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Wiki支持的区域教研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Wiki支持的区域教研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以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技术观为指导,在“行动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wiki支持的课例研究模式,以及“学习效果”、“他人评价”和“自身表现”三个维度的反思进路。个案分析表明该模式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群体动力理论和社会互动理论的启示下,文章进一步提出了以Wiki支持的校际课例研究为核心的区域教研模式,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最后,文章提出了建设“智慧课堂”实验室的设想。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区域教研;课例研究;Wiki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84-03

一、前言

为了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并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众多改革的政策与实践中,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成就,实现教育改革和学校改进的关键;回顾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一一资源开发――教学探讨”的发展历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已成为制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原因,同时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也己成为当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实践表明:校本教研己成为教师增强自身专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支持校本教研将成为我们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行动教育模式:校本教研研究的进展及其问题

在对校本教研方面的文献进行检索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顾泠沅教授及其领衔的研究团队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教育”模式最为引人注目。该模式是在对国际上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两类研究(结合课例的同事互助指导以及案例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包含三个要素:①课例。它是行动的载体、媒介;②合作平台。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平台主要有课例讨论、情境设计、行为反省;③实践共同体的运作过程。整个流程包括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期间有两轮在寻找差距中的反思与调整。这样的流程多次往复,达到螺旋式的上升。研究过程表明,该模式可以有效解决理论向实践、向课堂的转移问题。

然而,该模式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挑战:即如何解决知识的流失问题,并扩大其受益面。在行动教育的过程中,情境设计不同版本之间的变化,课例研讨过程中的思想碰撞以及教师的行为反省都很难留存记录下来,而这些又是研究和反思的重要财富;同时,由于讨论、交流的动态生成性,未参与这一过程的教师很难从成型的教学设计及其它数据中了解其情境脉络和教学推理依据。因此,本研究试图沿着“行动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并利用新的技术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wiki支持的课例研究:“技术支持”的行动教育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理解不是传递的,而是由学习者建构的。需要通过问题解决,让学习者处于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建构主义技术观认为,不应将技术看作传递信息或知识的工具,而应将其看作学习者思考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支持对话和反思(乔纳森等,2007)。因此,我们在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技术观的指导下,对顾泠沅教授的“行动教育”模式进行完善,构建了以教学问题解决为导向,以Wiki协作备课平台做支持,以情境设计。行为反省一课堂实施为平台,整合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两大要素的课例研究模式(见图1)。

反思“所采用的理论”与“所倡导的理论”之间的差异是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关键。要实现教学理念和行为的转变,就要通过差异引起教师的认知冲突和改变的动机,通过新信息或是知识的补充实现知识的建构,进而通过教师自身的实践和反思实现对教学认识的“丰富”或是“修订”。因此,我们在以上所述的课例研究中引入教学设计的对比、课堂实施的对比、设计与实施的差异、自身与他人的差异,帮助教师从“学习效果”、“他人评价”和“自身表现”三个维度进行反思(见图2),从而为教师的参与、协作和反思提供了动力、资源和路径。

为了印证上述设想,我们以两名职初教师为主体,在Wiki协作备课平台的支持下,开展了《我的游戏王国》和《字母表示数》两个主题的课例研究:①通过Wiki平台教学设计,吸引对该课题感兴趣的成员参与讨论,引发思考并完善(见图3);②在班级实施教学,现场听课成员面对面评课外,其它成员则通过Wiki平台上的教学录像观看,共同反思教学效果;③在反思的基础上重新修改教学设计,并在课上实施,如此往复几轮(见图4)。

我们以概念转变的视角,从“互动”、“知识互补”和“关联”三个方面对上述两个课题中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通过Wiki支持的协作活动:①第一位老师逐渐意识到游戏只是学习的辅助手段,并开始从游戏的进入到教学的内核,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方面融合游戏,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参与度:通过拓展、延伸教学重点,设置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关卡任务,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保持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既丰富了所倡导的游戏化学习理念,并较大程度地通过教学策略的转变将其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②第二位老师启动了自己教学经历中要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感悟以及新课程的要求,对数学教学的本质的认识由“传递”跃变为“理解”,并开始尝试采用“做中学”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究和练习的时间和机会,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由此可以看出Wiki支持的校际课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研究展望:“相互启发”的区域教研模式

群体动力理论认为,要改变一个个体,最好从改变他生活的群体入手。因此,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也应采用群体的视角,以实践共同体的形式结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群体。Wenger[9](1998)认为相互的介入、共同的事业和共享的技艺库是构成共同体的关键特征,而课例研究恰可以成为共同的事业,提供参与的契机,形成技艺库。

Granott和Gardner(1994)从“协同性”和“知识差异程度”两个维度对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互动进行分析,并对每个维度进行高、中、低的区分,将互动分为9种形态(如模仿、指导、提供支架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达成一定的目标,我们需要一定数量的教师参与以保证高质量的互动;同时一定数量带来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既可以弥补同一学校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趋同的弊端,“引发认知冲突、触发相互启发学习”,也可以让所有教师各取所需。

因此,我们提出至少应该在区域范围内开展校际课例研究,以满足上述需求。为此,我们希望能在以我校主持的校际课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验证(见图5)。我们参照Shulman夫妇(2004)提出的教师学习的概念框架,为教师提供风险资本、技术资本和规范资本:①我校已建立促进群体专业发展的制度和机制(如每月撰写教学反思的奖励制度);开发以Wiki协作备课平台为核心应用的“区域教师

专业发展平台”(包括团队活动、协作备课、博客天地、交互问答、个人档案和知识中心等模块);②利用Wiki协作备课平台,开展以科组为单位的同课异构活动、以问题为导向的校际课例研究(前文两个案例均为校际课例研究),在线和线下活动相结合,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通过互动、知识互补和联结,实现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的转变。

当前“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平台(http://jsfz.省略/jsfz/)用户为314人(我校教师153人),其中专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达161人,建立起8个团队,协作备课有314个,发表的文章超过4000篇。经过持续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我校借助Wiki协作备课平台的教研活动非常活跃,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多位教师先后获得全国范围教学比赛活动的奖励。本研究建构的模式和策略己为街道教育局所认可,将应用到区域教研活动,验证、完善和推广本研究的成果。该平台也己为区教研室所认可,纳入正在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作为书法教师培训的支持平台进行应用。

本研究在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技术观的指导下,借助Wiki等技术手段完善了顾泠沅教授的“行动教育”模式,并提出了对差异从“学习效果”、“他人评价”和“自身表现”三个维度进行反思的进路。通过对两位教师概念转变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该模式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群体动力理论和社会互动理论的启示下,我们认为应该建构以Wiki支持的校际课例研究为核心的区域教研模式,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为了将“课堂教学”还原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交互、体现教师实践智能的动态过程,我们将建设智慧课堂实验室。通过非参与式观察室与教学区的分离还原真实的课堂,通过全息智能化录播技术记录学生、教师及观摩教师的行为,让教师可以跳出课堂,从学生的学习效果、他人的评价、自身的表现等方面综合地把握课堂上的各种因素、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理念,实现群组智慧的聚合、共鸣以及个人教学智慧的提升;整合Wiki协作备课平台以及教学视频切片技术,将课前、课中、课后贯穿起来,提升同伴互助参与的深度、广度以及教师实践和反思的途径,将教学设计、教学录像、视频切片等资源生成为可供他人借鉴的创新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