的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隐喻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2】401号第301项)

一、引言

隐喻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与人类的思维、行为和表达有着紧密的关系。但1980年以来,随着Lakoff&Johnson(1980)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1]隐喻研究备受学者的关注。近年来,Cameron&Low(1999)合编了论文集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隐喻的研究与应用》), [2]将隐喻的研究引入了应用语言学领域,并建构了其研究框架,但并未就隐喻与英语教学的具体关系做详细的讨论。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语言学家对隐喻理论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如国内著名的语言学家束定芳2000年出版了隐喻研究的专著《隐喻学研究》,[3]胡壮麟教授 2004 年出版了《认知隐喻学》,[4]这些著作都为国内语言学界对隐喻理论的研究起到了极大作用。200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的胜利召开,开拓了语言认知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隐喻理论指导英语教学。林书武(2002)[5]认为隐喻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是隐喻研究的七个主题之一。蔡龙权(2003)[6]认为隐喻理论对二语习得教学有直接贡献,对其教学提供了可行性。隐喻研究基本上涉及了各个领域,,但却很少有人论述隐喻理论是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具体运用的。本文拟将提高隐喻意识作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手段,并初步探讨隐喻理论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一个比较理想的理论视角其可行性。

二、隐喻的含义及普遍性

传统的修辞学认为,隐喻是非相似事物的比较,对常规的一种变异,而语用学则认为隐喻是从语义或从语用上讲有缺陷的表达方式。但是,随着各个研究领域对隐喻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亚里士多德将隐喻界定为“以指称一事物的名称去指称另一事物”。Lakoff&Johnson将隐喻的定义为“隐喻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行为和活动”。[7]因此,越是抽象的、陌生的领域,人类越是需要求助于隐喻以达到认识和理解新事物的目的。隐喻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方法, 也是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遇问题的不可缺少的工具。[8]

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的文本中。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大隐喻。[9]Lakoff曾指出,英语中大约 70% 的表达是隐喻性的。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运用应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 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而促进英语教学。

三、隐喻与英语

(一)隐喻与词汇教学

语言学家Zimmerman(1997)指出:词汇学习对语言学习者而言应处于中心地位,作用最关键。WiIkins(1972)也认为,“没有语法,人们还能进行一些言语交流,但是没有词汇,人们就根本无法说话了”。 文秋芳的研究发现, 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能力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没有较大的提高。而隐喻“是词义产生的主要理据,是表达的机制,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强烈感情的释放口,是填补词汇缺口的方法”(Ullmann,1962)。[10]隐喻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Sweetser,1990:18)。[11]当前,教师对词汇的教学主要是照课本单词表中所给出单词的音标、词性,与课本相对应的单一的义项进行简单的汉英解释,然而这种教学存在致命的缺陷,学生对所学词语的理解过于抽象,因此在记忆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不断重复着“背单词―不会用―忘单词”的恶性循环,在阅读理解中经常出现“认出来了”却“不懂意思”的现象。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中出现了“I am just praying that the board of directors will take steps before it is too late”的例句,很多同学都只知道board有“木板”却不知道还有“董事会”的意思。由于隐喻具有认知的特性,因此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所学的单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基本和隐喻词义,并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四单元出现了“If I did agree, I certainly would not look at my feet or at the ceiling”的例句。foot是一个习见的多义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首先讲解单词的基本含义“脚”。其次凭借隐喻的概念,依据脚的特点处于身体最下部,得到“桌腿”、“山脚”这样的理解。其次从其长度,就能得到含义“英尺”,如The building is 60 feet high;从其形状能很容易地理解“the foot of a sewing machine”;从其功能出发,可以得到,“beneath somebody’s feet”(在某人的控制之下),“set off on the right foot”(一开始就很顺利),“a foot in both camps”(脚踩两只船的人)。通过这一形象具体的隐喻式讲解,学生就能很容易并且轻松地记住foot了。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隐喻这一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隐喻与文化教学

隐喻性是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共同属性。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E.Sapir在他的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性质。”隐喻本身是构成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因此众多语言教学者呼吁要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关于文化教学现在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文本的同时穿插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则通过英美文化概况课和文学课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但无论是哪种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第一种途径显然缺乏对文化知识掌握的系统性;而第二种途径缺乏一定的深度,学生只是停留在对文化知识的简单的记忆层面。把隐喻引入英语文化教学是一种具备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例如笔者在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中“Some think entering a room full of people is like going into a lion’s cage”,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是“a lion’s cage”。因为在汉语中,虎为百兽之王,所以我们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说法。汉语中虎象征“勇猛、威武”、“虎将、虎威、狐假虎威”,同时虎也引申为“危险的地方”、“龙潭虎穴”。而英语中狮子是百兽之王,它象征权利和勇猛,也引申为“危险、险地”,所以我们有Lion King as 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般威风凛凛),lion in the way(拦路虎),the lion’s den(龙潭虎穴),the lion’s share(最大,最好的一份)。

在大学英语考试中,听力、阅读试题的材料内容,基本都是以英美国家为背景的,语言是离不开文化的,那么要想真正理解对话或短文的内容,除了在语音、词汇方面下工夫外,还要注重平时教学中对文化的渗透。

四、结语

将隐喻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为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模式。利用概念隐喻教学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大量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的深层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言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中英文化的异同,开阔视野,提高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 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0:4.

[2] Cameron&Low G.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和趋势[J].外国语, 2002

(1):38-45.

[6] 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2003(6):

38-45.

[7] 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8] Mey,J.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1993:

25.

[9] E.Sapir,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eh,Ha-

rhcourt,Brace&Company,1992:221.

[10] Ullmann S.Sema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

aning[M].Oxford:Basil Blackwell,1962.

[11] Sweetser E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Cambridge,

CUP: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