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际新闻及评论的编译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际新闻及评论的编译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译指编辑和翻译,是夹杂着编辑的翻译活动,是先编后译的过程,是根据翻译对象的特殊要求对一篇或几篇原作加工整理后再进行翻译的编译活动。与传统翻译相比,编译有两大优点:一是编译法适用于翻译各种领域、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原文;二是对读者来说,编译作品往往较简洁,较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国际新闻评论不同于以叙事为主的消息、报道和特写,其特点之一就是“时效性”,新闻要求最快捷地传递事件主要内容,这就需要译者采用灵活变通的手段,不受原文形式的限定来改译原文。面对网络所提供的海量即时新闻,译者要想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的新闻资讯,如果完全按照原文全文翻译的话,一是翻译量大耗费时间,二是所占版面太大,会挤掉其他重要内容刊出的空间,造成报纸所载内容单一、形式单调和信息覆盖量小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编译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翻译手段,这样既减少了翻译的工作量,又能保证报道的时效性。另外,对于同一新闻事件,常常有多家媒体的多种报道,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甚至在某些非主要内容上还会有出入。这就要求仔细地辨别和分析,对事件以适当的方式来进行取舍、组织和整合。这是翻译不能做到的,必须借助于编译。

本文理论结合实践,探讨了国际新闻及评论这一文体的编译原则与方法。在编译过程中,译者要掌握的方法如下:

慎重处理政治言辞,避免误导

新闻属于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畴,它必定要为一定的阶级服务。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人们政治、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等观念的不同,因此在不同的语言中某些词语的说法也不同。尤其是在一些带有政治倾向的关键词的说法上,中英文有着很大的区别。英文新闻评论中,政论占绝大部分,而当今国际社会,制度不一,追求各异,党派混乱,新闻及评论各抒己见,为各自的党派或政府充当喉舌。在编译过程中,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报道立场的不同,原文中的某些内容不宜见报,否则就容易犯错误。译者在新闻编译中一定要根据新闻政策、报道内容、国家利益进行一定的加工,删减、挑选、概括相关新闻材料,补充背景知识。对政治性言辞的翻译尤其要谨慎,对于不符合我国方针政策的、在特定时期的敏感的、容易引起读者误解的、格调相对低下的内容,要树立内外有别的政治立场,视情况,要予以必要的修正、删减和补充等,使读者不致被误导。

甄别信息,突出主题

每篇国际新闻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所有材料的纲。在编译前,译者经过一定的编辑,确定文章的主题,在随后的编辑过程中要始终围绕该主题,进一步深化。由于外国媒体竞争激烈,很多媒体为了在第一时间内发表独家报道,往往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在没有经过深入调查求证的情况下而将消息到网站上。因此,在编译过程中,为了使对某一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的评论报道更有针对性,主题更加鲜明突出,译者务必访问多家媒体或网站,就同一事件的多篇报道进行鉴别筛选,删除有出入的部分或文章的枝节,选取所需的信息,调整原作的结构,集多篇原作的精华于一篇报道,形成一篇新闻评论的“强化版”。这既是对原文内容的提炼,又可以起到帮助读者理解的作用。例如:2004年夏季,NBA掀起了一股转会风潮,美国各大媒体争相热炒大牌明星的转会新闻,其中当洛杉矶湖人队的中锋沙克奥尼尔转会迈阿密热队的消息出现在某媒体网站上时,为了确保编译的真实性,译者先后访问了洛杉矶、迈阿密当地各大媒体网站、NBA官方网站以及美国各大媒体网站,多方求证,确保编译真实可靠。

此外,如果原文较长,译者可摘取一些重要的、能够传达原作精髓或对我们有价值的部分作为翻译对象进行翻译。在删减方面,译者不能畏首畏尾。《参考消息》及环球新闻网转载的外国媒体的评论,几乎都有删减现象,有些文章近三分之二的内容都被译者删除。

补充背景,方便受众

在翻译国际新闻时,译者不仅要充分理解原作,同时也必须对译文的受众有所了解。由于翻译介于两种语言文化之间,不同语言的受众在接受来自异文化的信息时会把信息给予者的信息加以增加、减损或错认,从而导致理解障碍甚至交际失败。因此译者进行新闻编译过程中应该增补有关的信息作为观众理解的背景,这样做可迅速激活观众自身已有的相关概念和知识,使观众处于积极主动的收视状态,最终达到最佳的效果。例如:Andy Roddick became the youngest American and second overall to finish year-end World No.1 in the history.He won a hat-trick of consecutive titles at Tennis Masters Series events in Montreal and Cincinnati and at the US Open.该体育新闻可以译为:罗迪克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第一,在ATP历史上仅次于休伊特,在去年北美硬地赛场他连续获得了三个冠军。该例较好地反映了编译中增补信息的益处,由于网球在我国并不普及,人们对其相关背景不熟悉。上句中的“overall”直译意为“全部的”,意思模糊,需要补充该词在此处的所指,即“整个ATP历史上”或“世界男子职业网球协会史上”,这样,人们会对罗迪克在网坛的地位有准确的了解。原文最后一部分提到了三项著名赛事,对北美观众而言耳熟能详,但对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只是陌生的地名,因此译者增译了能帮助观众整体上进行把握的背景知识“北美硬地赛场”,同时将具体的赛事名删去。

重设标题及导语,引人入胜

在新闻报道或评论中,中英文标题有很大的不同。英语标题一般倾向于“重点化”,即用精练的文字提炼出最重要的事实来吸引读者。而中文新闻标题倾向于“全体性”,它不仅有主标题,还可以有眉题来交代事实背景或用副标题补充主标题的不足;不仅可用单句,还常用对偶句揭示意义和烘托气氛,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表现手法上,则讲求轻松、活泼、入情。因此,中文新闻标题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视听兴趣。鉴于此,译者在编译时应根据中文新闻标题的特点,结合英文新闻稿的内容,对标题进行改写。以2004年6月27日欧洲杯一场球赛的标题《Dutch beat Swedish to enter semi-finals》为例,该标题的译文为“橙衣军团打破点球宿命晋级四强”。这则体育新闻英文标题简明扼要、平铺直叙,中文标题则根据中文的特点全部进行了改写。译文采用单句形式,内容上与原文接近,但风格已大相径庭,极具感彩,具有煽情作用,而且,“橙衣军团”这类行话的使用不仅增加了标题的色彩感和异国情调,还拉近了与球迷的心理距离。

导语是整篇新闻稿的灵魂,新闻是否引人入胜取决于导语是否精彩。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果原文没有导语或导语不是很明确,译者可以灵活变通,在译文前增加议论性导语,用来统领全文。译者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方法增加导语:1.“全面法”,通读全文,充分理解主旨,总结出点睛之笔,即中心思想。2.“忠实法”,直接将原文其他段落中散落的此类句子合在一起,译者要根据文章的实际来加以选择。例如在《卫报》的一篇关于声讨伊拉克战争的文章中,原文并没有导语,但译者在编译过程中增加了题外议论。比如在标题的正上方,加上一段话:“英报载文说,现代世界极权主义、种族冲突、野蛮行径与发展中的世界共存,这一事实已经成为西方生活中一种常理,而西方却有一种打着文明的旗号去征服其他人种和其他文化的愿望……”

重组结构,突出文化视角

结构重组必须基于信息受传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期待心理。英语新闻句式简明,关系清晰,主要目的是服务大众读者群,突出记者写作风格;中文读者则习惯于文体功能明显的辅词句。而且译者经常会拿到有关同一主题新闻的多则报道,这些报道视角不一,风格各异,而新闻播出时间有限,在这些情况下须对新闻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重组。经验丰富的译者会在仔细阅读后总结自己的思路,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原文的句式结构,尽量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如多用短句、多用动词等,使译文符合中国读者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去粗存精,保留看点,添加适当背景,再按中文的新闻模式和文体风格编译成篇。例如国际新闻评论文章《Next troublesome missile test:Taiwan?》。原文为Such attitudes present a dilemma for the US, which is reportedly urging Taiwan to back off its missile program.US diplomacy in the region is a balancing act between deterring China from invading Taiwan and restraining President Chen Shui-bian on the issue of Taiwanese sovereignty. In this context,a homegrown missile primed to strike the mainland could be a red flag to China.编译后的文章名为《美报:亚洲下一个麻烦的导弹试射是台湾?》。此段话译为:这样的态度让美国陷入两难。报道说,据传美国正敦促台湾取消导弹研发计划,美国在台海的外交政策向来是在吓阻中国大陆,以及限制就台湾议题之间求取平衡。在这样的架构下,台湾自制可以攻击中国大陆的导弹,无异于对中国大陆发出危险信号。

首句Such attitudes present a dilemma for the US译为“这样的态度让美国陷入两难”,加入“让”、“陷入”两词,句子更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原文中的长句在译文中都分成了用逗号隔开的小句子,简洁扼要。

统一译名,不生歧义

国际新闻中涉及各个国家的大量人物、地名、组织、专业机构等,很多名称复现率很高,这就要求译者注意译名的准确性和统一性。曾参考严复译名的得失提出厘定译名的原则,认为译名首先要符合科学性原则,即译意正确,译音准确(或基本准确);界定清楚,不易误解,专业译名应符合专业特点,不生歧义。其次译名要符合实用性原则,应易懂、易念、易写、易记、易用,不要用古奥生僻字。以人名翻译为例,在翻译高尔夫名将Tiger Woods的名字时,不能想当然地译为“泰戈尔”、“泰格尔”或“老虎”,而应该在查证的基础上,将其译为“泰格”或昵称其为“老虎伍兹”。在一些译名不能肯定时,须查人名字典、查找以往的同类新闻资料或通过请教专家等途径进行查证。

统一性不仅指媒体的译者要做到前后一致,而且还要与其他媒体报道中使用的名字尽量相符,即符合约定俗成原则,以免给观众的理解增加额外负担,甚至造成误会。如2004年6月举行的UEFA Cup被两家国内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台分别译为“欧锦赛”和“欧洲杯”,仔细看看内容才知报道的是同一赛事。UEFA Cup的准确译法为“欧洲联盟杯赛”,简称为“欧洲杯”倒也说得过去,可是译为“欧锦赛”难免让人联想到“欧洲足球锦标赛”(The European Football Championship)。

传播学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新闻报道的特点为针对性、新鲜性、显著性和生动性,也同时决定了新闻编译的特点。新闻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希望达到调动观众的视听兴趣的目的,因而在这种翻译活动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除了语言代码转变外,这一活动的主体人为地掺入了大量的变码,即采用了大量的增加、删除和重组的方法进行编译。这种做法虽有悖于传统的“信”的翻译标准,但得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的有力支持,该学派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进而影响到译文应具有的功能等系列环节。因此,在国际新闻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发挥主体性,根据具体媒体受众的特点,确定翻译的整体风格,并结合具体的编译技巧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才能确保新闻的时效性与可读性。

参考文献:

1.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

2.唐若水:《编译技巧初探》,《贵阳师专学报》,1998(1)。

3.陈明瑶:《浅论英语新闻编译加工》,《中国翻译》,2001(5)。

4.文军、宋佳:《论报刊英语新闻评论的编译原则》,《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3)。

5.仇园园:《摭谈电视英语新闻翻译的特殊性》,《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0(1)。

6.杨雪:《电视体育新闻的编译技巧》,《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4)。

7.袁锦翔:《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8.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青岛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经贸外语系)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