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我国古代的天象知识与治国方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我国古代的天象知识与治国方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天象知识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吕氏春秋》是先秦综合百家的思想巨著,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天象知识,对我们理解古代天象知识与治国方略的关系,从中探索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圜道 历法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天象知识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吕氏春秋》是先秦综合百家的思想巨著,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天象知识,对我们理解古代天象知识与治国方略的关系,从中探索我国古代政治的特点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天象知识主要包括历法与宇宙结构理论。关于历法,《尚书·尧典》说“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就是说为政者的重要职责是通过观察天象,察其规律,以制定时间,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有所依凭。这也就是历法存在的意义。

历法是古代与政治、民生关系密切的所在。对于君主之治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以下引文证明之:

《尚书·尧典》中尧说:“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闺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史记·历书》中提到:“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闺馀,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官。”

这是说传说中的圣王都是直接参予历法的制定的,把历法作为重要的政治事务来抓。其对君主政治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史记·历书》上的话得到反映:“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朝代更替,新王朝开始,都必须首先确立本朝历法。各朝各代历法各不相同,上古三代历法就各不同。但只要定下来,都必须遵循,这是有“道”:“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史记·历书》)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有道、无道,是否稳定、统一,从其国内上下是否遵守共同的历法就可以得到反映。如果诸侯都可以不遵守历法或自己制定历法。那么,国家就混乱了。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历法对君主之治的重要作用。在古代,制定历法、考察天象本身就是构成古代政治的重要环节,而且是相当重要的环节。把这一结论充分具体化的先秦典籍恐怕非《吕氏春秋》莫属。下面我们以《吕氏春秋》为例来进一步分析:

在《吕氏春秋》的《十二纪》中,每一纪都是以天象、地象、物候几重验证来推算季月时间。下以《孟春》为例,文中讲:

“孟春之月:日在营时,昏参中,旦尾中”。此处描述孟春时的自然天象,“日”的位置。然后是气象与物候:“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还有节气:“某日立春,盛德在木”。根据天象、气象、物候确立自然季节、月、日的时间。文中讲述的观象包括观察天象,即日月星辰所呈现的情况;也包括气象,即观测风、云、雷、雨、闪电之类的表象;还包括观测地上的物象,即动物、植物等顺应节气而呈现的景象,都是用以证实时节的到来,然后开始安排孟春之月的天子政务:

第一、天子明堂之制:天子“居青阳左个”,“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等。这是讲天子居住的方位,车骑服饰、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内容。

第二、天子宗教祭祀活动:在立春之日,天子“迎春于东郊”,“祈谷于上帝”郊迎春气,祈祷上天,以得到上天的护佑。

第三、天子的政令:

其一、“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要求太史履行职责,提供准确的历法时日,以安排国家生产生活。

其二、“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命乐正入学习舞”;“命祀山林川泽”。这主要讲的是天子所安排的春季里的国家事务:一是农业生产,这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二是乐官教国子习舞,这是培养国家需要的理想人才。三是民间祭祀,对山林川泽的宗教祭祀活动代表了古人对天地化育万物之功的敬仰。总之,君主政令的内容是按照立春时节的季节特点来安排国家的各项工作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文观测、农业生产、文化艺术、民间祭祀等。

最后,是对违背月令的警告,提出“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要求根据天地自然节律的规律,来安排人事的活动;认为违背自然时令,孟春行夏令、秋令、冬令,就会导致一系列的自然、人、社会的异常现象。

《孟春》这样的模式,贯彻于整个十二纪中。都是按照天象、地象、物象确立时节,然后安排人事--天子明堂、生产生活,农林牧渔商贸以及军事、刑法、文艺、婚嫁、习俗等等。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天文学在关于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主要有盖天说和浑天说。盖天说最为古老,影响也最大。天圆地方是盖天说的早期形态,大约起于殷商之际。葛兆光指出,“天圆地方的盖天说,是以视觉中以北极为中心的天体运行为背景得来的一种宇宙知识,宇宙中永恒不动的极点使人们想象为”一“或”太一“或”太极“,天地整齐对称和天地规则的运动被人们理解为一种精致的宇宙格局和自然秩序。”豍

《吕氏春秋》就是按照这一思路,将宇宙结构的问题引申到宇宙自然规律论上,并由此提出对人道,特别是治道的主张上。

关于宇宙自然规律的问题,《吕氏春秋》认为:“天道圜,地道方,……何以说天道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十二纪·圜道》)天圆地方说的是天地运行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圜”是指宇宙不停地循环往复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方”是指万物各具特色的种类和情形。天圆地方是宇宙自然规律的表现:

首先,《吕氏春秋》认为,圜道的根本在于它是对宇宙本根之道——“一”的特性的反映。《十二纪·圜道》说:“以言说一,一不欲留,留运为败,圜道也。一也者,齐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圜道是对“一”之特性的显现与图式化,万物都以“一”为宗本。

其次,自然界中万物的运动体现着圜道:精气上下离合、日月星辰周行不殆、自然四时更替、万物生长衰藏、水流自西向东的自然现象,都表现出天地万物循环往复的周期性和有序性。这是天道圆周循环、和谐统一的体现。

再次,人体也体现着圜道:人体的孔窍有九个,一个有了闭塞那么八个就会病。八个孔窍病重而久那么就会死亡。这就是说,人体各器官都要畅通,人体组织也要不断循环运动才行。

最后,圜道作为普遍的规律和依据,既体现于自然界,又体现于人体。同样,也应体现于圣王之治中,成为君道效法的法则。《十二纪·圜道》说:“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天圜地方是天道和谐统一的体现。那么,人道的作为就是要以“法天地”为根本,实现人道和谐、治道和谐。按照“法天地”的原则,《吕氏春秋》对理想的治道提出了设计,它包括:执一驭万、贵公去私、因而无为等。

(一)执一驭万。

《吕氏春秋》认为,以“一”治国,则“执一而万物治”(《六论·有度》)。它说:“先圣择两法一,是以知万物之情。故能以一听政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能以一治其国者,奸邪去,贤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适,风雨时,为圣人,故知一则明,明两则狂”。(《八览·执一》)认为圣王之治以“一”为本根,作用于治身、治家、治国、治天下各个环节。就能使君臣关系融洽;四方人民快乐,宗族亲情和合;贤人达士亲近;奸臣小人远离,自然时节和顺,带来清明的政治统治。

对于当时群雄争霸、百家争鸣的政治与思想局面,《吕氏春秋》强调了天下统一的必要性,指出:军队要有将帅,才能统一号令;国家必须有国君,才能使全国统一行动。相反,如果不统一,各自为政,天下就会大乱。就象让四人每人拿一根鞭子,并排驾驭四匹马,那就连街门都出不去。所以,“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八览·执一》)天子把握“一”这个根本,掌控天下、主宰天下,就能使天下稳定、太平,实现良好的政治统治。

(二)贵公去私。

《吕氏春秋》认为,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日月普照万物,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都是没有偏私的。正是由于天地日月四季行德无私,才化育出丰富多彩的宇宙万物。人效法天地,就应该像天地那样至公无私。从历史上看,“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十二纪·贵公》)历史上的先王,得天下是因为公;治理好天下,也是因为公,立君主,也是由于公。公才能有天下,才能使天下太平。而失天下者,往往是由于偏私,所以君主对待天下,要“利而勿利也”(同上),不要以自己之私利出发,而要从天下之公利出发来治理国家。

《吕氏春秋》举例说,尧有子十人,不传位于其子,而是授予舜;舜有九子,也是不予其子而授予禺。反过来,桓公为私利,以己所爱而治国,结果身死国乱。尧舜的做法就是以天下为公,而桓公的做法则是以天下为私,出发点不同,结果必然不同。

(三)因而无为。

《吕氏春秋》在关于君臣关系的看法上认为,“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为则扰矣,因则静矣。”(《八览·任数》)。主张君主持“贵因”之术。

《吕氏春秋》认为君道贵因,首先要有所“执”,所执之物就是法度,这里的法度不是指的严刑酷法,而是指的建立起一整套责权明晰的官僚体系。《吕氏春秋》认为,人主管理群臣,就象马夫驾马车,如果人主自己去和马一起跑,必然跑不过的。应该学善御的王良,“约审之以控其辔,而四马莫敢不尽力。”(《八览·审分》)人主驾驭群臣,就应该抓住“治之辔”—— “正名审分”(同上)。通过建立起一套权责明晰、分工明确的官僚制度,按其实而审其名来考察官员的政治业绩。

此外,君道贵因,还体现在因主之“势”上。《吕氏春秋》认为,人主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驾驭天下的,特别是对于秦国即将要统一天下来说,如何管理好偌大的中国,保证王权的牢固,是十分紧要的课题。《吕氏春秋》认为,“王也者,势也。王也者,势无敌也。”(《八览·审分》)要想称王天下,王者必须有“势”,有势才可以无敌。

(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政治思想史)

注释:

豍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第205页.

豎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

豏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

豐顾颉刚等.尚书校释译论.(第一册)中华书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