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红楼梦》对茅盾创作影响研究述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红楼梦》对茅盾创作影响研究述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茅盾一生不仅著作丰富,对中国古典文学也多有研究,尤其是对《红楼梦》的喜爱程度自不必言;而茅盾创作中的《红楼梦》因子也是不言而喻的。总的看来,茅盾在创作中对《红楼梦》的学习与借鉴可分为:女性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艺术手法的使用、叙事模式的模仿、写实主义的运用五方面入手。本文将对此作一爬梳整理,并力争给予客观评述。

关键词:《红楼梦》;茅盾;创作;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308-02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是西方文学的天下,而几千年来被奉为经典的中国古典文学却门庭冷落,经常遭到批评、否定和嘲讽。但《红楼梦》这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鸿篇巨制却是个例外,它非但没有被冷落,反而成为一种潮流,这一时期作家的作品中亦常见《红楼梦》的因子,文学巨匠茅盾的创作亦不例外。关于《红楼梦》对茅盾创作影响的研究,约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女性形象的塑造

有学者说过“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许多女性形象都是以《红楼梦》为创作原型的”,这一点,在茅盾的作品中的体现就十分明显。其表现有二:一是女强男弱、女美男丑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关于这一点有许多学人给出了论述,并以作品为例做了充分的分析。他们普遍认为茅盾的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多是崇高美丽的,男人多是软弱无能的,“每当涉笔这类女性的时候,语言的活泼与畅达,形象的生动与鲜亮,远非男性之可比”,这该是对《红楼梦》中“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另一种完美诠释吧。二是女性性格的塑造。刘锋杰认为“把握动与静的对照以塑造女性形象,是《红楼梦》之不可忽略的形象营构原则之一”,而“与《红楼梦》女性观相近的茅盾”正是接受了这一影响,他的第一部创作《蚀》为此提供了这方面最恰切的例证。陆文采和王建中的《时代女性论稿》一书中也认为,章秋柳拒绝曹志方求爱的豪迈举动,“大有《红楼梦》里尤三姐面对贾府花花公子要将她引向欲壑的边缘时,她一面拿风流公子嘲骂取笑,一面又以肆意放纵然而爽气淋漓的语言,使对方不敢欺侮的气概”。笔者以为陆、王的此番论述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众学者的论述中,刘锋杰的《对茅盾小说创作的影响》和梁桂的《论茅盾小说创作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二文,不仅指出了《红楼梦》影响了茅盾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还指出了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大致可将其归纳为以下两点:《红楼梦》的“现代精神和‘五四’时代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因而引起像茅盾这样的现代作家的共鸣”,此其一;现当代的作家“面对家庭、婚姻和女性的时候,很自然受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影响,因为这类生活中的传统因素并未完全消失,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依然十分强烈”,此其二。从中可见,学者们不仅能看到现象,而且能通过现象认识到本质,这对研究《红楼梦》对茅盾创作的影响来说是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情节结构的借鉴

孙犁在《关于长篇小说》一文中曾说“我甚至猜想,虽然《红楼梦》是曹雪芹一人的创作,但他身边一定有一两个,甚至三四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具备高超的艺术见解,每章每段地和他讨论,出点子,提意见,改善补充。因为我实在惊叹,象《红楼梦》这样宏伟的艺术结构,实非一个人的才力所能达到”。如果我们联系曹雪芹的生平、交友来看,孙犁的这一看法大致准确。

从结构上看,《红楼梦》采用的是一树千枝型的网状结构,其完整性与严密性更是“超过了《水浒》,也超过了《金瓶梅》”。对此,茅盾是极为赞赏的,又怎么会不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呢?对此,部分学者认为,在茅盾的作品中,最明显受到《红楼梦》影响的是《子夜》。如:刘焕林就说过,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运用的就是这种一树千枝的结构形式”,除此之外,“在反应生活面广阔的短篇中,也运用了这种结构形式,《林家铺子》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篇”。项文泉对此也是赞同的,他将《子夜》与《红楼梦》作对比,认为两者的开端,均是“提纲挈领精巧伏线”,而结尾“不仅都能照应开头,故事完整,而且对所有的伏线,都能按照发展规律意义归结”。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受《红楼梦》影响最大的是《霜叶红似二月花》,刘锋杰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认为 “茅盾小说中唯一一部最为接近《红楼梦》的作品是《霜叶红似二月花》”,因为它具有“以《红楼梦》之结构为结构的特点”。丁尔纲也曾表达过《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结构形式“颇近于《红楼梦》”的看法,并认为《霜叶》交错发展的多线结构,和《红楼梦》如同一胎。此外,苏联的索罗金在《论》一文中提到:“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在许多地方显示出传统中国小说风格、结构方式上的影响,显然,这种影响来自于《红楼梦》”。由此可见,学者们多认为在茅盾的作品中受《红楼梦》影响最多的就是《子夜》和《霜叶红似二月花》,以这两部著作为例作论述的也最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茅盾的其他作品中,也能看到《红楼梦》的因子,而这些作品在研究中却被忽视掉了,这是今后在研究中应该予以重视的。

在情节上,茅盾的创作对《红楼梦》也多有借鉴。李国华就认为,《子夜》中吴荪甫、唐云山、王和甫、孙吉人四人的“同舟共济”有如《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曾家驹入吴府与林黛玉进贾府、吴老太爷到上海与刘姥姥到大观园等等均有着“绝妙的对应性”。笔者以为,李先生的这些论述还是比较客观而细腻的。

三、艺术手法的承继

茅盾说过:“伟大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除了他独创的部分而外,还凝结着他从前时代的文化遗产中提炼而得到的精髓”,其所作确如所说。《红楼梦》的小说艺术,可谓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茅盾在创作中就灵活地借鉴了若干手法,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上。刘宏彬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简论对的影响》一文中指出,茅盾的《子夜》对《红楼梦》的环境、心理描法,讽刺手法(描摹讽刺和心理描写讽刺)以及群体素描艺术都有所借鉴,并在文中有详尽的论述。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目的就是为突出人物形象及性格。刘先生的这些提法都是极富见解性的,亦是他人所未曾提及的,可见刘先生思维之独到。

罗宗义对此也有相关论述,他认为:茅盾作品中,或因“主题的需要”,或为“突出人物的个性”经常使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在人物出场时竭力渲染气氛以及用“小道具”的形式来编织故事,表现人物等手法都是从《红楼梦》中借鉴而来的。他还提出“中国传统小说惯用‘一石多鸟’的手法”,即通过一个事件,以简单的笔法勾勒出若干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红楼梦》里的“宝玉挨打”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篇章,刘姥姥逗趣引起的不同人的种种笑态更是引用不烦的例证;而在《子夜》里不乏这样精彩的篇章,即使短篇《林家铺子》也有相同的手法。还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有机结合,往往通过重大事件、矛盾冲突、人物的语言行动进行正面刻画,又通过其他人物的感觉和评判、心里和语言进行侧面烘托,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侧面。

四、叙事模式的继承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儒林外史》、《三国演义》主要属于社会政治和军事战争叙事,而以家庭为中心进行叙事的却比较少”,其中以《红楼梦》“为中国古典家庭叙事模式的集大成者”。这一叙事模式在茅盾的作品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的便是《霜叶红似二月花》。对此,唐纪如就表示“《霜叶红似二月花》通过家庭的日常生活平凡的交谈,从容地展开情节,委婉地交代矛盾,揭示人物性格,这与《红楼梦》可谓异曲同工”。康燕也认为茅盾在创作《霜叶红似二月花》时“一改从描述社会政治的动荡和金融、企业界的活动着眼的写法,而是将重点放在平凡家庭的琐事上”是吸收了《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的长处。除此之外,康燕还提出了《红楼梦》和《霜叶红似二月花》的“主题都具有多义性”的说法。如此新颖之见解与论述,不难看出学者们那独特的审美艺术眼光。

五、写实主义的继承

刘焕林认为,《红楼梦》的创作“严格遵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他“总是细致深微而又高度概括第反映出生活的真实面目”。而茅盾则把“这一现实主义真实性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了”,并指出茅盾曾强调“文艺亦以求真为唯一目的”,反对“主观的向壁虚造”。所以,在茅盾的作品中,“从《蚀》到《锻炼》10多部长篇和从《创造》到《春天》59篇短篇”都是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经笔者手头现有资料来看,对茅盾继承《红楼梦》写实主义的手法有所论述的人并不多,而众所周知,茅盾是极为提倡写实主义的,故而,这一角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注释:

①钟桂松.茅盾创作中的女性心像和时代女性》[J].社会科学辑刊,1998,6:152.

②刘焕林.封闭与开放、横切与直缀相结合――三论茅盾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继承与发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26.

参考文献:

[1][15]王兆胜.与20世纪中国文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2,3:156、158.

[2]姜淑燕.探析茅盾创作“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J].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1:52.

[3][4][8]刘锋杰.对茅盾小说创作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6,2:45、44、46―47.

[5]梁桂.论茅盾小说创作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1:50.

[6]刘焕林.封闭与开放、横切与直缀相结合――三论茅盾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继承与发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28.

[7]项文泉.对结构艺术的借鉴与创新[[J].湖州师专学报,1989,3:33―36.

[9]丁尔纲.恢宏多姿的锦绣园林――再论茅盾小说的结构艺术[J].湖州师专学报,1986,12:71.

[10]李岫.茅盾研究在国外[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445.

[11]李国华.“旧小说”与茅盾长篇小说的生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1:8.

[12]罗宗义.茅盾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学[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69――71.

[13]唐纪如.茅盾创作个性形成的原因[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87.

作者简介:

李荣华(1988-),女,集美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