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著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气味当共知,哪能不携手。

――唐・王维《酬黎居士淅川作》

与唐朝的诸诗人不同,在入定的诗人眼里,禅心所及,触目皆是文章,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摩诘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化的禅者。品读王摩诘的《酬黎居士淅川作》,虽只字未提禅字,却处处能感受到诗中洋溢着禅定的生活体验。这首诗是摩诘在青龙寺的县壁上人院一挥而就的。是为酬和一个黎姓的居士而作。其实,青龙寺昙壁上人院是摩诘与舍弟王缙、好友裴迪和王昌龄等一群好禅之士常常雅集、交流参禅心得的地方,他们在这里都留下了禅趣十足的酬和之诗。

诗的语言朴实浅近。还带有吴地方言,但是大象往往无形,禅的妙意就隐含在这些平淡无奇的语句中。首句是诗人对黎居士的反问之语:“如果我真要离开,你就一定会跟我走吗?”一个“去”字,一个“随”字,犹如花谢花开一般自然,“水随天去秋无际”、“昨夜云随风雨去”道的也是这般意味。颈联运用佛语与典故来阐明“无我”的禅理。禅乃明心见性之学,禅宗认为,修行的禅者要有一颗去除了知解与捐弃了欲念的无染著禅心,这样在寂寥中,世间处处才举目皆是禅悟的真谛,即“著处是莲花”。莲花是佛教卷帙与佛教文艺中每每提及的。是清净庄严的佛国净土象征,故佛国亦称“莲界”。“无心变杨柳”与“著处是莲花”相对应,是化用典故,“杨柳”也就是“瘤”,其语出《庄子?至乐篇》,它给我们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支离叔和滑介叔在黄帝曾休息过的冥伯山丘上和昆仑旷野里游玩。不一会儿,滑介叔的左肘上长出了一个瘤,他感到十分吃惊而且好像有点厌恶。支离叔问他说:“你讨厌这东西吗?”滑介叔说:“没有,有什么好讨厌的!具有生命的形体,不过是借助外物凑合而成;一切借由他物而生的事物,仿佛是尘垢一时的累聚一样。人的死生也就如同昼夜交替一样。况且我与你一道观察事物的变化,如今这变化在我身上,我又怎么会讨厌它呢!”该典故向人们阐释了世间万物的自然化迁。心为物宰,不为物役,还原自性,一切都顺其自然,进入清虚澄明的境界。“著”与“无”,一“即”一“离”;“莲花”与“杨柳”(瘤子),一明净一污秽,道破了禅的不二法门――无我。

如果没有从前两联中会意,那么接下来这一句读起来会感到莫名其妙。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或许有人会问:“药包和茶臼干吗不好好地放在该放的地方,却偏偏要放在神龛和石缝里?”这看起来似乎有点违背常理,但修禅的大敌便是以有差别的是非之心去看待万事万物,故感到困惑不已,而禅者却有一颗纤尘无染的禅心,所作所为皆无心之举,皆依归自性,即一种无差别、无分化的心性。因而,松龛里的药裹和石缝里的茶臼也是再自然不过的。此亦是禅者禅居修行的生活写照,他们大都隐逸于“幽涧泉清,高峰月白”的山林中,过着“吃茶吃饭随时过,看山看水实畅情”的云水生活,在这里他们用一颗如“朗月连天静”的心和一种似“寒潭彻底清”的性去体认“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的意境,去谛听“洞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希声大音,在一片广袤的寂寥中忘却自我,与自然融为了一体,达到澄净空灵的无我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禅者。与茶自然有着难解之缘。据传,当年达摩面壁修行,因恼怒自己瞌睡,一气之下割下眼皮扔出山洞,眼皮堕地而长成茶树。传说很美且不足为信,但出世又入世的禅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却与茶文化找到了完美的契合点,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茶文化。茶与禅,虽然一为形而下,一为形而上,但茶和禅的兴味是相通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禅崇尚无我之境,茶亦然。饮茶能“涤昏昧”,进而“清我神”,从而“便得道”,这与禅所提倡的去欲弃知、回归自性、开悟是殊途同归的:茶性本自然,禅心亦是自然,故饮茶与参禅皆为返归自然;饮茶时,当袅袅茶香飘入鼻中的一刹那便顿悟了“尘蒙人生,沉浮不定”的真谛,禅悟亦是在闪念之间。如石火电光般迅疾。瞬时领略到了“归来偶过梅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无限风光。或许,茶亦是禅思之道助,有茶作伴的禅居生活可以是“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可以是“酽茶两三碗。意在镢头边”,也可以是“春回幽谷见梅新,雪水煎茶乐不胜”。还可以是“相逢相问知来历,不拣亲疏便与茶”。可见,禅者的禅居生活。一碗清茶就蕴藏了无尽的天地,润泽了一颗晶莹剔透的禅心。回到“诗佛”摩诘亦复如是,据《旧唐书》本传载,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这不正好也是。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的最好旁注吗?

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而茶却能令人少睡益思,亦能斩却欲念,静心参禅。淡茶一碗。驱除睡魔与欲魔。茶遂在僧院禅堂中刮起一股茶韵禅风,甚至也席卷到街闻坊巷,广开茶铺,“煎茶卖之,不问道欲,投钱取饮”(《封氏见闻记》)。禅院饮茶之风盛行亦催长了茶禅之间的相融,唐代著名高僧百丈怀海还立了佛教丛林的清规法度――《百丈清规》。将喝茶及其形式纳入佛门范式中,传播到东洋并融合大和民族文化成就了今天日人的茶道范式。茶意禅意一味,茶境禅境一体。故寂庵宗泽禅师云:“茶意即禅意。故禅意之外无茶意。若不知禅意,亦不知茶意。”茶意、茶性、茶悟如禅意、禅性、禅悟一般。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至多报以适意会心的一笑。

不同的禅者,观照的方式固然有所差异,但是对“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悟后风景却是完全一致的,因而诗人在诗的最后写道:我与你气味相投,哪能不把臂同游呢。正因为我们彼此以心印心,因而对弹指一挥间的顿悟才有着共同的生命经验。摩诘因与淅川黎居士有着同样的志趣和彻悟后的欣喜之情,才发出这样的感叹。

全诗引典故阐佛理,借常物发禅意,玩味起来。深感这平淡如茶的文字里却透发着“不可说,一说即是错”的深意,如石蕴玉。如水含珠,这也许就是禅的妙趣所在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