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营馆配商的演进及对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营馆配商的演进及对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民营馆配商经历形成、快速发展和平稳发展三个阶段,在促进图书馆采编业务重构进程、加快新书上架速度、拓展图书采选渠道、创新馆配供书模式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也存在馆配服务缺失、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图书馆应研究民营馆配商的演进及其运行规律,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加强对合作馆配商的监督管理,把潜在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民营馆配商馆配市场藏书建设馆配服务发展历史

[分类号]G253.1

馆配商是介于出版社和图书馆之间,以赢利为目的,向图书馆提供纸质图书及馆配服务的图书供应商。民营馆配商在馆配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市场机制逐步转型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为图书馆提供包括书目数据、图书采配、数据加工、图书上架等馆配服务,打破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格局,成为馆配市场的中坚力量。民营馆配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馆配服务一步步的探索中领跑馆配市场,为馆配市场的繁荣作出巨大贡献,深刻影响着图书馆藏书建设

1 民营馆配商的演进

馆配业务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各地新华书店成立“图供部”,掌控本地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图书供给,形成馆配图书由新华书店独家垄断经营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得到应用,图书馆过渡到自动化和网络化时代,计算机编目逐步取代手工编目,对书目数据提出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而新华书店的传统经营方式和供货模式已渐渐不能适应图书馆采编工作的新变化,已有馆配业务开始流失,错失馆配市场大发展的良好时机。

1.1 形成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购书量大幅度增加,形成一个需求持久稳定的馆配市场,吸引一大批民营公司、个体书店纷纷进入。北京人天、安徽儒林、武汉三新、广东大音、成都世云等一批以图书馆为服务对象、从事专业化馆配经营业务的馆配商相继产生。由于其服务意识好、服务能力强,经营方式灵活,市场适应快,善于听取图书馆意见和建议,了解图书馆需求,图书馆逐渐接受民营馆配商的馆配模式,图书采选业务也逐渐向其倾斜。

1.2 快速发展时期(2000-2004年) 从2000年开始,民营馆配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不仅能为图书馆提供图书采配服务,还免费负责分编著录、技术加工和图书上架等服务,同时还开展为合作的图书馆免费进行回溯建库,帮助实现图书管理自动化等服务。他们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服务内容和领域,拓宽服务增值的范围,朝着馆配服务多元化的目标迈进。一些书商甚至提出要做“图书馆全面服务提供商”的口号。

为了迎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的评估,各高校纷纷增加图书采购量,从而拉动了馆配市场的一路飙升。面对诱人的馆配“大蛋糕”,民营馆配商不满足于单一区域的经营,打破馆配市场地方垄断,纷纷忙于在全国各地布点,抢占市场份额,扩大影响力。北京人天书店从2002年起相继在全国各主要省会城市设立27个工作站、5大区域办事处(分公司);武汉三新公司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开设区域性的销售及售后服务机构;安徽儒林公司的馆配业务营销网络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38个城市,在北京、合肥、广州建设三大物流基地。据专业机构推测,中国内地每年的图书馆采购需求有50亿元,至2004年,民营馆配商就拥有60%的市场份额,占据馆配市场的半壁江山。

1.3 平稳发展时期(2005年以来)

经过2000-2004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民营馆配商发展势头有所减缓,开始步人平稳发展时期。虽然2005―2007年的馆配市场总量增幅巨大,但2005年北京某知名民营馆配商涉嫌商业贿赂被调查,引出一系列高校图书采购贿赂案件。馆配市场笼罩在反商业贿赂的阴云中,很多图书馆在与民营馆配商合作过程中谨小慎微,惟恐被牵连。可以说,这一事件制约了民营馆配商从整体上进一步“攻城略地”的步伐,同时也为新华系统馆配商返抢馆配市场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尽管如此,民营馆配商在馆配市场中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通过加强自身管理和技术创新,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快速运转起来,馆配服务越做越细,业务项目各具特色。武汉三新公司注重地方版文献建设,致力于搭建地方版图书平台,建立地方出版物信息流,把地方版优秀出版物送到图书馆。安徽儒林公司多次承办“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在大学版图书的建设上颇有建树,自行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儒林图书订购系统”投入使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全程服务,使选购图书的过程更为方便、快捷。

随着高校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束并步入后评估时代,民营馆配商之间开始出现竞争合作态势,进行信息共享,减少成本,增加效益,规避风险。同时与新华书店的合作也日趋密切。新华书店举办的不少现采会都邀请大型民营馆配商参与,甚至是协办。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开发馆配市场,实现双赢。

2  对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影响

2.1 积极影响

民营馆配商有体制和机制上的优势,工作效率普遍比新华书店高,而且拥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和商业化竞争意识,吸纳精通图书情报和计算机等知识的专深人才,遵循馆配市场发展规律,适应图书馆藏书建设发展的要求,其发展和崛起对推动馆配市场的发展功不可没,在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问架起沟通的桥梁,在图书馆藏书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1.1 节省图书馆人力资源,促进采编业务重构大部分图书馆图书采购量逐年增加,但由于编制限制,负责采编的专业技术人员没有相应地增加,无法完成数量庞大的图书加工任务。民营馆配商全面介入馆配业务以后,承担起从采访数据、图书分编、加工到上架等一条龙服务,派驻图书馆的分编数据人员和技术加工人员成为图书馆免费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民营馆配商提供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大大减轻图书馆分编业务的工作量,缓解图书馆人力短缺的压力,节省图书馆人力资本开支,解决图书馆的后顾之忧。图书馆开始将工作的重心由技术性工作向参考咨询服务工作转移,把更多的人力资源投入到信息服务工作中,扩大信息服务范围,从而促进图书馆采编业务及其工作重构的进程。

2.1.2 加快新书上架速度,提高图书利用率 中南大学图书馆蒋志强对图书馆编目人员的工作量作了统计:以一个中级职称图书馆员年薪2,5万元为例,其每年图书加工量在4 000册左右,则每册图书加工成本高达6.25元;如果再加上各种耗材(如磁条、条形码等)以及办公场地与设备等,每册图书的加工成本少也在七元以上。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以在编人员已有的工作量去完成新增的采购量是做不到的,严重的新书积压现象普遍存在。有了民营馆配商提供的社会

化、专业化服务,无论图书馆新增多少图书,他们都能快速动员,在最短时间内提供包括图书配供及分编加工服务,直至做到新书上架,解决了图书馆人员短缺所造成的新书积压问题,大大加快了新书上架速度,使到馆新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与读者见面。广东学苑书店为广东教育学院图书馆配供30万册图书,在短短几个月就全部分编加工完毕,而如果靠图书馆自己的力量,三年都完不成。

2.1.3 书目信息多元化,拓展图书采选渠道 图书流通发行渠道改革以前,新华书店作为图书馆唯一的供货商,垄断了图书发行权,新华书店总店编辑的《科技新书目》、《社科新书目》等书目也几乎成为图书馆唯一的采访数据来源。但“新华书目报”收录的书目范围不全,无法全面反映全国的图书出版信息。如2002年全国出版图书16万多种,其中新书10万种,但“新华书目报”大概只收入3.6万种,新书收录率仅36%,导致很多有价值的新书无从得知、无法征订。民营馆配商开展馆配业务后也开始提供自己收集和编制的书目信息,根据图书馆需求制作现货目录和个性化书目信息,并把书目信息挂在网站上供图书馆浏览、下载,丰富书目信息来源,扩大书目信息覆盖面,为图书馆采集图书增加选择余地。如创办于1999年的《人天书目报》现已成为图书馆选订图书的重要信息源,对图书馆了解图书出版信息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人天书店网站,图书馆可以在网上获得采访数据、编目数据,了解图书可供信息,并直接下订单。

2.1.4 流通渠道直接,创新馆配供书模式过去,图书馆勾选订单后报图书馆所在地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层层汇总后报送新华书店总店,总店再把各地订单转到出版社配货,收到出版社配货后再层层分发下去,环节多、流程复杂,供货时间长,到书率也不高。民营馆配商改变新华书店层层报订的图书配供模式,变期货为可供,压缩中间环节,创新馆配市场的供书新模式。成立于1996年的广东大音公司,在全国率先开展以“联采统编”为核心业务模式的图书馆配送,汇集图书馆采购需求信息集中向出版社报订,成立专门的配送中心,加强物流力量,全力保证到书的时间与配到率,并创造出大音特色的配书模式:新书现采、订单选书和带客户到各大书市和订货会外采等多种采选方式。大音公司的配供模式也为许多大的民营公司所采用。

2.1.5 沟通出版社与图书馆,促进书业供需交流 图书馆界与出版业之间过去缺乏沟通、交流,供需信息脱节。民营馆配商通过资助图书馆专业年会、业务研讨会等形式,架起馆社供需沟通的桥梁,促进书业供需交流。如武汉三新公司已成功协办五届“馆藏与出版”论坛,就馆社共同关注的馆藏建设与文献出版问题进行学术研讨。此外,在图书产业链中,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读者信息、同类图书的借阅频率、借阅时效等数据都是出版选题十分重要的参考指标。一些民营馆配商深谙图书馆的文献需求信息并加以利用,通过检索馆藏,了解借阅数据和师生的文献需求情况,寻找市场空白点,与上游出版社深度开发图书市场,为图书馆“量身定做”急需图书。

2.2 负面影响

民营馆配商以盈利为目的,具有资本逐利的天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会尽量压低成本,追求尽可能多的利益,对图书馆藏书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2.2.1 馆配商的强势地位,加大对其依赖性 民营馆配商提供的书目信息成为图书馆采访数据的重要来源,图书采购工作从采访数据的获取到图书的配送被馆配商牢牢掌控。虽然有一些图书馆尝试自行搜集图书信息以减少对馆配商的依赖,但面对每年数十万种新版图书的现实状况,自身的力量显得十分渺小,到头来仍不得不依赖馆配商的配供服务。

分编业务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了解、熟悉本馆馆藏与特色,其业务水平的提高有赖于长期的业务实践与新知识、新技术的结合。分编业务外包后,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图书馆对馆配商的依赖性不断增大,影响业务人员不断学习的热情和进取精神,削弱图书馆内部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2.2 馆配服务缺失,影响图书馆藏书体系质量 民营馆配商为了利益最大化,将利润高的图书编到书目中,而把利润低的专业性、学术性强但印刷数量少适合图书馆收藏的图书,有意无意予以屏蔽。可供书目的利润导向容易造成非学术类藏书比重的增大,造成馆藏图书品种结构的失衡及所需图书的缺藏,破坏重点图书馆藏体系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此外,在馆配过程中,民营馆配商存在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现象,将发货折扣高的图书替换成折扣低的,以牟取折扣差价,甚至用特价书和盗版书充当正价书以降低成本,导致馆藏图书质量下降。有的图书馆采购一批图书,但主干学科的重点书无一入围,经调查发现供货商根本没与出版社联系,而是自行选择一些库存书、特价书。

2.2.3 抗风险能力弱,增大图书馆藏书建设风险在我国,除了发展较好的大型民营馆配商外,其余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书商,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当前馆配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制约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攀比打折等恶性竞争现象严重,馆配行业利润低下,甚至毫无利润,造成企业经营困难。从目前馆配业务运作来看,图书馆收到图书后不可能做到马上付款,结算周期为半年或者更长,而民营企业在与出版社业务往来中又必须通过现款交易,这就要求民营馆配商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民营馆配商发展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2005年以来,一些中小馆配商由于资金链断裂,在市场的冲击之下损失惨重。广州市原有5家馆配商现已经有4家撤出;北京也有一些馆配商陆续退出市场;成立于2002年的福建某知名馆配商也于2007年倒闭。馆配商倒闭令与之合作的图书馆不能及时得到所订购图书,给图书采访、藏书建设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已发出去的订单需要重新组织其他馆配商配货,错过购书的最好时机;新书进馆时间严重滞后,尤其是专业性强、出版量少的学术著作,根本无法补购,造成重点文献的馆藏缺失,图书采购计划流产,年度采购经费计划受影响,影响图书馆藏书质量。

3 图书馆的对策

3.1 研究民营馆配商运行规律,慎重选择合作伙伴

民营馆配商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占据馆配市场的大半江山,如今成为我国图书发行行业的重要生力军,在图书馆藏书建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图书馆对民营馆配商的认识存有偏差,没有认清民营馆配商在馆配产业链中的生态环境,一味强调自身利益,要求其服从和服务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忽略从图书流通发行的角度对其经营活动、经营特点、经营方式以及在为图书馆提供馆配服务过程中的生存状况、发展环境及其运行规律进行调查研究。图书馆以自己非盈利的角色去看以盈利为根本的馆配商,在招标与合作过程中附加苛刻条件,增设“霸王条款”,缺少站

在保障馆藏文献质量的战略高度去考虑馆商双方合作问题,是造成目前馆配市场竞争无序、馆配服务乱像横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民营馆配商运行规律,有利于寻求馆配主体各方利益的平衡点,维护馆配市场的和谐稳定,有利于馆商之间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促进馆配服务沿着良性、有序的轨道发展,从而共同推动图书馆事业繁荣发展。同时也应当看到,民营馆配商之间在规模实力、采配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差异,且良莠不齐。在利益驱使下,馆配市场也存在诚信缺失的馆配商,给馆配市场的声誉和馆藏质量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应充分研究民营馆配商的运行规律,加强对馆配商投标书内容真实性的审核,将浮夸虚报的馆配商拒之门外,从管理能力、声誉和实践经验、采访服务质量等方面选择实力强、服务好、信誉佳的民营馆配商作为合作伙伴,减少对藏书建设的不利影响。

3.2 采用核心出版社采购法,分散对民营馆配商的依赖

尽管图书馆无力也不可能从全国570余家出版社分别采购,但每家图书馆都有自己的馆藏重点及特定服务对象,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其学科与专业特色更加鲜明,可以根据本馆服务的重点需求,把“出版量大、学术水平高、最适合本馆的入藏要求,且在以往的馆藏体系所占比例大的出版社”定义为自己的核心出版社。核心出版社数量不多,但专业文献分布密集。图书馆可把收集书目的重点放在核心出版社,加强与核心出版社的沟通与联系,采取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渠道搜集核心出版社图书出版信息,将其编制成自编数据,并采取“网罗式”的采购策略:即除去极少数不符合入藏要求的图书外,其余悉数购买。对出版社的图书,可利用馆配商提供的书目,采取“精选式”的采购策略,加强监控,从中挑选出少数适合收藏的图书。这样,“网罗”和“精选”这对互逆的行为便结成一张网,将绝大部分符合人藏要求的图书尽收网底,图书馆可以有效摆脱对馆配商的过度依赖,充分提升自身的采访数据获取与加工能力,提高藏书建设质量。

3.3 加强对合作民营馆配商监督管理,将馆藏采购政策落到实处

民营馆配商的馆配服务缺失对藏书建设的负面影响,究其根源,与图书馆对合作馆配商的监督管理不剑位密切相关。虽然每个图书馆都制定了馆藏采购政策用于指导藏书建设,但在合作过程中,多少都存在把关不严、监督不力的问题。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加强对合作伙伴的监督管理,将藏书采购政策落到实处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对馆配商的合作过程监控,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跟踪了解,关注其发展、经营状况,最大限度降低各种风险,确保合作顺利完成。其次,在图书验收、采访编目数据、图书加工及图书订到率等方面要严格监督检查与把关,引导馆配商严格履行采购合同,实现采购目的。最后,做好阶段性评估。阶段性的评估报告,可分为三个月、六个月和年度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采访书目信息、到书速度、到书频率、到书率、图书质量及编目数据等,主要考察馆配商提供的书目信息的完备程度、图书供货能力、图书差错率、编目数据质量和企业信誉度。评估结果可作为是否与馆配商继续合作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