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 “任务驱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 “任务驱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首先对“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全班分享”教学模式进行四个步骤的解读,其次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认为这一教学模式属于建构主义学习方式,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最佳模式。

【关键词】 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全班分享;教学模式;总结反思

一、研究缘起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是无处不在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当今整个社会风气较为浮躁,特别是刚刚挣脱了严苛的高中教育进入大学的学生群体更显浮躁和庸碌无为,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已受到严重挑战。上课不认真听和做记录的学生占多数;面对教师提问的问题自己主动思考的学生占少数,上网搜寻资料、鹦鹉学舌的学生占多数。这样的结果是大学生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所学知识不牢固且随学随忘;更严重的后果是大学课堂丝毫未能起到训练思维的作用,学生在面对自己专业的问题毫无思考力可言。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话,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还具有大学生该有的能力和水平吗?

究其原因,当今的大学生既缺乏积极动脑思考的内在动机,同时也缺乏被迫动脑的机会和外部动力,而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课下作业无效的整体学习质量滑坡的现状。所以,在现实的历史背景下,大学教师应改变传统大学课堂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而应用学生的“学”的教学方式来取代教师的“教”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运用外力来让学生把脑子真正转动起来。

二、对“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全班分享”教学模式的解读

在此思量之下,研究者从自身的课堂出发,实行“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全班分享”的教学方式来还课堂给大学生。第一步,教师提出任务,分配任务,规定完成方式和时间期限;第二步,学生按小组谈论自己组的任务问题,并认真记录以便于下一步的分享;第三步,每组推选一个发言人来分享答案,全班同学均可以就其分享内容提出质疑,并允许争论。第四步,教师做评价和总结,以肯定和补充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看似简单,实施起来有很多细节问题待认真对待。下面将分步细说。

1、步骤一:任务驱动

首先,该处的“任务”有其独特的特点。此“任务”非彼“问题”。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较多属于照本宣科可以回答的问题,学生或查书或上网搜资料均能给出标准答案之问题。而“任务”却无标准答案,属开放性问题,分为“大任务”和“小任务”两类:可以无限延伸,整合学生所有经验,发散其思维的“大任务”,特点是强调整合,需将经验、资料统合、归类、排序而成;而“小任务”则是操作性任务,必须学生动手操作、亲力亲为才能完成的任务。研究者在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中所用的“大任务”是“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目标和教育建议,来罗列你所能想到的教育内容,越多越好,越详细越好。”然后让各小组自愿认领五大领域,每组一个领域,每个领域到要顾及到。之后规定讨论时间为40分钟,需要将讨论结果清晰、有条理地记录。“小任务”是“每小组在设计一次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后,将之表演出来,可以观摩复制,也可自己编排,据小组能力和意愿而定。”在这样的任务中,学生无法偷懒,必须实实在在地在课下积极准备,多次试验,才敢在课堂上面向全班学生展示。

其次,“任务”的难易度应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来调节。最初给学生布置了任务“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目标和教育建议,来罗列你所能想到的教育内容,越多越好,越详细越好”后,各小组都陷入不知如何下手的状况,于是研究者打断学生讨论,告诉学生完成此任务的最保守的方法,即将每个领域的目标框架先在笔记本上画好,再根据最小层次的目标一条一条对照着写所讨论出的内容。此时各小组有了方向,都去完成领域的目标框架,接下来能扩展出的教育内容却是很少。于是研究者再次打断学生的讨论,以一个领域为例和学生一起边讨论边示范如何根据目标来扩展对象,并根据一个内容对象来扩展多样的活动内容。进过一步接一步的指引和示范,学生的思路就慢慢打开了,所讨论出的内容也越来越详细和具体。

该步骤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任务”的确定建立在教师对课程的深入思考和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上。课堂中的“任务”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对学生有吸引力,“实用”的任务较能调动起学生兴趣,即告知学生解决了该任务对其以后的实际工作的意义;②有挑战性,能让学生感到有一点难度,完成它很有成就感;③需要小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学生之间方便进行同伴订正,完成自我发展。

2、步骤二: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就是将课堂的主动权真实地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依靠群体的智慧来增长相关知识,发展与人合作的技能,培养其合作精神。每个小组都有其核心人物,贡献智慧最多的那个人、提出问题最积极的人、煽动性最强的人都可能成为核心人物,有了核心人物的引领其他同学能够快速地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提升,并积极投入到小组共同的任务上来。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了深刻思考和依托于自己已有经验的发散思维。如果小组没有这样的核心人物,那么教师就要考虑调配小组成员。因为只有当小组中有“领头羊”的存在,小组成员才能获得较为有效的提升和发展。

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任务是不带给学生压力的巡回观察和亲切平等的引导。虽然大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对较丰富,但在专业方面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思维面并未达到可以相互贯通、随意发散的地步。所以当小组讨论遇到瓶颈时,教师就可以将自己作为小组中的一员参与到小组当前正在讨论问题中并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一点提示,并抛出一些问题,在悄无痕迹中完成正向引导、深入引导的作用。

3、步骤三:全班分享

将小组合作的工作结果整理后分享给全班学生,既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思维的整理归纳,也有助于其他学生的学习和参考。全班分享阶段,每组选派一个人来表述自己组的成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适时记录,并允许随时提出质疑。因为思维流逝的很快,有质疑必须当时就要提出来,陈述方要给予回答,质疑往往会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本来是两个人的争论,往往会演变成全班的辩论,而问题也在争辩中愈辩愈明,学生也在争辩中越来越清楚自己思维的局限及正确的内容和方式到底是什么。

该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倾听、记录、启动讨论、帮学生澄清辩词、凸显学生思维中的合理与非合理成分、鼓励学生做出判断、化解争辩带来的紧张情绪和尴尬气氛。

4、步骤四:教师评价并做总结

教师要从小组合作情况、成果分享情况、争辩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且应以正面评价为主,肯定学生做的好的地方,既是对被肯定学生的鼓励又是对其他学生的教育。另外,教师要对各组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补充,这是向大家进行知识信息传递的好时机。让学生在期盼中获取答案远比他毫无动机时直接告知更让他接受且接受的更彻底更丰富更持久。

三、对本教学模式的总结与反思

1、本模式课堂属于高效课堂

本模式课堂的产生就是源于对传统讲授课堂低效的反思,所以本课程必然要实现“高效”。高效课堂具有两个深刻的判断标准:学生最大程度的课堂教学参与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全班分享”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了课堂教学,带着任务、有目标地主动求知;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分享和争论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合理迁移,最终实现对问题的认识愈来愈清晰,对问题的解决思路愈来愈开阔,对知识的整合愈来愈成系统。在这样的“建立假设”、“重建”、“整合发散”中,学生的思考力得到了锻炼,思维的深刻程度也愈来愈加深。

2、本教学模式属于建构主义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而本教学中小组合作、全班分享都体现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主动性和思辨性。教师将要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要自主探究的“任务”,学生解决了这个任务,就意味着完成了对该知识的建构。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思考,锻炼了思考力,学会了合作,锻炼了合作力,而思考和合作的能力是可以迁移到解决生活问题和日后的工作问题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是学习者的事”这个颠真不破的朴素思维演化出了一个学习理论,当我们的大学课堂也将学习这件事交还给大学生时,大学的课堂也成为了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