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理念与现实的错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理念与现实的错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45-02

现状分析

我县是一个人口大县,高达140多万,因此教育已是大教育,全县在校学生近40万,又由于我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过去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及差,教师配备严重失调,有的学校甚至连一个正式教师都没有,有的代课老师只有二三年级水平,但仍然充当教师角色,因此我县教育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后来由于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能顺利验收,首先在基础设施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也只是解决了基本的教室而已,同时实行特岗计划后,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又存在一个问题。就象一个饿坏了的大汉一样,饥不择食地“猛吃”一顿,从中专生到本科生,不论是什么专业,只要愿意到威宁教书的都来,虽然也举行所谓的“考试”,但总成绩二三十分照常录用,甚至是从未接受过任何专业学习的社会青年,只要弄到一张所谓的“文凭”就可以进入教师队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倒是顺利验收了,可是教育……。

现在又开始推行新课改,全县教师又卷入了教师培训大潮中,对于课改培训,有的教师是在一节节专家录像讲座中“睡过”的,有的是在一堂堂洋溢着课改新理念的公开课中“坐过”的,有的是在一天去,一天来,培训半天的匆忙中“赶过”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听众却越来越少。不过,在结业考试时,大家都到齐了,结果无一例外,大家都拿到了结业证书。究竟新课程是什么,有的教师认为反正用不着,也不需要知道,培训是培训,教学是教学,两码事。 经系统分析,本县农村教育情况具有以下现状。

一、师资受限,观念滞后

目前本县农村小学参与课改的教师普遍年龄老化,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师做惯了“教参复印机”、“知识传声筒”。还不习惯也不善于搞教研。同时,由于任教科目太多,任务繁重,很少有精力也很少有时间静下心去深入钻研,提升和发展自己适应新课程的综合素质。因此许多参与课改的教师依旧是“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老酒”的状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但是由于城乡差异的存在,正规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很难到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任教,即使到了村小,最多也就干个三两年,最后还是托关系、找门子调到乡镇中心学校、县级以上学校(或直接考公务员和其它行业)。因此,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校没有师资能够开设此类课程,即便是勉强开设也存在着严重的“赶鸭子上架”的现象。 因此在一些农村小学出现老师用播放器、“小蜜蜂”扩音器让学生听歌的“音乐课”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这都还是学校有年轻老师的情况,有的只能是安排一个勉强会唱歌的老师把所谓的音乐课上成唱歌课就算是了不起的了,多数学校根本就不开此类课程。

教师观念滞后也是影响当前农村课改深入进行的一大症结。许多教师说自己已经这把年纪了,再教个三年五年就退休了,不愿再去做那些“冒险”的事了,一旦学生成绩不好,落个调至边远学校或高职低聘,自己面子丢不起,还是固守着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稳妥,因此教学中很自然地就走着传统的老路。在这种状况下,新课程、新理念也就只能成为一纸空谈。

二、负担过重,设施落后

农村小学教师要应付的东西太多,除了要搞好自己承担的几门学科的备课、上课之外还有营养餐采购、管理、分餐、还有各种计划、总结、优差生辅导记录、贫困儿童、留守儿童帮扶等工作,作业批改、政治业务学习笔记,今天这个学习心得,明天那个培训体会等,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使教师没有时间去研究教材、钻研教法,去探究和实践新课程。由于负担过重,目前不少农村教师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障碍,产生了职业倦怠。

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大部分农村地区教师工资是有了保障,但多数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公用经费不足,难以维持日常办学的开支。而且现在还搞什么学生营养餐,更是把学校校长、老师硬生生变成了食堂总管、食品采购员、餐厅服务员、保母等多重角色。

又如新教材在编排上不仅十分注重情境教学,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和训练,这就需要大量现代化的学具和教具,但农村学校无钱购买与新课程配套的相关教学具、音、体、美设备和多媒体设备资源,教师上课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农村课程改革处于尴尬的境地。

三、制度陈旧,评价单一

目前我县的学校管理制度突出量化考核,末位淘汰,学校为应付检查疲于造假,师生为“分数”而争,“分分”计较,缺乏人性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刘兼认为,在人才培养规格发生了变化的今天,教育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尤其是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如何实现?又如何评价?没有太多的经验借鉴。与课改相应的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考试考核评价都是唯分数论,全县一统考下来,均分、及格率一一排名,靠前者优,靠后者劣,奖优罚劣仅此一据。而新课改却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还可能影响到教学进度和考试成绩,这些都是与名次、奖金和岗位聘任密切相关的东西,关系到老师们的切身利益。面对这样的现实,导致许多教师想“改”却又怕“改”。想改,是大部分教师基本上能认清目前的大趋势。知道不改不行;怕改是怕一改成绩下降,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因此造成教师们在课改中的犹豫和迟疑,回到课堂依旧重视的是练习的密度和强度。这样,新课改就大打折扣。

发展见解

一、争取多方支持,加大教育投入

首先农村学校在推行课改时更要建立一套符合农村课改实际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在学校里要形成有利于课改的舆论氛围。学校领导者要着眼长远,坚信只要我们实实在在地进行课改,学生的成绩是不会下降的。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要切实认识到农村课改的重要性;认识到提高全民素质,在于提高农民素质;认识到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于农村的根本飞跃;认识到农村的全面振兴,关键在于农村教育;从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

二、减轻教师负担,激发教师动力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没有稳定的教育质量。在西方发达国家,无论用工制度如何灵活,失业率如何的高,中小学教师的岗位基本上是稳定的,法律保护中小学教师的就业机会不受影响。这样可以保证中小学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种稳定的心态,也赋予了中小学教师一份为人师表的尊严,进而激发他们高尚、敬业、充满爱心的职业道德。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少一些无意义的检查,让教师多一些时间进行研究、教学;少一些形式的东西,让教师从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走上创造、研究之路。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当作终身的事业去热爱、去追求,那么这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会给他的工作带来多少动力与热情!教师的工作就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教师获得幸福的必需。 三、建立骨干帮扶,搭建交流平台

农村小学缺乏优秀的课改骨干教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求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也不切合实际,但为了让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小学健康、稳妥地发展下去,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建立县城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农村小学课改的教师交流机制。实行县城和农村小学教师互换变形,让农村小学的骨干教师在县城小学先进、浓厚的课改环境中尽快成长,让县城的骨干教师在农村小学中促进、带动新课改的步伐。教研人员也要降低教研重心,走进学校、深入课堂,与教师平等对话,帮助教师课堂创新,不要仅仅做一些检查、通报什么的。

四、建立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对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就是要抓住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核心要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把学校构建成学习型组织。首先,学校要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使校本教研有序进行。其次,要组建好以学科为主的教研组,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开展同伴互助,发挥集体的智慧,形成合力,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和成功。第三,教师要立足教学实践,不断反思,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探索和把握教学规律,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五、专业培训要实专家引领要真

目前的很多培训流于形式,长时间的集中培训较少,大多一两天时间,而且理论性的东西过多,许多老师觉得是在听天书一般,过后又无法付诸于实践当中,形成去时性冲冲,回时朦胧胧。还有网络培训,很多老师都是为了取得培训学时而已,电脑一开,网络一连,专家讲座视频面对空无一人的场景,培训结束,结业证、学时证明到手,各项考核合格,可是走进课堂还是传统那一套。白费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专家的先进理念。因此应加大集中培训力度,特别是实践性的现场培训学习和实习指导,最好是挂职培训,安排时间相对长一些,就象培训驾驶员一样,要让受训者能自行上路,并经过后续跟踪考核合格后方能发给合格证书。专家引领应当做到请专家到学校或到培训基地现场指导,以实际案例加以解读,就象临床医生以实际病例现场指导一样的教;象电器修理、汽车修理一样的上机操作,让其从实践中“学”到实践中“做”的过程方能见效。网络培训要经常化,资源共享平台不要限时、限人,应该成为公共性教育资源,让中小学教师随时随地可以使用、参考、学习。另外,除了要培训校长、老师外,还要对教育行政官员进行必要的政策、理念的培训。否则就会出现政令与观念相冲相克,那样教师永远是受气者,不知道要听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