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此刻学习,你将圆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谈怎样“做一个积极向上的编辑”,它的重点不在于一般性的“怎样做一个好编辑”,而在于“积极向上”四个字。这就有更高的要求。我想到了几个轶事,确是我想和年轻编辑谈一谈的。

一、“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

这是马克思的一句话,是马克思在即将走向社会选择职业时说的。他说: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而将永远存在,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热泪。

说得多么好,多么精彩!我曾用这段话的第一句作标题发表过一篇文章,当时有好几家报刊转载。我深知这不是我的文章写得好,而是因为马克思话的感召力量。我们不追求显赫一时,不在乎一时的得失荣辱,不贪图个人的功名利禄,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后代一定会承认,并因为我们的奉献而感动。应该说,这段话也特别适合编辑事业。编辑工作就是一个为社会、为读者服务、奉献的工作。编辑事业关系文化的传承。在这个服务和奉献过程中,我们自己一步步丰富、渊博、高尚起来。我们为社会打造精品,体现着存在的价值。

不求显赫一时,就能避免急功近利。“不好不坏,又多又快”是出版业急功近利的典型表现。一部精品,常常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打磨,需要一如既往的执著精神,需要沉得住气。马克思的《资本论》从1843年写到1883年,整整用了40年的时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受了人间最耻辱的宫刑,他形容自己的悲惨境遇:“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说,他之所以隐忍苟活,就是为了继承父业,著述《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经过19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曹雪芹倾其一生心血,书写了一部《红楼梦》。米开朗琪罗这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为了创作超越前人的作品,整整4年不出工作的教堂。人们说上帝工作6天,第7天休息,而米开朗琪罗永远没有第7天。他89岁了,还充满自信地说:新的艺术观念即将诞生。

不求显赫一时,就拒绝哗众取宠,人为包装。

不求显赫一时,就不要人为炒作,哄抬造势,自己给自己戴花戴朵。

不求显赫一时,就不会追求表面上的“世界第一”,不会出现“每一元的销售额的实现,要以近二元的库存额”为代价的状况。那样的话,我们生产出来的“图书”不都卖给了自己,进入“库房”了吗?

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曾经说过:“古籍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具有传承性。今日美丽绽放,明日就荒唐滑稽。那就是经典名著与普通读物的区别。”说得实在透彻。

年轻的马克思的高尚境界,让我们永远崇敬。

二、“临事而惧,陈力而后就列”

这一句话源于给时任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写于1958年10月25日(见《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958年上半年,中央政府任命周世钊先生作湖南省副省长。10月17日,周世钊给写了一封信说,这个事我怕做不好,我一介书生怎么能当好副省长呢?

周世钊是什么人?他是著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是少年时代在湖南长沙师范学校的同学。1918年,他参加、蔡和森发起的“新民学会”,1919年应之邀担任《湘江评论》顾问,随后加入“长沙文化书社”,传播新思想。后来,一直从事教育事业。1949年,任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55年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长期与诗词唱和。其中的《水调歌头·才饮长沙水》、《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等都是答周世钊的。可以看出与周世钊不同寻常的关系。

给周世钊回信,说,你这封信,收到了,“读了高兴”。你感觉自己能力不行,主要是因为“一,不甚认识自己。二,不甚理解客观事物”。接着,说:“临事而惧,陈力而后就列,这是好的。”但怎样解决问题呢?“我认为聪明、老实二义,足以解决一切困难问题。聪谓多问多思,实谓实事求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总是比较能够做好事情的。”

这短短的几句话,说出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第一,“临事而惧,陈力而后就列”就是告诉我们面对着即将担当的任务,要有一个十分谨慎、战战兢兢的心态。“陈力而后就列”,就是要仔细衡量自己的能力,摆摆自己的知识,看看是否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然后再考虑是否“就列”,也就是考虑自己有没有本事坐那个“位子”。这是讲的敬业,讲的人要有自知之明。

第二,把握“聪明”“老实”二义。说,聪就是多问多思,实就是实事求是。放下架子,深入下去,调查研究,认真思考,说,这就叫聪明。遇事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也就是“老实”。从周世钊先生后来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是完全做到了这两点的,他是一个既聪明又老实的人。

1958年时,周世钊到湖南调查研究,回来后对说:“到了我们老家湖南宁乡了解了一下农村。看到了农村的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场面。不过,我看有两个问题值得认真研究。一个粮食亩产数字上有些虚假现象。有的说亩产几千斤,有的甚至说一亩能产一万公斤,我看有点不实在。”

1972年8月,就问题,周世钊向坦陈己见,进谏八点意见。其中涉及“解放老干部”“知识分子正名”“制止走后门不正之风”“消除派性”等。他还在他所负责的范围内,为知识分子奔波。表现了实事求是,正直无私的高度政治责任感。

第三,要“持之以恒,行之有素”,不是做一下子,而是做一辈子。

这三层意思,对于我们做编辑的人,是不是一样有指导意义呢?担当重任之前,问问自己能不能胜任;制定计划、处理选题和书稿,要多问多思,坚持调查研究;要持之以恒,行之有素,一步一步向设定的目标奋斗追求。

三、“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第三则轶事是关于网络出版或数字出版给出版界造成的巨大冲击的问题。数字出版,有人简化为“U—出版”,有人说“Ubiquitous”这个英文单词,意思是“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我们该怎样应对这个“无所不在”呢?这一时让出版人产生巨大热情,出现热闹的争论。有人说,传统出版很快就将退出历史舞台,于是对传统出版毫无兴趣;有人说中国的传统出版从有活字印刷至今千百年了,谁也撼动不了,于是死死抱住传统出版,闭目塞听;还有人说:“旧有的出版概念已经被彻底了。以往先投稿由编辑决定出版与否,现在是自己先写出满意的作品,张贴在网上,获取人气后才由出版社出版。”编辑的“把关”功能变化了,随便就可以贴到网上的东西谁来“把关”呢,这不免使人产生了许多忧虑。

我在网上看到一位懂行的人写的一篇文章:《建立二十一世纪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文章描述很是详尽:

英文Ubiquitous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为“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已故美国施乐公司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的Mark Weiser博士。他在1988年第一次提出Ubiquitous computing的概念。

Mark Weiser博士认为,“电脑在我们没有意识到它存在的时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而他认为这样的时代即将到来。其后,依据Mark Weiser博士的概念,日本学者衍生出了Ubiquitous Network(无所不在的网络)的概念,认为人们在未意识到网络存在的情况下,能随时随地地通过适合的终端设备上网并享受服务。

作为一个IT新术语,“无所不在的网络”是一个IT环境,它需要同时满足三个要求。第一,无论在何处使用,无论使用模式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是有线的还是无线的,它都能提供永远的线上宽频接入;第二,“无所不在的网络”不仅能够连接通用的大型电脑和个人电脑,也能连接移动电话、PDA、游戏机、汽车导航系统、数字电视机、资讯家电、RFID标签以及感测器等各种资讯设备,这些设备通过IPv6协定连接到网络中;第三,“无所不在的网络”能够实现对资讯的综合利用,不仅能够处理文本、资料和静态图像,还能够传输动态图像和声音。它能够实现安全的资讯交换和商务交易以及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见“上海多媒体行业协会”网页《浅谈日本U-japan及韩国U-korea战略:建立21世纪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

这真是令人惊叹的科技的巨大进步。

这真是改变社会面貌的前无古人的创新。

当时,我恰好看到刚刚送到的2012年8月17日的《中国图书商报》。在报纸的第一版上赫然写着:上海书展《2012年度市民阅读调查报告》“纸质读物仍受偏爱”。文中说:上海市民阅读的主要方式是传统的(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传统(纸质)阅读”首选率达到56.69%,高出第二位“网络阅读”24.63个百分点,近六成上海市民仍青睐纸质阅读。

原因是什么呢?文中说数字阅读尚有现代科技仍需努力克服的弊端,如“容易导致视觉疲劳”、“信息杂乱”“海量信息,难以筛选”等。

结论是:数字阅读存在的问题,正是传统纸质阅读的优势。这个优势的存在,使得一定时期内数字阅读要超过甚至替代传统阅读,尚无可能;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将在较长时期内共存。

尽管上述的报导仍然力挺“传统(纸质)阅读”,实际上力挺“传统(纸质)出版”,似乎让出版人放心,狼还没有来。而我却从中真切地感受到数字出版给我们的巨大压力,似乎让我看到出版业——如果不是已经,至少也是即将产生的巨大变革。我真诚地认为,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不管我们是否做好准备,“无所不在”的网络,一日千里地奔腾向前。我们出版人,无论是编辑、印刷、发行、供应哪个环节,都将在它们面前发生变化。

事也凑巧,当我写到这里,想换换脑筋,随手打开我的信箱时,看到朋友发给我有关《纽约时报》的信息,让我大为惊叹。消息赫然写道:历史上第一次,《纽约时报》的收入来源从广告为主变成了订户为主,而这当中贡献最大的是电子版用户。

160多岁高龄的《纽约时报》正经历着报业史上最大的商业模式转型。

文中说,7月30日,在纽约证交所挂牌的《纽约时报》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财务报表:营收达5.15亿美元,其中广告营收降至2.2亿美元,订户营收则持续上涨8.3%达到2.33亿——历史上第一次,《纽约时报》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广告为主变成了订户——而这当中贡献最大的是电子版用户。截至第二季度末已总共累积了53.2万的订户,较上一季增长了13%。

业界惊呼: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传统媒体以后再也不必依赖广告。

这一切都要追溯到去年3月,广告收入持续下滑的《纽约时报》宣布开始对每月阅读网站文章超过20篇的读者进行收费,在一片唱衰中,接下来的发展出乎预料。数字订阅政策出台三周就争取到了10万订阅者。随后的两个月里这个数字继续增长,6月底达到22.4万户,目前已超过53万户。投资分析公司巴克莱分析师估计,《纽约时报》的数字用户数量将在2年内超过印刷版用户。

对于《纽约时报》来说,虽然数字订阅用户所带来的收入远低于印刷订阅者,但是由于数字版的制作和配送成本远低于印刷版,二者的利润几乎

相当……

此时,我想起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校训的第一条写道: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校训的第三条又写道:

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让我们好好体验产生了7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哈佛大学的这两条校训吧!

(作者单位:新闻出版总署)