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652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其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652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其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对682名在校大学生同时进行“应对方式问卷”和“16PF”测试,并对652份有效答卷进行了数据处理。结果发现,大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所表现的积极与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其所反映的16种人格特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尤其是与C(稳定性)、H(敢为性)、O(忧虑性)、Q3(自律性)、Q4(紧张性)这些人格特质均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而与B(聪慧性)、I(敏感性)等人格特质仅在个别侧面有显著相关。经过二次因素分析发现,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应对方式与其次元人格因素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

关键词 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质。

分类号 B848.9

1问题提出

现代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与多元性,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比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同时,也给人们的选择与适应造成困难,人们需要经常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面对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以便更好的适应现实,发展自己。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与行为措施的过程[1],并且情绪反应包括愤怒或抑郁等也是应对过程的一部分[2]。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Folkman和Lazarus将应对分为对抗、淡化、自控、求助、逃避、计划和自评等8种,分别划为问题应对和情绪应对。90年代我国学者肖计划等在参考Folkman等研究的基础上,筛选编制出的应对方式测验包括问题解决、自责、求助、幻想、逃避和合理化6种,后来卢杭生等修订自Folkman等的老年应对问卷,包括面对、淡化、探索、幻想、回避5种,分别划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类[1]。尽管研究者在应对方式测验所涉及的具体类别方面略有差异,但关于应对方式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及性质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应对集中体现在个体对于各种现实事件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方面。个体应对方式是一个受主体自身的人格特质、认知评价、年龄和外在的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主体变量,而其中的人格特质则是一个最为重要与关键的影响因素。它不仅会直接使个体表现出在应对方式方面的一些较为稳定的应对风格和倾向,同时,它也是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价和社会支持等其它与应对方式有直接联系的主要因素。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讲,个人的应对方式是一个人的人格及其特质在现实中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表征。不同的人格特质所形成的应对方式往往是不尽相同的[3]。Bishop等对警察的研究发现,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有明显的相关。警察积极的应对方式与严谨性、外向性、开放性和顺同性等人格特质呈明显的正相关[4]。胡赤怡等研究发现,警察的消极应对方式与其外向性、开放性、顺同性人格特质呈明显负相关[5]。而作为社会一个较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其应对方式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本文仅以652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择业等各种生活活动中的应对方式其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专门研究。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在一所面向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招生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师范教育和医学两个学科的大二、大三两个年级中,按其人数比抽取683名被试,其中师范教育学生352名,医学学生331名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

2.2工具

研究同时采用了“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验”[6]两种测验。其中的“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主要抽取了由肖计划与许秀峰关于“应付方式问卷”中因素负荷较高的30个项目[7],同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并参考卢杭生等其他应对方式测验[8],分别由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的应对方式共计60个项目编制而成。在认知应对方面有18个项目,其中反映其积极而合理认知和消极而不合理的认知各9个项目;情感应对方面有16个项目,反映其积极与消极的各有8个项目;在行为应对方面共26个项目,反映其积极和消极的项目各为13个。为了能区分其被试在每个项目上的反应程度,采取五级记分的形式。先在小范围的大学生中进行了预测,经过两周后进行复测,其重测信度为0.82。正式施测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教师,按照同一指示语,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分别对两个专业的被试同时进行两种测试,对有关答题试卷及时收回。对收回的答卷按有关答题的基本要求进行逐一审查,剔除无效答题试卷31份,其中医学专业的19份,教育专业的12份,最后有效问卷为652份,其中教育专业为340份,医学专业312份,有效问卷占95.5%。采用SPSS11.0对这652份有效答卷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与分析。

3结果

3.1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其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3.1.1大学生认知应对方式与其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研究将大学生的认知应对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其中积极的认知应对指大学生对主要社会生活事件所持的各种合理的认知方式及正确的观念,消极的认知应对是指其对主要社会生活事件所持的包括幻想在内的一些非理性的思维和错误的观念。由表1可知,所测查的大学生的认知应对与其人格特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的积极认知应对与其B(聪慧性)、E(恃强性)、F(兴奋性)、Q1(实验性)等人格因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L(怀疑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其C(稳定性)、G(有恒性)、H(敢为性)、Q3(自律性)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O(忧虑性)、Q4(紧张性)呈非常显著负相关(p<0.01);消极的认知应对与其中的I(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E(恃强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L(怀疑性)、O(忧虑性)、Q4(紧张性)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C(稳定性)、G(有恒性)、Q3(自律性)呈非常显著负相关(p<0.01)。

3.1.2大学生情感应对方式与其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同样将大学生情感应对分为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情感应对主要指大学生对各种社会事件所持的乐观的心境与积极的体验,消极的情感应对主要是指其对各种社会生活事件所持的痛苦、抑郁、愤怒等负性情绪反应与体验。由表1可知,所测查的大学生情感应对方式与其人格因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的积极情感应对方式与其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H(敢为性)、Q3(自律性)等人格因素均构成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L(怀疑性)、O(忧虑性)、Q4(紧张性)人格因素均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消极的情感应对方式与其L(怀疑性)、O(忧虑性)、Q4(紧张性)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H(敢为性)、Q3(自律性)等人格因素均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

3.1.3大学生行为应对方式与其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也将大学生行为应对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行为应对主要指大学生对各种社会生活事件所持的包括寻求有效的社会支持和努力去解决问题等应对措施,消极的行为应对主要指其对各种社会生活事件所持的包括攻击、逃避等反应。由表1发现,所测大学生行为应对方式与其人格特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系,其中积极的行为应对方式与其A(乐群性)、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Q3(自律性)等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O(忧虑性)、Q2(独立性)、Q4(紧张性)等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消极的行为应对方式与其L(怀疑性)、O(忧虑性)、Q2(独立性)、Q4(紧张性)等呈非常显著性正相关(p<0.01),与其A(乐群性)、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Q3(自律性)等均表现出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

3.2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其次元人格因素的相关分析

3.2.1大学生认知应对方式与其次元人格因素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其次元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如表2所示,被测查的大学生所表现的认知应对方式与其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积极的认知应对方式与其内外向性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适应与焦虑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大学生所表现的消极认知应对与其适应与焦虑的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内外向性、安详机警性的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尤其是其中的适应与焦虑次元人格因素,无论是同积极的认知应对还是消极的认知应对的相关性均较高,其相关系数都在0.3以上。

3.2.2大学生情感应对方式与其次元人格因素的相关分析

被测查的大学生所表现的情感应对方式与其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大学生积极的情感应对与其内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次元人格因素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适应与焦虑的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大学生所表现的消极情感应对与其适应与焦虑的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内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怯懦与果敢的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尤其是适应与焦虑两种次元人格因素无论是与其积极的情感应对还是消极的情感应对的相关程度更为密切,其相关系数均在0.33以上。

3.2.3大学生行为应对方式与其次元人格因素的相关分析

被测查的大学生所表现的行为应对方式与其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积极的行为应对方式与其内外向性的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适应与焦虑的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其消极的行为应对方式与其适应与焦虑的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其内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的次元人格因素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尤其是适应与焦虑、内外向性三个方面的次元人格因素,无论是与其积极的行为应对还是消极的行为应对之间的相关性更为密切,其相关系数均在0.3以上。

4讨论

由以上分析发现,所测查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其16PF人格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从应对方式总体方面来看,稳定性、敢为性、自律性人格特质与其积极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应对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而与这三个方面的消极应对均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同时,其忧虑性、紧张性人格特质与其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积极应对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而与这三个方面的消极应对则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尽管不能简单而直接从这种相关中解释其因果关系,但依据16PF测验的解释和根据生活所反映的经验事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那些在情绪上稳定而成熟、沉着、自信、少有顾虑、心平气和、知己知彼且自律严谨等人格特质的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应对方式,而那些具有情绪激动、易烦恼忧虑、畏怯退缩、缺乏自信、经常矛盾冲突,不顾大体、紧张困扰人格特质的大学生在平时这些方面会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应对方式。

通过进一步对所测大学生16PF次元人格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其所测的次元人格因素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从总体上讲,所测查大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的积极应对与其内外向性的次元人格因素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其适应与焦虑的次元人格因素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其在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的消极应对方式与其内外向性、感情用事等次元人格因素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其适应与焦虑的次元人格因素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由此分析不难看出,那些在适应与焦虑上得分低,而更趋于外向者,在现实生活中更倾向于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表现积极的应对,而那些在适应与焦虑上得分高,而性格趋于内向者在现实生活中更倾向于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表现消极的应对。虽然从这种相关研究中难以确定这些次元人格因素与其应对方式之间的孰因孰果的关系,但不管怎样,这种研究结论与我们的现实经验是基本一致的。现实的经验事实表明,那些焦虑水平低、适应性强而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在现实中更容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去面对和处理各种生活事件,而那些焦虑性高、适应性缺乏而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往往会采取各种消极的方式去面对与处理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 医学心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 朱熊兆, 姚树桥等译,Shelley E. Taylor著. 健康心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 顾瑜琦, 刘克俭. 健康心理学. 北京: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4 Bishop G D, Tong Diong S M,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and personality among police officers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1, 135(3): 353~374

5 胡赤怡, 催占君等. 警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9, 642~643

6 李绍衣. 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验指导手册. 辽宁教育科学研究所. 1987

7 肖计划, 许秀峰. “应对方式问卷”信度与效度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6, 10(4): 164~168

8 卢杭生, 姜乾金等. 中老年人应对方式初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3, 93~95

COPING STYLES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OF 652 EDUCATION AND MEDICINE MAJOR STUDENTS

Peng Haoxiang

(Tian Jiabing Education College,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443000)

Abstract

682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tested by ″Coping Styles Questionnaire″ and ″16PF″, then 652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se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active and negative coping styles in cognition, emotion and action had correlation in different level with their 16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It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C(stability)、H(bravery)、O(anxiety)、Q3(self-discipline)、Q4(tension)in every aspects, but it only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B(intelligence)and I(sensitivity)in some aspects.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coping style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