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刺配合局部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刺配合局部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针刺;局部按摩;产后缺乳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12.032

中图分类号:R27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2-0078-02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的上升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使产后缺乳的患者越来越多。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在产后2~10 d内没有乳汁分泌和分泌量过少,或在产褥期、哺乳期乳汁正行之际,乳汁分泌减少或全无。笔者采用针刺配合局部按摩治疗产后缺乳15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2例患者为2010年8月-2012年1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产妇,年龄23~38岁,平均25岁;初产妇134例,经产妇18例;自然分娩65例,剖宫产87例;缺乳时间2~10 d,平均3 d;中医辨证分型:气血虚弱型55例,肝郁气滞型97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产后缺乳的诊断标准:①产后排出的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不够喂养婴儿。②检查松软,不胀不痛,挤压乳汁点滴而出,质稀,或丰满乳腺成块,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辨证分型:①气血虚弱型,表现为乳汁不下或下而量少,乳汁清稀,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化,神疲食少,舌质淡胖,苔薄白,脉虚细。②肝郁气滞型,表现为产后乳汁分泌量少,甚或全无,胸胁胀闷嗳气,情志抑郁不乐,或有微热,食欲减退,舌质正常,苔薄黄,脉弦细。

1.3 治疗方法

1.3.1 针刺疗法 主穴:膻中、乳根、少泽。配穴:气血虚弱加脾俞、足三里;肝郁气滞加期门、太冲。操作方法:选用0.35 mm×40 mm毫针。先针刺膻中,进针后分别向两侧方向平刺25~40 mm,捻转手法,平补平泻,使针感向两侧扩散;乳根,沿皮下向方向进针,向上斜刺15~20 mm,捻转手法,平补平泻,使针感扩散至;少泽,用三棱针点剌,用手挤压至出血(2~3滴);足三里,直刺40 mm,行捻转提插补法;脾俞,斜刺15~20 mm,行捻转补法;期门,斜刺15~20 mm,行捻转泻法;太冲,直刺15~20 mm,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 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1.3.2 局部按摩 局部按摩、分推膻中至10遍,摩房8~12 min,五指疏抓并提捏8~10遍,拇指与食指相对捏放自根部至,反复8~10遍,做完一侧,再做另一侧。两侧做完,按旁、乳根、膻中各1~3 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4.1 充盈程度 将充盈程度分为3级,并分别计3、2、1分。Ⅰ级:治疗后饱满,有轻度胀痛感,乳汁自流或自溢,计3分;Ⅱ级:治疗后明显充盈,但不胀满,乳汁需用力挤压方出,计2分;Ⅲ级:治疗后无明显充盈,挤压无胀满感,无乳汁外溢,计1分。

1.4.2 泌乳量 泌乳量的改善程度分为3级,并分别计3、2、1分。Ⅰ级:治疗后乳汁自流或自溢,计3分;Ⅱ级:治疗后乳汁需用力挤压方出,计2分;Ⅲ级:治疗后无乳汁外溢,计1分。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显效:乳汁分泌完全满足婴儿需要,其他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乳汁分泌增多,能满足婴儿需要量的2/3,其他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乳汁分泌无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的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P

2 结果

15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经1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5.39%,其中肝郁气滞型优于气血虚弱型,见表1。治疗后患者的充盈程度、泌乳量随治疗次数增加而逐渐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不同中医证型缺乳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证型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气血虚弱型 55 34(61.82)* 16(29.09) 5(0.09) 90.91*

肝郁气滞型 97 78(80.41) 17(17.53) 2(0.02) 97.94

注:与肝郁气滞型比较,*P

表2 不同中医证型缺乳患者治疗前后充盈程度、泌乳量评分比较(―x±s,分)

证型 例数 充盈程度 泌乳量改善

治疗前 治疗第3日 治疗第7日 治疗前 治疗第3日 治疗第7日

气血虚弱型 55 1.71±0.21 2.20±0.27 2.35±0.29 1.56±0.26 1.85±0.31 2.25±0.41

肝郁气滞型 97 2.15±0.27 2.53±0.22 2.72±0.23 1.96±0.33 2.60±0.39 2.64±0.38

3 讨论

产后缺乳也称“乳汁不足”或“乳汁不行”。乳汁为气血所化生,源于脾胃,其枢在胃,其行在肝,受冲任所司。缺乳之因,一是平素体弱,胃气不足,产程过长,疲劳伤气或产期失血过多导致气血不足,脾胃不能产生足够的乳汁;二是产期、产后精神紧张,思虑忧郁等情志不遂,肝脾不合,气机郁滞,乳络不通。故补益气血、通络下乳是治疗产后乳少的基本法则。

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且位于胸中两乳之间,针之具有调理气机、活络通乳作用,为通乳之要穴;乳根为足阳明经穴,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之可调经活血、疏通水液,两穴相配,相得益彰。少泽为催乳特效穴,且为手太阳小肠经的井穴,手太阳经为多血之经,且小肠有分清泌浊的作用,针剌少泽可以使水谷精微由脾转运至全身,补充气血之不足,气血足则乳汁生。推膻中行气活血;旁、乳根调理局部气血;抓房顺畅局部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开通乳管。诸手法共奏通乳之功。针刺调动全身气血运行,局部按摩促进局部气血化生,二者相互补充,可提高总体疗效。观察结果显示,针刺与局部按摩治疗产后缺乳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肝郁气滞型优于气血虚弱型;且见效快,无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较好。笔者临床发现:产后缺乳1周内施该法,治疗效果满意,产后超过1周进行治疗者,疗效差,提示对于产后缺乳宜提早干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