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开往十堰的公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往十堰的公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张朝荣开着他那辆笨重的沃尔沃S90越野车,有些落魄地驶在温州的街头。5年前他从这里开了两天的车去了湖北的十堰,以温州人特有的“胆子大、敢闯荡”的勇气买断了十堰市18年的城市公交特许经营权。此番民营资本进入公交领域的举动一时震惊国内,为此,他在各种场合被誉为“中国民营公交第一人”。

但他的梦想最终停留在了半山腰。5年过后,张朝荣投入的数千万元成了泡影,巨大的投入在带有公用性质的事业上迟迟未见效益;而在今年4月16日第四次罢工之后,当地政府出于种种考虑,在事先没有告知的情况下,更是接管了他公司的全部财产、并冻结了企业账户。而后,他拎着包,黯然离开了十堰,“有点像被驱逐出境”。

这场备受瞩目的全国首例公交民营化改革,未行多远又重新回到了起点。各方评说纷纭,留下了一个意犹未尽的符号。

形势大好

2002年6月,著名的汽车城十堰在温州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招商会。会后,温州五马汽车出租公司董事长张朝荣和几个温州企业家一行,受邀到十堰考察投资项目。

对于和车有关的行业,张朝荣一直都认为“很有缘分”。1984年,他第一个在温州买入20辆三轮车搞运输,算是国内最早的“出租车”的雏形。隔年,他将三轮车换成了奇货可居的小轿车菲亚特,并第一个推出“起步价5元”的出租车,在温州开创了先河。1995年,张朝荣与温州市公交总公司合资成立温州公交鹿城中巴有限公司,又一举打破了当时温州国有公交企业的垄断局面。

作为一代温州商人“敢闯敢拼”的代表,张朝荣被评为了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十大风云人物”,其创业故事在上世纪末还被拍成了18集电视连续剧《喂!菲亚特》。剧中,陈宝国担任主演,该剧在全国几十家电视台一度热播。

虽然在地图上连十堰在什么方位都不清楚,当时去十堰的主要目的也是“想看看‘二汽’是怎么生产汽车的”,不过在十堰,“没看到汽车生产过程”的张朝荣却很快发现了新商机。

作为汽车城,十堰道路发达、交通优越,不过走在十堰的大街上,当地的公交车硬件太差,“门窗摇晃直响,车门绣迹斑斑,一不小心车窗玻璃还能划破手”。

就在离开十堰的头天晚上,怀着试一试的心态,张朝荣向当地政府官员提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由他介入,买断当地的公交运营权。期间,由他投资购置新的车辆、打造精品线路,改善当地的公交环境和市民的出行条件,且自负盈亏,不需要政府额外再投入。

此想法很快得到了当地官员的重视。众所周知,公交作为公用事业,一直由政府主导,并由地方财政投入运营。地方财政投入巨大,且亏损严重,比如十堰公交,就已经累计亏损了2700多万元。长此以往,这也导致了公交环境的恶化和交通硬件的久不能改善。倘若由民企接管经营,不仅能一举卸掉政府的包袱,且民企灵活的机制也能给积弊深重的国企公交注入新的活力。

虽然在国内还没有公交民营化改革的先例,不过开明的十堰官员们还是决定吃“第一只螃蟹”。其后,回到温州的张朝荣又被请到了十堰,开始在友好亲切的氛围中进行为期六轮的公交改制谈判。

2003年初,意向性的协议终究达成。为表示自己的诚意,协议签订当日,张朝荣按规定先期支付了200万元的定金,并定购了60余辆空调公交车。

2003年4月29日,“十堰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当晚,央视《新闻联播》还对此进行了报道。晚宴时,十堰市市委书记、市长陪伴左右,下面都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局长,张朝荣感到“很有面子”。

开个好头

在全国数千家公交公司中,张朝荣是唯一的民营企业的董事长,他下定了决心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觉得这“螃蟹”还必须吃好。

虽然十堰公交看起来亏损严重,张朝荣有着自己的一本账。一是他的投资作为国企改革的典型,地方政府承诺给他最优惠的待遇。其次,当地主要领导还承诺,只要他投资超过5000万元,就可以超低价获得市中心的百亩地块。“万一公交亏损的话,我可以用这块地来弥补,搞房地产开发或做点其他事情”。而在当时,这块地每亩的保守估价都在200万元左右。

墙内损失可以墙外补。为了表明自己有信心将前无古人的事情推动下去,张朝荣将家搬到了十堰,面对媒体还异常地唱起了高调:“我一生有3个阶段最重要,第一个18年是在杭州,第二个18年是在温州,第三个18年就是我将在十堰的18年。虽然我现在已经50多岁了,但是我相信,第三个18年一定会活得更精彩……”

2003年3月,张朝荣的温州市五马汽车出租公司与十堰市政府正式签定《股权协议书》。其后十堰市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公交公司,张朝荣以2310万元的价格收购国有净资产权,以及承担十堰公交公司原7000多万元债务。为了体现自己初来乍到的诚意,张朝荣还决定把新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中32%的股份,拿出来给公交公司的职工持股,不过员工或质疑或观望,未能实现。

附加协议还规定,张朝荣以每年800万元的价格,买断十堰市22条公交线路18年的特许经营权。同时,公交公司承担政策规定和政府所赋予的社会义务(如军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有关政策规定的免费乘车义务);作为回报,政府将取消城区中巴车,采取大公交运营方式替代,并按市场运作方式出让特许经营权等。

各项协议尘埃落定,张朝荣决定把温州公交的运营模式“移植”到十堰来。其后,他开始大量购买高档空调车、打造女子专线品牌、拓展车厢和路牌广告业务等。2003年,十堰公交公司奇迹般地实现了6700万元的营运额,当年赢利106万元;2004年收入为7900万元,赢利119万元。

相比全国公交一片亏损、十堰公交前年也亏损760万元的惨淡局面,张朝荣觉得自己开了个好头。

突然的烦恼

但张朝荣觉得他的“好头”很快便遭遇了一大堆瓶颈和麻烦。

当初在洽谈改制时,力推的是当地的主要领导。在开业剪彩仪式上,主要领导却没来,来的仅为次主要领导。其后的报道中如是描述:“会后,有人劝领导,不要草率地认同外地商人的投资意向。”很显然,对这场“联姻”,领导班子内部尚有不同的声音。

而在资产清算中,张朝荣也觉得有很大的问题。“一些破旧的东西按照新的折算给他,还有一些东西,反复算了两次价”。他几乎花了半年的时间才理清楚,多出来的部分,足足有一千多万元。

由公而私的改革还引起了职工的强烈不满。国有公交公司虽说待遇一般,但按性质划分属于事业单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扶持加大,职工的“三险”等方面都有比较不错的保障。而改制后,职工们就成了私人企业的“打工仔”,这令大多数公交员工难以接受。

职工抗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罢工。2002年12月11日,改制事件刚处于试接触阶段,听闻风声的十堰市公交员工举行了第一次罢工,全城线路由此停运一天。停运事件最终以政府官员的一再承诺“会处理好事件”而结束,张朝荣也没太当回事。

不过情绪受到影响的职工们并未偃旗息鼓。2003年6月,公交公司又发生了第二次停运事件。此次,“身份已经转变的职工”将矛头对准了新东家张朝荣,他们纷纷要求退还买断工龄的补偿金。

进退维谷之时,面临着一大堆问题的张朝荣不得不找到政府。不过事易时移,此时主要领导已经易职调走,有关的领导告诉他:“资产评估过高的问题,留做以后再议。职工要求的补偿金问题,公交公司先退还给所有人。”而当初双方约定,这笔1800万元的补偿金由政府财政支出,并作为再就业基金留在企业。

再后来,张朝荣觉得事态远比想象的严重。2004年之后,油价暴涨,每升油由2块多一路飙升到5块多,足足翻了一倍。他所在的公交公司386辆公交车,每天油耗量需要20多吨,仅此一项,每年需多增加1000多万元的成本。

他又找到某位领导要求落实“油补”政策。改制之时,他曾问某位市领导,油价涨了,公交公司有补贴吗?这位官员回答道,油价涨了,政府当然要给你补贴!他再去找时,该官员言之凿凿,没说过这样的话。

2005年,十堰公交亏损500多万元。2006年,此数字扩大,达到了900多万元。

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张朝荣不得不想办法“降低损失”。经过两场小心翼翼的物价听证后,他旗下的空调车票价从原来的1元总算提高到1.5元。不过“几乎是全国最低票价”的空调车却并没有得到市民的认可,他们宁愿挤犹如闷罐的中巴车也不坐张朝荣的公交车,试行一年,空调线路的收入比涨价前还要少。2006年,十堰所有的公交空调车不得不又调回了1元的票价。

此消彼长,政府原本承诺取消的中巴车却似乎“繁荣”起来。2006年,十堰城区内的中巴车不减反增,由150辆增加到了200辆。“这些中巴车可以随意安排自己的时间和路段,专门跟公交抢客,客人少了它就停开,公交车则只能按部就班地运行”。

从2003年到2007年,张朝荣通过各种方式给政府打过不下25个报告,要求落实“公交优先”的政策,大多杳无音信。

代价

为了不至于让几十万市民骂娘,张朝荣决定越跑越亏的公交车还得继续下去。

他算了笔账:自进入公交领域以来,他先后三次投入豪华双温空调公交车237台,陆续新设站牌站廊500余个,投资建成了公交IC卡乘车收费系统项目,又投资建立了公交GPRS智能监控调度系统,几厢合计,累计投入资金已达1.3亿元。

企业陷入困境,政府未能兑现承诺,相反,在一些或公或私的场合,张朝荣听到一些官员高谈阔论,“之所以不取消中巴车,在于不让张朝荣过于‘坐大’,万一公交车停运,还有个替代的余地”。张朝荣形容,那一刻他的心情低到了冰点,有些“关门放狗”的悲哀。

矛盾就此积累。而对改制一直耿耿于怀的职工们看来,他们被逼无奈的老板后来将愤怒转嫁到了员工身上。

2008年1月11日,公交公司年轻司机孙东风,拿到了上年12月份的工资条,扣除了病事假、超油、欠趟、假币等各项费用,以及210元的因事故承担的停车费,到手的工资只剩下11.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