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莫言最幸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莫言创造历史。北京时间11日晚7点,汉语“莫言”二字从瑞典文学院揭晓评委的口中吐出。从视频里可以清晰听到,现场的掌声里夹杂着一声中国式赞叹“牛X”。
粉丝狂欢,舆论沸腾,文学界震动。在对莫言获奖的猜测酝酿了一周、在“中国作家何时能得诺奖”的讨论纠结数年、在诺奖情结发酵了一个世纪之后,中国(中国籍)作家登顶。现在回看,民众对11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倒计时般的守望看似数日,实则百年,这巨大的历史跨度和复杂的背景渊源让莫言获奖一事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这或可被解读为中国文化自我伸张、获得世界声誉和话语权的象征之一,或可看做中国文坛现代主义探索的成果和胜利。几乎可以预见,肯定会有人重新梳理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联性,而巨大的文化产业链将被迅速驱动起来——不管怎样,学界和世俗双双狂欢。
百年以来被评价为有资格获奖的中国作家不止一位,但莫言终被选中。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源于他是一位能稳稳走在钢丝上的写作者。这条钢丝不仅存在于作品先锋性和可读性、艺术性与商业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也存在于作家本人对思想自由的追寻和对意识形态的友好之间。莫言的作品被评论者评价为颠覆“官办历史”“新历史叙事”,这是他作品境界的重要支撑,隐含着文学自由与思想自由的巨大力量。没有这种力量,要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必定力有不逮。但不能控制这股力量,以便使它与官方文化达成和解,莫言也无法获得现在这种“双重认定”的局面。若干在莫言之前与诺贝尔奖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没有这种“能力”,也没有这么乐观的结果。
……
给予严肃作家和作品以尊严,给致力于探索与启蒙的写作者以支持和机会,让文学回归自身规律而不受其他因素的捆绑和羁绊,最大程度减少文学被权力裹挟、模塑的可能性,这是中国文坛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讨论莫言获奖只是这个论述框架中的子命题。而要达到这种局面,有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支撑,即独立意志、自由思想,以及鼓励(至少允许)这种独立和自由的制度环境。显然,只有建立起这种基础,中国文学和世界性奖项之间的联系才有望稳固。
感谢莫言,将“山东高密东北乡”带到了世界性文学的中心,为中国文坛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了单薄却有某种安全感的桥梁。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当代文学和它所赖以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将受到更深入的观察和自我观察。一年前获得茅盾文学奖时,莫言曾在感言中强调了他的作品对“人”的重视——“盯着人写”,而人的价值也应该是文学产出机制中最重要的向度。没有对这个价值的尊重,千言万语,莫若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