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肺复苏术在突发事件中作用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肺复苏术在突发事件中作用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意外灾难的不断发生,溺水、电击伤、雷击伤、急性心肌梗死等等,使人们的生命随时受到死亡的威胁,而广大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相当匮乏,急救自救的能力有限,有效的心肺复苏术对于应对突发事件,提高生存率,对于伤病员的救治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突发事件;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047-02

根据调查显示,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事故造成的损伤,其中70%--80%死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猝死。[1]人们对于在家中、路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危险估计不足,意外伤害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猝死,对其家庭及家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据研究分析,现场“首位目击者”的有效救助,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存活机会。而“首位目击者”多为院外的普通群众,因而有效地实施心肺复苏术,提高公众的急救及自救能力相当重要。

1 造成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

溺水、电击伤、急性心肌梗死是造成猝死的三大因素,死亡率在各种意外死亡的前五位,尤其是占儿童及老年人死亡率的60%以上。[2]

1.1 溺水是指人淹没在水里,由于呼吸道被污物阻塞,喉头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而造成窒息和缺氧,以及水进入肺后造成的呼吸循环系统紊乱造成呼吸心跳骤停。

1.2 电击伤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引起的强烈的肌肉痉挛,呼吸心跳停止,并迅速死亡。

1.3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心跳骤停。

综上所述:一般情况下造成心跳骤停都是由于心肌痉挛或严重受损引起的。心肺复苏术通过两种机制达到血液循环的目的,一是“胸系机制”,二是“心系机制”,主要是通过胸腔和大血管压力的变化以及直接按压心脏,使血液达到不断循环的目的。

2 如何正确有效的实施心肺复苏术

2010年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将A-B-C(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的顺序改为C-A-B。目的是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胸外按压是心脏停搏后最有效的救治方法。按压部位在两连线或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深度为胸骨下陷至少5cm,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如果同时进行人工呼吸,按压与呼吸比例为30:2。[3]此外,只进行胸外按压也能消除施救者对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顾虑。早期正确的胸外按压可提供给机体组织25%--30%以上的正常供氧,从而可起到部分通气代偿功能。[4]另外,胸外按压所产生的潮气量足已将动脉血氧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为患者的进一步救治提供宝贵的时间。

3 心肺复苏术的优势对比

4 早期实施心肺复苏术的意义

目前将心脏停搏分为三个阶段:(1)电活动期:是心跳骤停前期(2)循环期:一般出现在心跳骤停后4―10分钟,此期内需要高质量CPR为心、脑等重要脏器在医护人员救治前提供氧和血液,从而增加有效循环,改善患者预后。(3)代谢期:在发病10分钟后,还没有针对该期的有效治疗措施。研究发现,生存率与心脏停搏持续时间成反比,每延迟一分钟,抢救成功率降低10%。心脏停搏1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90%,心脏停搏4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为60%,心脏停搏6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为40%,心脏停搏8分钟内实施CPR 成功率约为20%,且患者已经“脑死亡”。心脏停搏10分钟实施CPR成功率几乎为0。[5]

5 小结

虽然我国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和发展迅速,城市院前急救反应速度已经很快,但救护车到达现场时平均10分钟左右,已经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不能有效的提高院外猝死患者的生存率。国内外调查研究在猝死初期10分钟内给予及时正确的心肺复苏术,是提高生存率的最重要的措施。提高院外心跳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正确培训及普及心肺复苏术,使这一有效的急救技术应用到生活的各种突发事件中,挽救生命。

参考文献:

[1] 吴同堂、任秀芝、闫惠芳 急诊猝死的病因和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 2012(04)

[2] 吴倩岚 王菁 徐勤华王晓蓉 邵琰 2006-2010年苏州市5岁以下儿童溺水死亡报告分析 [J] 内蒙古中医药 2012(06)

[3] 英义 2005和2010年不同心肺复苏术指南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06)

[4] 姜波 救命要术---心肺复苏术 [J]中国减灾 2012(01)

[5] 魏宏顺 加强心肺复苏培训对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意义[J]卫生职业教育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