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归芍药散治疗男科病二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归芍药散治疗男科病二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附睾炎;附睾鞘膜积液;精索静脉曲张;当归芍药散;医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5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43-01

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原文说:“妇人怀妊.腹中疠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笔者据“腹中诸疾痛”的启示,用于治疗男科外生殖器疾病颇有效验,现举病案二例。

1附睾炎、鞘膜积液

患者,男,28岁,2011年3月28日初诊。

患者述右侧肿痛一周。一周前因感冒致右侧肿胀疼痛,痛引右侧少腹,行走时尤甚。在社区卫生所诊断为急性炎,经用头孢菌素、左氧氟沙星治疗后,发热、红肿消退,但仍下坠疼痛,痛引少腹,行走不便,今来我院就诊。症见右侧下坠疼痛,痛引少腹,行走不便,触诊:右侧上极肿大、质硬、压痛,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B超提示:双侧大小形态正常,双表面光滑,回声均匀,右侧附睾头部明显增大,大小约2.8cm×1.6cm,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欠清。CDFI(彩色多普勒超声):内见丰富的血流信号显示,左侧附睾未见异常,右侧鞘膜腔内可见1.5cm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左侧鞘膜腔内未见异常积液。诊断为右侧急性附睾炎;右侧鞘膜积液;方用当归芍药散加味:当归15g,川芎15g,赤芍25g,土茯苓20g,白术15g,泽泻25g,荔枝核15g,橘核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5g,刘寄奴15g,泽兰叶25g,连翘20g,忍冬藤30g。7剂,水煎服,日一剂,三次口服。并嘱忌辛辣之物,卧床休息。

2011年4月5日:患者述服上方7剂后,右侧疼痛缓解,质地较硬,上方加莪术15g,皂角刺15,再服7剂,日1剂,二次口服。

2011年4月13日:上述症状明显减轻,药中病机,治以缓图,上方减连翘、忍冬藤,加桂枝15g,白芷15g,日1剂,二次口服。又服10剂,诸证悉除,B超提示:鞘膜积液吸收,右侧附睾未见异常,病告痊愈。

按:附睾炎、鞘膜积液分别属中医“子痈”、“水疝”的范畴。本例中医辨证为外感后少阳经输不利,气滞水停血瘀。用当归芍药散养血活血、健脾利湿.加荔枝核、橘核、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配刘寄奴、泽兰叶、连翘、忍冬藤、土茯苓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由于右附睾头部明显增大,质地较硬,故先后又加入莪术、皂角刺、桂枝、白芷等药以增加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功效。先后服药20余剂,鞘膜积液吸收,右侧附睾未见异常,病告痊愈。

2精索静脉曲张

患者,男,43岁,2011年10月11日初诊。

患者述近月余左侧阴囊部坠胀不适,隐痛,有时向腹股沟附近、下腹、会放射,久站或步行时间过长症状加重,伴腰膝酸软,疲乏无力,阴囊潮湿。B超提示:双侧大小形态正常,左侧3.7cm×1.7cmX2.6cm,右侧3.7cmX1.9cmX2.5cm,实质回声均匀,呈中等回声,未见占位病变。CDF:其内可见血流信号。双侧附睾未见异常,左侧见多支精索静脉扩张,最宽内径约0.4cm,内透声差,见蔓状静脉扩张,鞘膜未见明显积液。提示:左侧精索静脉曲张。体检:立位见阴囊皮肤松弛,见扩张迂曲的血管团,左侧低于右侧,能摸到曲张的静脉,舌质淡苔薄白,舌下脉络怒张青紫,脉细弦。诊断为精索静脉曲张,方用当归芍药散加味: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25g,荔枝核10g,橘核10g,川楝子12g,延胡索15g,青皮10g,乌药10g,黄芪18g,川续断30g,泽兰30。7剂,日一剂,日二次口服,并嘱忌辛辣之物,注意休息,勿过劳。

10月18日:患者述服上方7剂后,诸症减轻,药中病机,原方加土虫10g,水蛭6g,患者前后共加减服用60余剂,诸症消失,病告痊愈,至今未见复发。

按:精索静脉曲张中医古籍中无此病专门记载,可归属于中医“筋瘤”范畴。本例患者证属肝郁气滞,脾肾亏虚。用当归芍药散养血活血、疏肝健脾;配荔枝核、橘核、川楝子、延胡索、青皮、乌药理气止痛;泽兰、土虫、水蛭化瘀利水,黄芪、川续断补益脾肾。诸药合用,疏肝理气,补脾祛湿,活血利水,药中病机,故获良效。

《金匮要略》中用当归芍药散治疗腹痛,一见于《妇人妊娠病篇》,一见于《妇人杂病篇》,两种不同的腹痛,存在者水血同病的相同病理基础。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用当归芍药散治疗。本方由当归、芍药、川芎、泽泻、茯苓、白术组成,当归、芍药、川芎为血分药,有和血舒肝的功用;茯苓、白术、泽泻为气分药,有健脾运湿的功用。全方共凑调和肝脾、活血利水的功效。肝虚气郁则血滞,脾虚气弱则湿盛,本方是肝脾同治,但以治肝为主;亦为血水同治,但以治血为主。中医理论认为,在生理上,水血本同源,相济并倚行;在病理上,血水同病,《金匮・水气病》云:“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又指出:“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指出了水血并病先后辨证的关系。唐容川《血证论》根据“血积既久,其水乃成”、“水虚则血竭”的病理基础,强调“血病不离乎水”、“水病不离乎血”的水血互患的病理关系。日本长尾善治通过研究认为“瘀血形成不单是血循环的障碍,同时也有水代谢障碍”。现代研究证明,利水药能消除水肿或腹水,减轻心脏负荷,有助于纠正心衰,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瘀血消除。活血药具有溶解血凝块,吸引水解物入血和降低血粘度等作用。这些古今研究,说明血和水在病理上具有“瘀阻则水停,水蓄则血凝”的关系,此水血相关病理在临床中累见不鲜,如能辩治准确,确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