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略谈《将心比心》案例评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略谈《将心比心》案例评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进入四年级下册的教学,我们发现略读课文的比例又增加了,除第二和第五单元外,每单元的四篇课文中都有两篇是略读课文,因此如何教好略读课文成为了我们本学期教研活动的主题。《将心比心》就是本册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一位素不相识的阿姨为奶奶推沉重的大门,妈妈忍住疼痛帮助护士完成生平第一针,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将心比心,那么,我们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语言简洁朴素,但意蕴深刻悠远,耐人寻味。如何把握略读课文的特点,透过简约的文字领悟其间丰厚的内涵,成了本文研讨的一个重点。

案例一: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己所不为,勿施于人”,改写为“己所欲之,先施于人”。

老师改的有没有道理呢?这节课让我们到《将心比心》中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导语自学课文。

2、交流:课文写了哪两件事情?

3、再读课文,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划划读读受感动的地方。

(三)深入体会,交流情感。

第一小节。

重点交流阿姨的话: 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指名学生谈,明确阿姨这样做是为了妈妈也有这样情况时能遇到更多人的帮助,指名读。

是啊,的确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听着你们的谈话,我不禁想起昨天老师在备课时很有感触,我曾挥笔写下了一段文字,来看看。老师范读后,你们也去读读,再来看看阿姨的这句话,有否有新的体会或想法?

出示:凌晨请给我半滴雨露,明朝定还你阵阵甘淋。/中午请给我一束阳光,明天准给你满怀温暖。/傍晚请给我一抹余晖,明朝必带来片片彩霞。/深夜请给我点点闪星,明天伴随你涓涓祝福。

齐读阿姨的话。

第二小节

学生反馈,前面写行为的部分让学生自己谈谈就过去。重点学习妈妈的话:

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学生谈感受。师插话: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如果你就是书里妈妈的女儿,妈妈的话哪些地方最打动你,使你感到幸福和温暖?

指导朗读。相机评价:你读得很安详。/你心中有爱,所以读得特好。/看,也将,也能,读得多好啊。

其实整个场面都是很感人的,让我们走向那感人的一幕。老师读旁白,女同学读妈妈,男同学读护士。分角色朗读第二小节。

反思:

以上案例中老师在教材特点的把握和教材的处理方面的一些做法引起了我的深思:

简约不等于简单

本文内容简约,语言朴素但并不简单,相反内涵相当丰富。“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手。”奶奶和阿姨素不相识,奶奶也并没有请阿姨帮忙,而这位阿姨却为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而且“一直”等到奶奶跟上来才松手。当奶奶表示感谢时,阿姨是“轻轻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丝毫不张扬,不炫耀,不居功,在她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可见是她所习以为常的事。这是何种境界!再看阿姨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难道她这么做了,如这位老师所写的“……明朝定还你阵阵甘淋。……明天准给你满怀温暖……”吗?”不一定!她虽然这么做了,但她的妈妈遇到这种情况不一定就有人会为她的妈妈这么做!但阿姨就这样做了,就这样甘之若贻、理所当然地做了。她心里想的很简单,无非就是既然我希望有人这样对我的妈妈,那我就这样去对别人的妈妈。这就是“将心比心”!这就是孔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此精神境界却表达得如此朴素如此平淡,正因为这样才更感动人心!而妈妈的言行更是感人至深,年轻的护士为她扎针屡扎不中,针眼处都鼓起青包了,她却还是泰然自若,反而给于鼓励和安慰,她的想法也很简单,她希望自己的女儿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这就是“将心比心”!这就是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把书读厚不等于把书加厚

以文本为载体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从而体会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的:“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会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这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而不是通过一些简单地引入课文以外的东西来加厚本文。比如以上的案例中,老师没有抓住字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进入文本的内核,把书读厚,而是千方百计加入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和一些经典名言,共计四次。最后两处的课外资源的引入尚须斟酌外,其余两处从现场的情况来看显然是不妥当的,它和文本之间犹如两张皮,显得生硬艰涩,当然更起不到帮助深入解读文本的作用。如导入部分,老师引用了孔子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入,这本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挺有创意,但是这句话不是学生已知的知识,学生并不理解它的意思,于是老师进行了一番解释。然后老师又将这句话进行了改写“己所欲之,先施于人”,又是一番解释。面对这两句绕口令一样的句子,学生显得懵懵懂懂,目光茫然,当然无法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第二处当学生为阿姨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而感动时,老师也仅仅让学生停留在明确阿姨这样做是为了妈妈也有这样情况时能遇到更多人的帮助这一层面上,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而是给于学生老师本人对文本的个性感悟,试图通过本人的感悟启发学生的感悟。这种没有基于深层感悟的生硬引入无疑是缘木求鱼,舍本求末,“新课程课文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很可能,经过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了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会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学生会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一分钟,都是有效的。”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对教案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