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模糊AHP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模糊AHP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为考察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标准与就业满意度情况,调查了185名2008届应届大学毕业生,并聘请9位专家对大学生择业标准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模糊ahp法的分析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以下三项因素:企业地域,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并测得合肥地区2008年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偏低,仅为43.1%。

关键词:模糊AHP;就业满意度;择业标准

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近年来受到政府、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就业难的原因。赖德胜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是相对过剩的,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他们则是绝对不足的。政府也针对如何扩大就业问题出台了许多政策,如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正式实施,2008年9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因此,大学生就业率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问题并没有受到学者们的注意。本文研究了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情况。

一、研究综述

大学生择业标准的满足程度可以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因此就业满意度的研究以择业标准的研究为前提。学者已对大学生择业标准进行了很多研究,凌文轮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择业标准主要包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收入高,能提供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阴国恩等对532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多元化的职业价值体系中,“充分发挥能力”、“创造性”、“收入”处于前三位。

目前,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从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等角度进行(Niall O Higgins,2002)。研究中国就业问题的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苏黛瑞(Dorothy Solinger)指出: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高校扩招,而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快到能够吸纳这些毕业生就业的水平和没有创造出适合这些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国内学者多从教育学、社会学角度出发,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

前人的研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及就业率低的原因等问题,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学者对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则关注较少。本文采用了185名2008届应届本科毕业生填写的185个择业标准评价矩阵,结合9位专家对择业标准的模糊评价信息,应用模糊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综合评价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并以此为依据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数据收集

本研究针对合肥地区2008届应届本科毕业生,抽取理、工、文、管四大学科,67个专业的70名学生代表进行了深度访谈。综合文献研究和深度访谈的结果,最终得出以下大学生择业时看重的标准,见表1所示的评价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指标体系。

最后,根据文献研究和访谈结果设计出“大学生就业流向调查问卷”。经试调查和专家讨论后,进行多次修正,最后定稿。于2008年6月5日至15日随机抽取15个专业的2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最终收回185份有效问卷。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为0.901>0.9,表明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数据分析工具选择SPSS15.0和MATLAB6.5。

2.数据处理

(1)择业指标权重的计算

①判断矩阵A=(aij)n*n.的构造

将185名调查者对每个因素的评价分值做算术平均,综合得出一个判断矩阵A。

②用MATBLAB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相对应的特征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指标权重:CI=0.11;RI=1.41;CR=0.08

根据一致性检验要求CR小于0.1,故判断矩阵A和权重向量W可以接受。各指标权重为:(企业地域、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企业声誉、企业前景、企业福利、企业待遇和是否专业对口)=(0.28,0.21,0.16,0.12,0.08,0.06,0.05,0.04)。

本文为研究大学生整体的就业满意度,在应用层次分析法时使用的是8个一级指标,因此,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时将其具体化,使以上指标与每个学生的实际签约单位情况相对应,具体应用见后文。模糊综合评价中的信息矩阵亦是为评价学生整体的就业满意度而请专家对每个细分指标进行评价,再由其对应出具体每个学生的评价信息矩阵,由此测出每个学生的就业满意度,进而综合得出大学生总体的就业满意度。

(2)模糊综合评判

①设定评价等级向量P=(p1,p2,p3,p4,p5)=(很满意,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

②聘请9名专家对各细分指标打分,得出各项细分指标的信息矩阵R。

③由R形成每个学生实际就业指标的信息矩阵,例如:学生A的就业信息矩阵如表2:

④综合评定

=(0.33,0.32,0.14,0.20,0.13);=66.16

隶属度向量V=(90,70,50,30,10),S为综合评价值。学生A的就业满意度为5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择业指标重要性

AHP法表明,大学生最看重的三项因素是:企业地域、企业性质、企业规模;排在后三项的是:企业福利、企业待遇和是否专业对口。大学生普遍认为在经济发达地区,较好的企业性质、较大规模、较高声誉的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此排序表明大学生很看重个人的发展前景。此外,企业福利、企业待遇在本研究和先前的研究中均排于发展前景之后,这表明:大学生择业是比较理性和务实的,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更高的福利和待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收入、高福利。

2.大学生就业满意度

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实际是就业满意度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由于大学生对能够找到的工作未达到其期望值造成的,并非绝对困难。中华英才网对2006年毕业的2300多位大学生进行的就业情况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的工作不满意,其中12%的大学生表示很不满意。武汉地区2007年对2000余名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大学生就业质量开始出现拐点,就业满意率下降到54.41%。文章由模糊AHP法测得的大学生总体就业满意度仅为43.1%,亦证明了此问题。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也即就业满意度偏低的原因有:

(1)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增长趋缓。这是由于就业发展未能与经济同步发展,较低的就业弹性系数以及某些国家宏观政策造成的。与此同时,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又加重了就业难问题。

(2)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此点在本研究亦得到证实。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企业规模、企业声誉、企业前景等指标的期望值和实际值基本一致。但在企业地域、企业待遇、企业福利三项指标上期望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大。因此印证了国外学者Smith和Powell的论断――由于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资质高于平均水平,从而导致整体收入预期水平偏高。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偏低受到国家政策、教育制度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协同作用,要提高就业满意度需各方共同努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1.政府应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就业增长率、就业弹性,其根本在于发展经济。废除各种政策壁垒,例如: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等;完善就业政策,继续出台鼓励到西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

2.高校应适度扩招,专业设置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以此来解决知识失业的问题。

3.大学毕业生要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对市场的反映能力和速度,转变就业观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和保留工资,同时提升就业能力以获得满意的工作。

本研究的不足在于: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大学生择业标准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本调查数据是由大学生给出,因此会出现被试由于对层次分析法不甚理解而不知如何填写的情况。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对被试对此方法进行普及。局限性在于:样本的代表性不足,分析结果的普适性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 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

大学学报,2001,(4):69-76.

[2] 凌文轮,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J].心理学报,1999,(7):342-348.

[3] 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多级估量法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2000,(5):513-516.

[4]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02,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1,NCES2002-130:455.

[5] Dorothy Solinger.中国大学生为什么过剩[EB/OL].

wap.省略/p/diary.

[6] 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

究,2004,(6):87-95.

[7] 中华英才网.超过六成大学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

info.edu.省略/2006/09/14142997725.shtml.

[8] 荆楚网.省略/ctjb/ctjbsgk/ctjb21/200811/

t493547.shtml.

[9] Smith,Herbert L.and Brian Powell,A class of distortion operators

for pricing financial and insurance risks[J].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0,(63):194-207.

[10] 谢作诗,杨克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教育研究,

2007,(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