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究双主体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究双主体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O1-0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从小学到高中它一直是学生的一门主课。这是因为数学可以锻炼人思维的严谨性,培养人的思维逻辑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文明的任何进步都离不开数学。然而,数学的形象在学生中并不是很好,特别是学生更以矛盾的心理看待数学,必需要学,但又害怕学,非常想学好,但又很难学好。相当多的学生都在被动地学它,很痛苦,但又很无奈。许多学生都想把数学成绩提高上去却一直没有成效。如何提高这门功课的成效一直是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高效的,成功的学好数学呢?我在这几年新课程改革的领引下,通过实践总结出一套双主体教学的模式,在教学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师生互为主体是主题性教学的内在要求

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学活动中,教育主题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存,并共处于一个共同体中。随着主体性教育思想演化成一种新的教育改革活动时,主题性教学成为了教学创新的焦点。我认为新型的教学观念,它强调教师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的自我发展作用。使二者的主体作用得到极大限度地发挥,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学创结合的教学。在主体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彼此之间是一种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它有三个特征:一是教师要设计切实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过程进行仔细分析和把握。二是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测。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的行为是外向的、可观察的,通过学生的操作、表达、演示等具体的活动展示他们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由此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达到可测试性。三是课程的师生整合,师生双方通过教学互动实现学生与课堂的协调与融合。双主体教学倡导师生互为主题是主体性教学的最高形态,它是互动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二、师生互为主体是教学互动的条件

教学作为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活动,是以知识为载体进行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互相提高的实践活动。这是以尊重和确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一种互动,促进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

为了打破现有的程度化、模式化的教学,真正实现两个主体化的充分发展,必须是互为主体而且是以教学互动为前提。教师和学生均不是独立地出现在活动中的个体,而是共同参与在互动活动中的具有共时性和历史性特点的存在形式。课堂教育的整个过程是两个主体间精神交往的过程,是生命对话的过程,是共同提升的过程。互动是以差异性为基础,以自由平等为条件,以积极主动参与为关键的师生交往过程,通过知识的媒介来实现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主体性的双重契合。教育学的过程实现了双向对象化,促使了教师(主体)教授内容(直接客体)学生(主体)学习内容(间接客体)的有机统一,已达到在教学交往中“以人为本”的育人目的,教师教有所长,学生学有所获,每个人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都得到发扬,为教学双向互动打下了根基。

构建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具有双主动性,使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讨论的内容得到了深化。传统的授受式,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僵化的、物质型的,学习的形式以死记硬背为主,师生的课堂关系是将教科书上的和参考资料上的知识、学生原有的知识、教师的知识三者“投放”在一起,经过激烈的碰撞促成这些知识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修正、再生发展形成新的知识点。这种授课方式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交接。而是知识与知识碰撞中的粘附与衍生。双向互动中所产生的知识是学生经过自己的思索、探究、体验,真正内化所产生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形成具有共享性。

三、双主体互动教学的形态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结构,主要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情境,以不同的教学形态呈现。其指导思想是以问题为主线,以探究活动为载体,以互动体验为收获,以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为动力,来实现双主体互动的形成,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它概括为三点:(1)在情境引入中设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在探究过程中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效率。(3)在范例教学中设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师生需要双向主动,双向促进,双向能动,师生双方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达到相互促进。

为了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进程中,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能以自己在数学学习中所培养的良好数学素质,举重若轻,指挥若定,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