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例研究:推动农村区域教研工作的有效途径陈梅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例研究:推动农村区域教研工作的有效途径陈梅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十个年头,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推动下,各地学校积极探索新的教研模式。在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热闹的课改背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做冷静的分析和思考,不难发现真正让教师“心动”的教研活动不多,教师主动参与研究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在农业县,农村学校比重大,教学点分散,师资力量薄弱,教研部门应如何推进区域教研工作,更好地实现校本教研的内在价值,保障校本教研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值得探索和研讨。

一、找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

县域教研的重心在农村。这是由农村的教学特点决定的。农村中小学校点布局分散,学校规模小,学科教师人数少,缺乏教研骨干;学校教师的研修活动常常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步。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农村教师担任“教学杂家”,专业发展的空间受到挤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退化,教研意识淡化,被动接受教研者居多,主动参与教研者寥寥无几。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注意的。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面临着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困惑。而课例研究,能让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为教师们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条件。课例研究以课例为载体,蕴含着教师对教学经验的重构,引发教师实践的变革和专业自觉,成就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我要研”。而且,课例研究重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相对其他研究载体,课例研究更关注教师的亲身体验和实际需求。教师在参加课例研究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作为研究主体,一方面得到专业人士引领,另一方面又可以和同伴进行互助。课例研究注重发掘教师在实践中的智慧对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和教学行为改进,大有裨益。

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教师,课例研究把教师熟悉的日常教学生活作为主要依据,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教师对教育理论的态度发生从“敬而远之”到“近而亲之”的转变。这对于激活农村教师的学习、研究意识,推动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渴求、学习和应用都产生积极意义。

二、 铺就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绿色通道

毋庸置疑,课例研究对于渴望专业成长的教师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手段的运用、学习方式的呈现、课堂结构的优化等都能成为教师研究的主题。一堂鲜活的课堂教学不但直接给教师带来教研生产力,而且会促成教师对自身教学的深度反思和提高。

课例研究不是单纯的研究一堂课,而是集学习、研究、教学于一体,包括研习名师课堂,研讨常态课和专题性课例,研究同课异构。无论哪种形式,都源于解决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立足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例研究遵循以教师的需求为导向的原则,集理论研究、行为研究于一体,符合农村学校的教学实情,易于产生广泛而深远的教研话题,为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铺就绿色通道。

要让教师的教科研具有生命力,最重要的是要把教师教科研的价值定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发现问题需要有“眼光”,教师的“眼光”就是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中捕捉到问题,这正是检验教师专业化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

三、挖掘农村教师专业提升的内驱力

1.“观课”力。相对“听课”而言,“观课”更加具备研究功能。在常态教研中,教师习惯于“听课”, 比较关注教学流程,忙于做听课记录,而伴随思考的行为不多。其实,有效的做法是不仅要“听”,还要“观”。如观察学生的情绪、交往互动、思维状态,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效,教师的教学思路、情境创设、气氛调节、生成处理等。在听、观的同时,还需要对教学细节进行记录和思考,使之成为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内涵丰富的课例研究过程。

2.反思力。反思是课例研究中最实用的研究手段。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写教学反思。上课前,要认真进行学情及问题分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习方式。教学后,要及时撰写教学札记,对课堂主要环节进行回顾,着重对教学中的亮点、成功点进行梳理总结,对教学中的盲点、困惑点进行思考,寻求对策。考虑到农村教师的教学现状,对撰写教学反思的量要控制,不可过于追求数量。在书写形式上允许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一定要有实效性。

3.学习力。教师的学习有很多种方式。除了派出参加理论培训和各种研讨观摩活动之外,最有效的途径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中,读书是最重要的手段,是教师获得精神成长的重要源泉。因此,要让教育理论学习成为课例研究的加油站。如今,大部分教师因工作忙而没有读书时间,且读书随意性强,没有计划性。作为学校管理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师读书制度,为教师成长增强“造血”功能。如一些学校规定每周安排一节课外活动时间为教师阅读时间,从时间上加以保障;营造“温馨的休闲小屋”,为教师提供轻松的读书环境和丰富的读书资源;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读书论坛会,激活教师思维;把教师读书学习情况与教师工作目标考核方案挂钩,激发教师读书的热情。这些制度产生的导向、激励作用,让教师读书逐步成为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学习、探究、对话的文化氛围。当然,教师读书需要一个由认识到行动、行动到提升、厚积而薄发的过程,需要学校从观念、场地、经费、管理等方面予以重视和支持。

四、搭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平台

教研室在推动县域教研工作中,应重视教研平台建设,健全县、乡(镇)、校三级教研网络组织,尤其要发挥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以课例研究为主要载体,精心组织各种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活动,加强对教学研究的指导,同时重视评估教研行为的实际效果。

如余江县教研室精心铺设“星光大道”:先由各校推荐教坛新秀参加县级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再让赛后佼佼者参加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班;经过培训班的洗礼后,选拔优秀代表参加市级优秀授课教师评选,进而参加市骨干教师评选、市学科带头人评选。该县教研室采取了滚动式竞赛方式,对青年教师实行竞赛“回头看”。奇数年份,组织未获“县优秀授课教师称号”的教师参加比赛,一、二等奖获得者获“县级优秀授课教师”称号;偶数年份,已获上述称号的教师再次被召回学校参加优质课竞赛。这样扎实的竞赛活动,让青年教师不敢在业务上有一丝怠慢和放松。经历多次比赛的洗礼,参赛选手无论是教学素养还是教学技能都会大幅度提升。

在农村小学,村级完小网点分散,加上办学规模小,教研力量薄弱,是县域教研中的“短板”。因此,抓好村级教研既是农村校本教研的关键,也是难点。对此,余江县教研室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加强县、乡、村三级教研网络的联系,实行上下联动,推出教研员“挂点联校”制度,每个教研员帮扶一所质量薄弱学校、一门薄弱学科。每学期至少赴挂点学校参与两次听课、评课活动,与薄弱学科教师一起学习课标,研读教材,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二是延伸乡镇级教研会,将触角伸向村级小学。每年参加各乡镇的一次村级教研,指导开展校本教研,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三是开展校际联片教研活动,在学校之间开展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江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